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位國際研究人員於星期三(6月5日)發表的年度《二氧化碳移除現況》(The 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報告中表示,為了實現全球氣候目標,各國政府需要種植更多的樹木並部署技術,將每年從大氣中去除的二氧化碳量增加4倍。
「碳移除」(CDR) 是指一系列隔離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干預措施,它包括重新造林等傳統方法以及潛在的大規模可能解決方案,例如生物燃料、在海洋中培養藻類、使用過濾器直接捕捉大氣中二氧化碳等。
這份由50多位國際專家共同撰寫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碳移除」每年從大氣中去除約2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但如果要將溫度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的關鍵閾值以下,則需要將這一數字提高到70至90億噸左右。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也是年度《二氧化碳移除現況》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格雷戈里·內梅特(Gregory Nemet)表示:「2022年全球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約為每年550億噸,而排放物會在大氣中積累,因此每年、每項行動都很重要。」
這些作者表示,全球需要新政策來推動「碳移除」的需求,自2020年以來對新技術的資助有所下降。去(2023)年8.56億美元對新創公司的投資約佔氣候技術總支出的1%。
「我們看到不少政策直接支持(開發)技術,」內梅特說。「但目前我們真正缺少的是政府引導的市場和對二氧化碳移除的需求。」
報告指出,就如何測量、報告和核實「碳移除」項目中隔離的二氧化碳量,各國應該建立共享協議,特別是如果這些項目要依賴碳市場的資助的話。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最新評估表示,「碳移除」將在實現氣候目標方面發揮作用,但它警告大規模部署新的和未經試驗的方法存在著風險,稱它們可能會影響生物多樣性、糧食和水安全。
內梅特表示「沒有什麼是免費的」,「碳移除」也不是萬能的。
他說:「無論我們移除多少二氧化碳,我們仍然需要迅速減少化石燃料的排放,並停止砍伐森林。」
今年1月的氣溫以0.22華氏度(0.12攝氏度),超越前次在2020年創下的最暖1月紀錄,全球經歷了自1950年以來最暖的1月。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表示,去年6月起,全球平均氣溫已經連續8個月刷新歷史同期紀錄。
氣候科學家將此歸咎於化石燃料燃燒造成的人為暖化,和太平洋部分地區自然的聖嬰現象,導致氣溫暫時變暖。
自2023年2月至今年1月的全球12個月平均氣溫,都較工業化前的19世紀後期,高出2.74 華氏度(1.52攝氏度),首度突破1.5攝氏度的門檻,與《巴黎協定》商定的將氣溫升幅限制的共同目標漸行漸遠。
去年11月末於在迪拜舉行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峰會上,世界上兩個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和中國的領導人缺席,一度難產的化石燃料協議最終通過,創下全球朝擺脫此污染源的歷史里程碑。不過,中國雖表態支持減排,但卻拒簽三大協議,其中包括甲烷近零、全球再生能源三倍增和核能倍增宣言。
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經常警告迫切需要解決全球變暖問題,並宣布根據《通貨膨脹削減法案》投資60億美元來應對氣候變化。
美中兩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計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2%。
(本文參考了路透社的報道。)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