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台灣依中華民國憲法 再修改教科書


台灣依中華民國憲法 再修改教科書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4:41 0:00
下載

台灣教育部表示,要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修改中小學教科書有關用詞,以糾正用詞混亂的狀況。但民進黨抨擊這種做法是“去台灣化”。

*兩岸稱謂以憲法為原則*

教育部週一表示,中小學課本中有關兩岸的稱呼,如果涉及國家主權或者國與國的關係,分別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提到社會、經濟、文化等內涵,則使用“台灣”,“中國大陸”等說法。

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委員,台大教授張亞中解釋說,“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台灣的名稱是“中華民國”,台灣只是地理名詞。對外關係上,當然要用“中華民國”,不用“台灣”,以免貶低自己的“國格”。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對媒體表示,過去教科書中絕大多數都是以回歸中華民國憲法的原則來編寫,但有少數以台灣來稱呼國家。國家教育研究院只是進一步厘清教科書用詞的原則,也對外發布過新聞稿,一切攤在陽光下。

楊國揚說,教科書中如果涉及兩岸主權地位的時候,應該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稱呼大陸,而用“中華民國”稱呼台灣。但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的議題上,則以“大陸”、“中國大陸”、“中共”稱呼對岸,用“台灣文化”、“台灣經濟”稱呼表述台灣。“台灣地區”則是“台澎金馬及附屬島嶼”的綜合稱呼。

*民進黨:教科書修改是 “去台灣化”*

民進黨對教育部的這項教科書稱謂修改計劃立即做出抨擊,稱之為“歷史課本去台灣化”的一個動作。

民進黨立委鄭麗君週一說,九月份就要使用的歷史課本,教育部卻拖到現在還在討論規範問題,關鍵在於要完成馬英九政府“去台灣化”的史觀教育改造工程。她質疑身為“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的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五月突然受聘為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委員,顯然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

鄭麗君還指出,教育部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決議提出要用“中華民國”取代“台灣”,在談及李登輝和陳水扁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和“一邊一國”的時候要一並提到“一中各表”立場。這樣做,鄭麗君說,令人懷疑是要迎合馬英九的“一國兩區”主張。

*教育部:台灣史課時未減,無關去台灣化*

教育部對有關批評也馬上做出回應說,教科書上涉及到兩岸的用詞修改工作原則上是回歸憲法精神,無關“去台灣化”。教育部網站在六月十一日刊登一份說明,指出教育部依照去年公布的普通高級中學歷史課程綱要,高一、高二的歷史教學課時調整為:台灣史一學期,中國史1.5學期,世界史1.5學期。而高三的相關課時沒有變動,依然為1:2:3的比例。不存在“去台灣化”問題。

教育部中教司司長張明文表示,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有十三個成員,採用共識決定,不是某一個委員可以左右。

台大教授張亞中針對鄭麗君對他的質疑回應說,“如果我講的沒有道理,不可能成為會議的共識。”“我沒那麼大的本事一人就可主導會議決定”。

*“民眾建議”說受質疑*

教育部在週一發布的新聞說,這項教科書修改計劃是根據民眾建議做出的。而這個民眾是指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他在今年二月在媒體上發表的“正視中學史地課本”的文章。該文指出,台灣中小學教科書用詞混亂,誤導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偷渡“一邊一國”的思維。教育部說,教育部國教院按照接獲民眾反應的作業程序,開會檢討教科書用詞的統一原則。

不過,一些民眾在媒體上發表意見對教育部的這種說法提出質疑。新北市一位叫做黃逸民的中學歷史老師在《自由時報》發表文章說,馬英九政府遇事愛找專家,民眾意見聽不進去,這在油電雙漲期間表現的非常突出。但這次為甚麼這次在教科書用詞問題上卻對“民眾建議”如此重視,讓教育部連月多次開會討論,提出修改原則?

黃逸民指出,其實,這個“民眾”並不是普通的民眾,而是一位“有力人士”。

還有一位叫做陳子瑜的高雄市民也在該報發表意見說,教科書審定委員會突然加入
一位“強烈主張兩岸統合的政治學者”做委員不公平,應該找一位“強烈主張兩岸兩國的歷史研究者”參加這個委員會。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