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將於日內瓦時間星期一(4月29日)重返談判桌,為大流行病協議的最終談判進行最後一搏。該協議目前版本已經過削減,剔除並擱置了一些最棘手的問題。
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關乎大流行的預防、準備和應對,前一輪談判於上個月截止。各國在原則上取得共識,但並未就具體措詞達成一致。
為了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年度大會5月27日開始時,獲得194個成員國的批准,各國代表訂於4月29日至5月10日在WHO總部啟動縮小分歧的最後談判。
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上週警告說,下一次大流行的問題不在於“是否會發生”,而是“何時發生”。如果大流行明天出現,我們仍將面臨許多與Covid-19發生時相同的問題。
「現在的關鍵是我們是否汲取疫情的慘痛教訓。」
新草案簡化?削弱?
3月原定的最後一輪談判結束時,29頁的草案激增至100多頁,還加上各國提出的修正案。主持會談的政府間談判機構(INB)4月中旬發布了一份23頁的精簡版草案。
新草案著重於可能的共識領域,並將一些棘手的細節保留到未來兩年計畫的進一步談判中,特別是關於病原體獲取和利益分享系統運作的問題。
第三世界網路資深研究員戈帕庫瑪(KM Gopakumar)比對新舊文本後指出,新草案「缺乏關於公平的具體交付成果,也沒有規定任何法律義務來促進可預測和可持續的融資、流行病相關產品和技術的取得。
世衛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說,這是個非常迫切的時間表。
中國的角色備受關注
在COVID-19之後,世界期待一份能夠強化各國協調應對大流行病爆發的協議,但當前進程使人們越來越懷疑相關談判能否帶來成果。
美國智庫傳統基金會研究員史蒂文·格羅夫斯(Steven Groves)和布雷特·謝弗(Brett D. Schaefer)4月撰文指出,該協議的最終草案不值得美國的支持,若拜登政府支持該協議,他們呼籲國會拒絕批准。
格羅夫斯和謝弗認為,最新版本保留了許多損害美國國家利益的條款,且重點是資源轉移、削弱智慧財產權和獎勵中國,而沒有處理現行製度的缺點。例如目前草案尤其呼籲各方在獲得基因組數據和生物材料後立即分享,但未能解決過往中國缺乏合作和透明度的問題。
格羅夫斯和謝弗也提到,應確保中國不能利用為發展中國家而設定的特殊條款。因為草案多處呼籲各方在促進投資和共同創造、公平取得、地理生產及技術及專有知識轉移等方面,給予發展中國家特別待遇。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聯合國至今仍將其視為發展中國家,「如果沒有明確說明,中國將獲得提供給低收入國家的好處。」
同時,中國長江師範學院學者黃英(音譯)與重慶大學法學院教師蔣世松等中國學者在今年1月一份論文報告中寫道,不公平的疫情經歷加劇了中國對西方主導治理的懷疑,中國主張提高代表性和實現再平衡。
中國學者整理中國密集參與談判的過程,解析中國立場,包括在疫情條約文本中避免政治化,試圖先發制人阻止任何針對中國的指責。他們的這份報告並稱,中國在「全球南方」國家中的影響力,可在該協議獲批准與被接受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符合中國利益的真正多邊主義是集體決心的基礎。 」
(此文參考了法新社的報道。)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