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聿文視界:拆解中國春晚的“政治密碼”


2025年中國央視春節文藝晚會上出演的機器人舞者。 (照片來自影片截圖)
2025年中國央視春節文藝晚會上出演的機器人舞者。 (照片來自影片截圖)

編者按:這是鄧聿文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或VOA。

“春晚”是春節文藝晚會的簡稱,具體地說,是央視春節文藝晚會的簡稱,雖然現在每個地方的衛視都會搞自己的春晚,但提起春晚,人們一般想到的是央視春節文藝晚會。

蛇年春晚是中國春節成為世界非遺後的首個春晚。從1983年央視首次面向全民舉辦春節文藝晚會以來,它已經走過了42個年頭,成為所謂的“新民俗”。除夕看春晚,成了許多中國人的“年夜飯”。

人們在北京火車站等車期間觀看大螢幕播放的春晚。 (2018年1月15日)
人們在北京火車站等車期間觀看大螢幕播放的春晚。 (2018年1月15日)

春晚是國家打造的一場儀式

多數人或許只是把春晚看作大眾傳播時代央視提供給全民的消遣娛樂節目,表面看是這樣,遙控器掌握在每個人的手上,看與不看,愛看與否,由每個人來決定,然而,它實際上是由國家直接操控的政治演出,是國家為實現某種特定政治目的而打造的一場儀式,背後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央視只是一個平台,透過央視來實現而已。這個特定政治目的,就是要藉用春晚這場儀式,向全球華人首先是中國人,建構、傳播、增強認同民族歷史文化、家國一體的政治觀念。雖然隨著技術的迭代發展,今天的春晚在具體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段上,同開辦初期有很大不同,但基本結構、其儀式感,以及所要體現出的國家意志從來就沒有變過,而且越來越加強。

1983年,當央視決定將先前在內部排演的屬於聯歡性質的晚會,改為面向全民時,春晚所承載的政治功能尚不明顯,或者有些模糊。當時的中國,剛從文革走出後不久,人們的精神生活還相當貧乏,娛樂活動也少,過年城市和農村,延續的是古代村社的娛樂活動,央視利用電視這種在當時最先進的傳播媒介,為全民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迎春文藝晚會,也許初衷是活躍民眾過年時的娛樂生活,讓民眾過過快樂之年。然而,在官方發現這種形式的娛樂活動被民眾認可和接受後,它開始有意識地強化春晚的政治功能,將之作為政治觀念的一種輸出工具,向大眾輸出國家觀念。尤其在前10年左右,官方對春晚的政治宣教意圖可謂完全不加掩飾。

春晚的政治性首先出在春晚這種演出形式本身,即它是國家打造的文化和政治儀式。央視春晚早已不是央視的節目,而是由中宣部主抓的文化工程,央視只是承辦者而已。既然是當局最高宣傳主管機關主抓的項目,自然就要灌輸官方的意圖和價值觀念。這本身就讓春晚帶有強烈的政治性。但和官方舉辦的其他文化活動與計畫不同,官方透過春晚要傳達的不是某種具體的政治目的,而是相對集中且抽象的政治觀念,即團結、樂觀、積極、向上、愛國、奉獻等官方倡導的主流價值。春晚幾乎所有節目,即使是諷刺小品,都要向觀眾傳達這種價值觀。

春晚儀式的“國家”性質可從兩個方面表現出來,一是春晚已經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和內容,其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人民聯歡,家國一體;二是春晚的時間段,從除夕晚上8點到午夜12點,正是中國人在一年的辭舊迎新中最重視的時間段,因而也是文化意義上最神聖的時間段。儘管如今人們的娛樂活動選擇多樣化,可以上網,可以玩牌打麻將、可以上影院觀影等,但在家看電視依然是多數人的鍾愛,而此時的電視頻道,基本上轉播央視春晚,人們對頻道的選擇空間其實有限。特別在網路未發展之前,這種情況更嚴重,那時在家看電視幾乎是每個人的必選娛樂項目。想像一下,除夕夜,家家戶戶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晚被官方嚴格篩檢的節目,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不是不經意間就進入了春晚所設定的程序、場景和刻意要傳達的家國敘事結構,讓國家塑造的主流論述和意識形態佔據人們的頭腦?

人們在北京火車站等車期間觀看大螢幕播放的春晚。 (2018年1月15日)
人們在北京火車站等車期間觀看大螢幕播放的春晚。 (2018年1月15日)

春晚節目內容的鮮明政治宣教色彩

上面說的是春晚作為由國家打造的一場文化政治儀式本身所擁有的政治功能。再從具體的節目內容來看,每屆春晚都會反映當年重大的國家事件,包括廟堂之上的政治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熱點事件等,它們既透過歌曲、舞蹈、相聲、小品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更透過主持人的解說詞表達出來,還透過邀請的嘉賓或演員透示出來。如果春晚儀式本身呈現的國家性質尚有些隱晦和抽象,那麼,節目內容和解說詞中的國家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就把春晚的政治性完完全全展示出來了,因為這些國家事件或社會熱門議題,無非呈現的是某個重大政治事件,或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又或中國政府的治理成效和穩定團結的社會環境等,它們都具有鮮明的政治宣教色彩,即便是對當下某類醜陋社會現像用一種藝術的形式來諷刺和鞭撻,也是寓有濃厚的教化意義。這還不講某些節目或解說詞直接用政治性語言對當局歌功頌德。

中國春節是按照十二生肖來排序的。十二生肖在傳統文化裡具有獨特的象徵意味,形成了中國的屬相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精神符號,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傳遞著價值念,屬於當局所說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春晚自然要挖掘和傳遞十二生肖的當下意義。今年是蛇年,蛇這種動物相信大多數人對它沒有好感,但在十二生肖文化裡,蛇的靈動和靈敏性,象徵神秘靈性、隱蔽變化與強大生命力,因而也被看作長壽、生殖和財富的符號。春晚要把蛇的這層象徵意義表現出來,此所謂優秀文化的當代繼承與創新。而當局提倡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不僅著眼於傳統文化不能丟,要發揚光大,也是服務於現實的需要,即用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有利當局對社會的管治,維護政權的穩固。春晚對以十二生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頌揚,無疑要達此目的。

此外,近幾年的春晚,不再只是在央視的演播大廳同步播出,除了央視主會場,也在一些地方設了分會場。這算是一種形式的創新。但分會場的選擇,有嚴格的政治方面的講究,例如,今年的幾個分會場,選在拉薩、重慶、無錫、武漢。拉薩的政治意涵就不用講了,代表民族團結,重慶和武漢是所謂新質生產力的代表,無錫是江南文化的代表。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春晚首要考慮的是它的政治性。

總之,中國的春晚,其政治功能在多個環節都體現出來了,它要向14億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透過一種所謂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大聯歡方式,來表達當下中國的「盛世昌明」和家國情懷。

儘管官方想在春晚上努力營造這種效果,然而,從收視率來看,民眾顯然是不買單的。多年春晚的收視率,平均在30%左右,最高的是2004年,達41.6%,最低的2022年,只有21.93%。今年春晚的收視率,央視公佈的數據是33.64%,看起來比過去幾年回升,但也是回到以前的正常水準。春晚收視率總的趨勢仍是下跌。固然這是由於社群媒體的崛起,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然而,春晚節目本身的寡味,其政治說教意味太重,無法吸引和留住觀眾,尤其年輕觀眾,或許是更重要的原因。雖然央視也想用燈光音響效果,用技術手段進行某種形式創新,邀請知名藝人參與,來彌補這一點,但是,只要官方把春晚作為一種體現國家意志的儀式的定位不變,春晚就必然會充斥陳舊的政治教化,從而讓更多的人遠離它,成為新時代的“古董”。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