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兩國正在為實現安倍首相與習近平主席的首腦峰會作出努力,近兩年來日本與中國為領土爭端和歷史因素陷入低潮的關係 ,似乎出現轉機。不過日本學者說,如果沒有充分準備,兩人會面也不是沒有不歡而散的可能。
華盛頓郵報9月15日的一篇評論說,近幾個月來日、中兩國的民族主義文宣暫時停止,最可能引發兩國衝突的,也就是中國海軍在爭議島嶼附近的活動也有減少,雙方特使在首都間悄悄穿梭。這些都讓外交界人士認為,兩國領導人--安倍與習近平的峰會似有可能在11月實現。
日本東京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兩國元首是否能在11月於北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期間舉行峰會,將是日本與中國改善關係 的重要指標,但雙方仍然需要為峰會創造更多積極條件,否則兩人會面也可能不歡而散。
松田康博說:“如果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只是為見面而見面,那麼不歡而散這個可能性也有,所以雙方應該要做更多的努力。”
松田康博也說,儘管日中首腦會有其必要,但兩國關係 的改善並非首腦會就能解決。
松田康博說:“可能性還是有,當然這並不是說,安倍首相和習近平見面以後甚麼都變好,並不是如此。不過見面總比不見面好。既然首腦級會談可以實現,那麼閣員級的會談也可以推動,大陸的省級領導人也可以到日本去,現在這些幾乎都停擺,所以底下的交流,在實現日中峰會後會全面開放。”
華盛頓郵報的評論說,中國願意在海洋領土爭端中主動降溫,部分原因是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外交政策發揮作用:一方面加強美日安保條約、表明美國毫不遲疑會協助日本防衛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的,但另一方面,白宮同時也對安倍挑釁的民族主義表現施加壓力。
日本官員則認為,除了美國的因素外,日本在中國的投資急劇減少也是北京試圖改變的趨勢,此外,日本政界非官方人士對習近平保證,安倍不會再參拜靖國神社的外交舉措,也讓中國願意減少在爭議海域的活動。
不過,儘管中國放鬆對日本的壓力,但分析人士認為,中國並沒有放棄取代美國成為亞洲主導力量的意圖。東京大學中國問題專家高原明生說,有些人稱中國的做法是一種“悄悄的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