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日漸臨近,新一任總統對中國及台灣的立場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就在大選前一星期,美國在台協會高官訪問台,這時機引發外界廣泛關注。有學者指出,無論誰當選,中國很可能會測試新總統在台海議題上的底線,因此新總統就職後的前六個月,美中台三方必須努力在三邊關係中找到新的平衡,以避免台海危機的升級。
距離大選日僅剩數天,兩黨候選人—民主黨的賀錦麗(Kamala Harris)和共和黨的特朗普(Donald Trump)—民調勢均力敵,結果難以預料。特別是在台海局勢日益緊張的背景下,誰將入主白宮備受矚目。新總統如何應對這一關鍵地緣政治熱點,將產生深遠影響。
藍鶯訪台時間點引注意
就在此時,美國在台協會(AIT)華盛頓總部執行理事藍鶯(Ingrid Larson)這週赴台訪問,是否有意傳達某種信號引起外界注意。
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告訴美國之音,他不知道藍鶯為何在此一時間點訪台,“它或許和下星期二有關,但我沒有證據證實的確如此。” 下星期二( 11月5日)即是美國總統選舉的投票日。
卜睿哲說,“最簡單的答案或許也是真正的答案”,那就是據他所知,自從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勞拉·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在5月與美國代表團訪問台參加賴清德總統的就職儀式後,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總部就沒有人到過台北,“5個多月來已積累了許多的議題,所以我預期藍鶯有許多事要做。”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印太戰略訪問研究員許櫞仁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他不認為藍鶯訪台有特殊目的,因為選舉是美國國內事務,美國新總統尚未選出,此時任何發言都“不適合”。
許櫗仁星期二(10月29日)才在華盛頓世界政治研究所(Institute of World Politics)就如何尋求戰略遏阻台海危機一事發表演講。他說,台灣最主要的關注就是如何保持它的事實獨立,同時加強防禦態勢,因此台灣進行廣泛軍事現代化並採取著重不對稱能力的所謂“豪豬”策略。
特朗普作風或導緻美中誤判
但他認為,特朗普“直言不諱的言論及挑釁行為”可能導致美中雙方的誤判。
“例如,如果特朗普決定公開質疑美國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或明確表示承認台灣主權,中國可能會感到有必要透過軍事行動作出回應,以避免國內的尷尬局面,”他說。
也因此,許氍仁說,美國面對的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平衡作為,那就是必須一方面加強對中國的遏制避免中國侵犯台灣,另一方面又必須給中國再保證並透過外交避免挑釁中國。
台灣須區分選舉語言與政策
許氍仁以國語對美國之音表示,無論是特朗普或賀錦麗斯當選,台灣都必須按照自己的步伐去走,不要因選舉結果而改變。
“不管誰上台,就是按照既有的步調,然後就是維持穩健、不挑釁,但是要加強自己的國防保衛能力,然後繼續去堅持我們這個民主的價值,” 許氍仁說。
曾任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的許氍仁認為,儘管一般認為特朗普對中國比較強硬,但他主要還是希望從中獲得利益,包括美國自身的利益或商業利益,目的是要讓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坐上談判桌或屈服於他設下的條件,“所以台灣必須把他的選舉語言和美國的政策分兩邊來解讀”,無論他說了對台灣友善的話或不好聽的話,台灣都不能把它當成是美國完整的政策。
許氍仁也認為,相對而言,賀錦麗比較大的問題是被認為對中國會比較軟弱,“一個大大的狀況就是說,她可能會要與中國接觸。傳統上民主黨對中國的態度與共和黨比較不一樣”,因此他說,在賀錦麗之下,台灣不會得到多少自己想要的東西,包括貿易或軍售,我們比較沒有操作的空間,但我認為如果Trump(特朗普)上來,我們是會有一些可以著力的空間。”
中國或測試新總統底線
不過許氍仁也說,美國維持一個中國政策,即便中國想要美國改變對台灣的做法並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這就是test(測試),就是雙方一開始可能在前六個月不太知道如何去處理,然後可能會讓對方多了解什麼是底線和紅線,主要是說,我們都不要去超越那個紅線,” 他說,這種平衡狀態必須要非常小心去維持,“因為有一邊不穩定的時候會影響到兩邊。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星期二(10月29日)在一個聲明中說,藍鶯的訪問旨在“展現美國對台灣的堅定承諾,推進持續成長的美台夥伴關係。”
“在台灣期間,藍鶯將討論美台就雙方利益相關議題的持續合作,包括區域安全,互利互惠的貿易與投資,以及人民之間的教育與文化連結,” 聲明說。
台灣外交部週三在台北設宴歡迎藍鶯訪台,並感謝藍鶯協助推動美台關係。外交部次長陳立國在星期四(10月31日)發布的聲明中感謝美方“以多元方式”協助台灣強化自我防衛能力,並持續聯合理念相近國家在國際場域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