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普京將於下週前往中國會見習近平,在兩國關鍵的戰略關系中建立更緊密的連結。有專家表示,中俄兩國關系目前是基於「共生需要」,但隨著俄羅斯越與西方隔絕,俄羅斯越有可能成為中國的「從屬」,兩國關係值得觀察。
北京將於10月17日至18日接待來自130個國家的代表,紀念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BRI)十週年,這是習近平旨在擴展中國全球影響力的重要地緣政治項目。
不過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普京身上,他上個月在聖彼得堡告訴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他「很高興接受」習近平的邀請訪問中國參加「一帶一路」倡議會談。
自從入侵烏克蘭以來,俄羅斯在國際上陷入孤立,因此俄羅斯在戰略上依賴中國的程度有增無減。而自從俄烏戰爭之後,普京幾乎不冒險出國,下周的訪問將是他被國際刑事法院起訴並發出逮捕令後,首度訪中。
今年,中俄兩國之間的貿易達到了俄烏戰爭爆發以來前所未見的水平,特別是在國際制裁的影響下,中國對俄羅斯石油的進口為莫斯科提供了關鍵的生命線。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去年雙邊貿易額創下1900億美元的紀錄,且雙方承諾今年將達到2000億美元。中國拒絕譴責俄烏戰爭,並試圖將自己定位為中立方。
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約瑟夫·韋伯斯特(Joseph Webster)告訴法新社:「在整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期間,北京一直保持『親俄中立』的姿態,為莫斯科提供重要的外交、經濟和非致命性的軍事援助。」
深化伙伴關系的核心是習近平和普京之間的關係,兩國互稱「親愛的朋友」。不過外界認為,他們的結盟也是出於共生的需要,彼此視對方為在他們共同抵制西方主導地位的鬥爭中不可或缺的壁壘。
吉林大學的中俄關係專家比約恩·亞歷山大·杜本(Bjorn Alexander Duben)表示:「莫斯科將努力進一步深化與北京的合作,並爭取中國的更多支持,包括提供致命性的軍事援助,因為莫斯科期望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可能逐漸減弱。」
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政策研究員阿莉恰·巴楚爾斯卡(Alicja Bachulska)告訴法新社:「中國不希望看到俄羅斯大幅削弱,如果中國意識到莫斯科可能會輸掉戰爭,可能對其會加大支持力度。」
華盛頓智庫美國外交關系協會(CFR)的傑出研究員托馬斯·格雷厄姆(Thomas Graham)日前在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上提出警告,莫斯科與北京的友誼是以其自身經濟為代價的,莫斯科越與西方隔絕,在北京的懷抱中就會越陷越深。他說,盡管克里姆林宮宣稱其與中國有緊密的戰略聯盟和「無上限」的友誼,但現實並非如此美好。
格雷厄姆說:「如果俄羅斯想避免在戰略上從屬於中國,它就不能依賴不成熟的多邊組織,因為這些組織幾乎沒有機會與西方主導的全球機構競爭。俄羅斯也不能指望與比自己弱小的國家建立高度交易性的雙邊關系。」他說,因此,唯一真正的選擇就是西方,但普京可能永遠不會承認這一點。
(此文參考了法新社的報道。)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