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移英港人後代粵語現傳承危機 保育工作者籲多推動文化創新


“Global Kids 港講廣” 的臉書網頁。
“Global Kids 港講廣” 的臉書網頁。

隨著新學年開始不久,如何確保年幼子女能說得一口流利粵語,繼續成為移居英國香港人父母的關注焦點。一家近年特別針對這社群而創立的港人中文學校負責人承認,他們在推廣粵語教育時面對的困難,不僅在於香港流行文化的式微,也受制於不同華人組織的背景,難以有效合作,致使粵語的承傳工作挑戰重重,其背負的使命也任重道遠。

伴隨著英國BNO 5+1簽證新政策實施兩年多以來,已有十多萬移民英國港人的下一代落戶在英國全國不同的各大中小學中。對這些學生而言,昔日在香港時經常應用的廣東話,已經在課堂上無可用武之地。他們會否還在家裡說?他們會否對廣東話,特別是港式的廣東話失去興趣,以致長大後失去這方面的語言能力?這些危機都是除了家長外,還有一批有心從事語言教育工作者所擔心牽掛的。他們並為此默默耕耘,希望將這承傳工作一點點的延續下去。

“港講廣”以廣東話及正體字作招徠 強調學好粵語的重要性

港講廣”正是一家在這幾年來有大量香港人移居海外背景下成立的粵語教育機構。他們集合了來自香港、英國、加拿大與澳洲的教育界人士,致力用廣東話教授四至十八歲的海外兒童及青少年,學習中文,並傳揚香港精神、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知識。課程包括廣東話中文班、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粵語課程等,這家新創建的教育機構強調,他們深知海外華裔學童被父母強迫學習中文,導致失去興趣並最終放棄的負面結果,個案比比皆是。所以,他們強調不只從遊戲中學習,更重要是如何提升這些在英語環境中長大學童的學習中文動機。

“港講廣”創辦人James近日接受美國之音中文部訪問時坦承,很多移英港人父母還是衝破不了舊有的思維,認為他們子女學習中文的進度,等同量化為懂得寫字的數目。他認同,環顧美國、加拿大以致澳大利亞等地,中文教育存在多年卻成效不彰,其主因除了資源與師資匱乏外,家長量度子女的學習進度指標固步自封,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如此背景下,海外華人子女學習中文難以有長足進步;相反,更會隨著成長而最終徹底放棄。

創辦人James 稱傳統海外中文教學方法 挫敗學童信心與興趣

James說:“但是我們看見比較多本地(海外)中文學校,他們會比較強調一個傳統形式學習。這便直接引致有不少小朋友會很快,不需要等待至中學程度,其實很快已經對學習中文覺得沒有興趣。嚴格來說,他又不只是對學習廣東話沒有興趣,因為可能是那學習模式或那教學方法,discourage (挫敗)了他。”

“港講廣”推廣的除了是粵語外,還將香港與英國的元素,放入課程中,希望移英港人子女能從中多些學習有關香港的知識。他們強調要學習的更是繁體字,希望能將父母所學的,盡量承傳給予下一代。James不太擔心已經成長的移英青少年,他們的中文根基較紮實穩固,但是年幼子女的中文斷層危機,確實存在。

在課程中向小朋友教授粵語用詞。(圖片來源:港講廣臉書網站)
在課程中向小朋友教授粵語用詞。(圖片來源:港講廣臉書網站)

James說:“不錯,不管我們教育工作者,還是文化保育朋友也好,都能更加希望,從小(歲數)幫忙,但彷彿最小的這一群就是最遙遠,(他們)慢慢會遠離廣東話,這也是比較實在的情況。但幸好我們也看見,如剛才所說,有些住在大城市的香港人族群或其家庭,因為他們有定期聚會,不像在香港時那樣,即是可能每個禮拜都要見一次面,最少也是這樣,所以他們始終不可以替代了他們使用廣東話的情況, 會比香港減退,這是一定的。”

海外孔子學院關閉下 學習普通話等同正統中文觀念受質疑

華裔學生在海外學習中文,粵語從來不是一個主流選擇。以美國首都華盛頓地區為例,除了帶有中國大陸背景的組織在多區開設的中文普通話課程,租用當地中學課堂在星期天教授簡體字中文外,也有台灣人團體開設類同的課程。教授廣東話的,只有在馬里蘭州洛城“粵語文化學校”一家。過往十多年,伴隨著這些家長相信中美交流頻繁下,孔子學院下開設的這些普通話課程是必然首選,對其子女一定有所裨益。但隨著部份孔子學院在西方國家遭受批評、調查與關閉,讓生於海外的華人子女學習中文是否一定需要學習普通話為基礎,對特別是部份移英港人家長而言,這種固有觀念可能已遭到動搖。

“港講廣”創辦人James說,他們這家語言教育機構以廣東話與正體字作招徠,協助其子女來報讀的家長,已說明了他們的偏好。他承認,確實有部份這些為了子女將來而移英的家長帶有政治的考慮因素,只希望子女能學好港式廣東話,學好繁體字,將香港的文化承傳下去。這些港人家長對簡體字、對普通話有不同看法,認為無需學習。

James說來報讀的家長已說明了他們的偏好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0:53 0:00

James說:“是的!有不少的,但我們沒有去統計,或官方其實也沒有統計,那個比例究竟是如何的呢?我們可以講解一些比較,譬如有些例子就是,我們(開設)的一些中文GCSE課程中,有些家長因為GCSE課程在這裡(英國)的課程教材,其實大部份都是簡體字。有時候老師在沒有辦法下,都要將一些內容,一段文章,去做翻譯,將簡體轉做繁體。但有時候會碰上一些簡體字體轉不了,確實是有家長直接走過來與我們說不。”

“港講廣”在英國也開設GCSE的中文預備課程班。(圖片來源:港講廣臉書網站)
“港講廣”在英國也開設GCSE的中文預備課程班。(圖片來源:港講廣臉書網站)

部份移英港人家長對廣東話的執著

James強調,他們作為一個語言教育的機構,當然不會也沒有必要去深究這些家長讓子女報讀的心態。他說,這些家長也不會對他們表白說,是因為某一種政治原因,才會選取報讀他們的粵語課程。移英港人家長又會否因為經歷了香港在2019年社會運動以致其後“港版國安法”的實施,導致他們舉家遷移英國後,會否主觀地將喜惡情感反射到語言學習的選取上?James回答說,不能否認,確實是有的。

James說:“是有的,但這並不算是一個很主流(的趨勢),即是說,我們不會在十個(家長)當中有七八個都很明確給予我們這樣的(印象)。當然,本身我們是一個 biased (存有偏見)的sample (例子),因為我們只是教(授)廣東話與正體字,即是繁體字,所以他/她過來接觸(我們),其實都已經take (選取) 了side (立場)。當然,他/她take (選取) 了side (立場)之餘,還會可能考慮,究竟那一邊 (廣東話還是普通話)好玩一些,或者那一邊小朋友會 (在學習過程中)吸收得(知識)會好一些呢?但暫時我們未有這個你能力為這些報讀家長數據去breakdown(作出分析)。”

其實早於近年BNO 5+1簽證新政策的推出,香港人這族群便在英國落地生根。早在香港主權移交給予中國前,英國便推出「英國國籍甄選計劃」(俗稱居英權計劃),為五萬個家庭,包括公務員、紀律部隊成員、專業人士等,提供英國公民身份和居留權。再早於上世紀的60、70年代,更有大量的香港新界原居民遠赴英國謀生打工,他們組織家庭,也著意為子女保持一定的粵語溝通能力。

“港講廣”與傳統中文學校的交流一般 難有效進一步合作

“港講廣”創辦人James介紹說,就以香港新界東北的鴨洲與吉澳島為例,當年便有大量的原居民移居英國,他們組織了僑民子弟學校,教授中文,是當地中文學校的先驅。不過,他承認,“港講廣”在接觸一些傳統的英國中文學校過程中,其交流也流於表面,未有實質討論合作推廣粵語教育事宜,這可能在於雙方未有深入的認識,或對方對他們這些新興語言教育機構存在一些誤解而導致。

“港講廣”創辦人認為與一些傳統的中文學校過程交流流於表面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1:09 0:00

James說:“是的!會的!剛才你(記者)所說的那幾個現象都是事實。沒有甚麼,甚至我們知道,有些中文學校,其實也是受到某些資助,而某些資助就是領事館那邊去資助,那末很明顯,這樣可能都會背負住多多少少一些需要,所以在我們接觸時,當然表面上不會有甚麼(隔閡),(大家雙方)都是為了學生出發,但到背後可能不管在課程內容(設計)或在師資團隊交流上,其實,畢竟不同華人地區都有它的政治與經濟文化背景,因而衍生至目前的族群,所以看似現在(在英國)有不少華人,但(我們)並不覺得(在推廣教育粵語事宜上)十分特別團結。”

合作受阻下,粵語承傳工作對“港講廣”這些新創建的教育團體在當今世代中,顯得困難重重。“港講廣”解釋,很多港人家長不明白粵語在英國的GCSE課程中,與普通話享有同等的地位,並不是次等方言。在考試的過程中,考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字體與語言應考,其結果及獲取資歷均沒有差異。正因如此,“港講廣”創辦人James指正說,在海外學習中文,不會因學習廣東話,而比學習普通話差,兩者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誰更優勝。

昔日港產流行文化早已式微 難引起新一代港人興趣

在談到粵語教材時,坊間很多評論指教育工作者未能與時並進,經常眷戀昔日上世紀80及9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中的電影及歌曲,以此作教材。在當下移英家長的盼望中,子女能看懂與聽懂這些粵語題材,似是共鳴傳承的真諦所在。但James承認,這些舊有的香港流行文化早已式微,對他們年幼子女毫無關係,他們根本沒有興趣知道,更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去學習,故此在粵語保育這議題上,缺乏新題材與新元素,確實是一大挑戰難題。

"港講廣"在課程中夜會介紹香港的景點特色。(圖片來源:港講廣臉書網站)
"港講廣"在課程中夜會介紹香港的景點特色。(圖片來源:港講廣臉書網站)

James說:“是的!絕對是的。最終如果不是希望家長永遠作為學習推動者,那個角度的話,其實是需要多做文化工作,但流行文化的工作,我們(語言教育工作者)只可以做一些跟進工作,我們不可以創造文化。有時候我們的老師或與一些有興趣文化推動的朋友也曾經想過,可否在交流中,會否有些東西可以從流行文化的角度出發?”

James續舉例說,近年南韓流行文化的盛行,或更早前的日本流行文化,也會帶動學習他們語言的風氣,當年粵語流行曲改編日本歌曲歌譜風靡一時,粵語在其他華人地區的普及程度也隨之提高。

但當香港的流行文化早已黯然失色,學習廣東話失去了一個當年的積極誘因,移英港人家長所面對的不僅是子女語言承傳的能力議題,當中還牽涉到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價值觀。James最後說,儘管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但他們也會在課程中講解港人身份議題。他強調,粵語的推動工作,是不會因世界局勢的變遷而有所改變,若將來中西方關係回暖促使學習普通話熱潮再度興旺,他們也會一如既往地推動粵語的教育工作。

James 鼓勵海外幼兒多用粵語與家人溝通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0:45 0:00

James說:“沒有錯!粵語本身如果真你挖挖掘一些history(歷史),其實是歷史上千年的一個語言,你讀的詩詞歌賦,其抑揚鈍挫都是來自於(粵語),我想用粵語繼續去學習,無論從文化角度,無論從學語言中文的角度,我想這一代小朋友更加需要與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族群,去認識多些,相處多些,這些都是很核心的。”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