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初中國軍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數量激增以來,台海緊張正在不斷加劇,對台海可能發生誤判、意外和衝突的擔憂也在增加,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人士相繼呼籲拜登政府加強對台灣安全支持的同時,美國學界也在熱議如何降低台海衝突的風險,其中也有聲音認為,美國為“頂多只是一個遙遠利益”的台灣與中國一戰並不值得。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網CNN上星期五(10月15日)的報導說,解放軍月初突然加大對台灣防空識別區的侵擾使拜登政府官員感到“驚覺”(caught off guard),美國政府內部對台灣遭到立即威脅的評估也有分歧,關注情勢的印太司令部對中國以台灣為目標的快速軍事現代化和訓練日益感到擔憂,但國務院卻對於美國是否應該採取更積極的做法有所顧慮,情報官員則是沒看到什麼中國正準備侵犯台灣的證據。
究竟台海情勢究竟有多危險?戰爭是否一觸即發?如何評估戰爭發生的可能性?美國之音在幾場智庫的線上討論中詢問多位專家的看法。
在上星期五全美中國研究學會(AACS)年會由全球台灣研究中心主持的一場論壇上,美國之音問與會學者,拜登政府內部對台海安全情勢有不同評估,布魯金斯學會最近一個民調也顯示,台灣人民對中國的軍事壓力雖然有所擔憂但並不慌亂,究竟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加大對台灣施壓的真正意義及沖突或戰爭爆發的風險?
全球檯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約翰·多森(John Dotson)答复說,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來說,最危險的情況是跨海的兩棲侵犯,但這個可能性在短期內和立即發生的風險是低的,不過它正在醞釀中並逐日上升,原因不僅是中國軍力與20年前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另一個使情況真正危險的成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層在台灣問題上已經把他們自己逼到牆角,當他們施加越來越多脅迫性壓力又不斷強調統一台灣是不可避免的時候,他們也在減少自己轉圜的空間。”
多森說,習近平改變了過去中國共產黨集體領導模式而創造了一人的集權統治,“這使得情勢更加不穩和危險,因為對台灣的政策很可能是習近平想做的任何決定。如果有一天他醒來決定這一天就是行動的時候,那麼台灣海峽就可能有一場戰爭”,所以多森認為,台海衝突的風險正在不斷增加,雖然短期內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低,但未來可能見到的是更多灰帶行動,包括心理脅迫和經濟脅迫,與此同時戰爭的風險也的確在逐日增加。
美國空軍資深軍力戰略顧問艾瑞克·陳(Eric Chan,音譯)也認為,中國對台灣的灰帶衝突和全面侵犯兩者的危險性都在逐年增加,美國國防部原本較專注於傳統戰爭的操作以及如何阻止中國侵略台灣,近幾年中國加大這種軍事脅迫模式後才開始真正思考,如何使中國為其灰帶施壓手段付出代價。
至於台灣人民應該如何面對中國的施壓手段,兼任全球檯灣研究中心研究員的艾瑞克·陳認為,台灣人民生活如常而沒有被中國的政治壓力嚇到驚慌失措“或許也是一件好事”。
他說,“習近平也想要在台灣製造某種程度的低度混亂和驚慌以對比所謂穩定的共產黨領導層,不過台灣人民並不驚慌的事實就顯示,那種形式的政治壓力對台灣並不是真的那麼有效,所以可能這個因素也值得考慮進去,當有人說或許台灣人民應該要對此更關注的時候。”
全球檯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蕭良其(Russell Hsiao)則表示,人們必須要區別何謂立即,何謂急迫,只因某件事不會立即發生並不表示它不急迫,對於台灣面對日益增加的威脅人們仍然要有急迫感,因為過去數十年來台海軍力平衡已經朝人民解放軍急劇傾斜,儘管中國領導人是否侵略台灣要視其能力和意圖而定,不過北京可能誤判或有此意圖的風險正在增加,因此對這個風險有急迫感才能確保有足夠能力來應對。
在美國智庫2049項目研究所上星期五一場與前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的對話中,美國之音也問,華盛頓及其印太盟友如何協助為台海局勢降溫?
2049項目研究所主席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答复說,要使台海降溫並緩解風險,目前比較急迫的問題是威懾,因為“現在我們看到許多來自中國的擴張,許多能力正開始上線服務,他們正在以非常挑釁的方式使用那些能力,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展現意志力及對台灣的支持來恢復威懾,同時我們也的確需要一些機制來與中國做有效的溝通,不冒犯的說。正如阿博特總理說的,沒有人想要戰爭。我們當然更不想因為一個事件或意外而發生戰爭。”
薛瑞福說,他在國防部工作期間曾花許多時間與解放軍討論如何進行危機管控和危機溝通,試圖讓彼此盡可能處於安全操作環境內,當然這需要雙方的合作,美國可以提出要求,甚至可以建立一些合作機制的模式,雖然它們在最有需要的時候不一定都派上用場,但這些努力仍然是值得的,因為美國並不想要無意間觸發某個情況導致情勢快速升溫,因此美國一方面可以和盟友共同建立在台海的威懾,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與中方的溝通管道暢通以免不小心發生可怕的情況。
在外交政策研究所上星期二針對中國加大軍機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的討論中,美國之音也問華盛頓防務分析師杰拉德·布朗(Gerald Brown),中國是否可能進一步升級對台灣的灰帶施壓導致台灣軍方必須做出回應?雙方發生衝突的機率有多大?
布朗說,隨著中國加大對台灣的施壓,軍機飛行越來越接近台灣空域,其灰帶行動引發意外或無意的升級的確有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也有越來越多理由引起人們的擔憂,“事情絕對有可能非常、非常輕易就螺旋上升到失控。”
他說,有人提到台灣對領空的定義有爭議及其基線是否涵蓋離島的問題,因為解放軍可能會挑戰那個定義,屆時台灣將如何回應?他不知道這問題的答案,因此他認為,的確有理由擔心意外發生,而衝突也在無意間因此而發生。
拜登政府從白宮、國務院到國防部都呼籲北京當局停止對台灣施壓,避免增加誤判和意外的風險,並多次表達對台灣“堅如磐石”的支持。
儘管有許多評估認為台海立即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中、長期趨勢可能更加緊繃,在此前景下,美國是否應該、或如何協助台灣防衛的問題也在美國輿論和政學界發酵,國會兩黨議員及智庫主流看法大都讚成美國加強對台灣的安全支持,不過也有一些人認為,台灣是中國堅決要統一的目標,而且為實現這個目標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但台灣卻只是美國“遙遠的利益”,為防衛台灣付出巨大代價對美國來說並不值得。
前美國陸軍中校丹尼爾·戴維斯(Lt.Col.Daniel Davis) 就是持這種看法的人士之一。
戴維斯月初在網站“1945”上發表評論,標題就是“美國是否應該與中國為台灣而戰?絕對不能。”
目前是智庫國防重點研究員的戴維斯說,台灣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中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個具有高度情緒性和政治性的議題,他們沒有什麼代價不能為統一台灣而犧牲,儘管美國仍然是真正的全球強權,但軍力分散於亞洲、歐洲、非洲、南美及其他地方,距離台灣最近的駐軍卻在1000英里外的沖繩,“就算得到所有亞洲盟友的正式承諾--而這種承諾在實際戰爭時並不可靠--中國都會比美國更具有戰術上的優勢。因此,美國要阻止一個有堅定決心的中國去攻擊台灣,在能力上可能是有所不足的。”
戴維斯說,對大多數中國大陸人來說,收復台灣是他們的願望,但對許多美國人而言,軍事保衛台灣“頂多只是一個遙遠的利益”。
“所有的證據都顯示,中國人民遠遠更願意犧牲巨大代價以取得台灣。如果戰爭真正是一個意志力的競爭--而它的確也是--如果美國與中國發生戰爭,美國能希望的最好結果就是美軍嚴重受損,數千名部隊人員死亡或受傷,為無限期防衛台灣帶來大量安全及財務負擔,這是我們負不起的賬單。”
但是最糟結果,戴維斯說,這也是最可能的結果,就是美國輸掉戰爭,承受極大的傷亡,而且在“絕對最糟糕的情況”下捲入與中國的核戰爭,而這可能導致數以百萬計美國平民的喪生, “我們不應該為台北犧牲洛杉磯。台灣絕對沒有任何事情值得我們國家冒那種風險。”
因此戴維森的結論是,無論美國有多想要看到台灣保持開放和自由,試圖以武力防止中國攻擊台灣幾乎沒有長期成功的機會,反而有極高的可能為美國帶來災難性的失敗,因此“在美國被迫做出選擇之前,美國在華盛頓的領導層就必須決定採取唯一能確保美國安全的行動,那就是拒絕與中國為台灣而戰。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主任林碧瑩(Bonnie Lin)和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研究員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最近在《外交事務》期刊上發表題為“如何避免因台灣發生意外戰爭”的文章指出,中國越來越咄咄逼人的行為使得台海發生緊急情況的可能性增加,其風險較多是來自意外或致命性的誤判,例如中國決定侵犯台灣領空導致台灣擊落中國軍機,而不是中國對台灣發動的立即攻擊。
兩位專家認為,北京可能繼續升級它對台灣的脅迫,中國軍機的飛行更接近台灣或甚至飛到台灣上空,到某一個程度台北將被迫做出反應,無論是加強偵監和警告或使用武力,因此美國必須與台灣合作以避免和回應中國的軍事活動,但卻不要觸動危機的發生。
“為中國全面侵犯台灣做準備已經不足以作為美國的策略,華盛頓必須同時為一個可能爆發為公開衝突的疏忽或失誤進行準備。”
對於美國政府稱中國對台灣施壓是破壞地區穩定,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譚克非上星期(10月15日)以答記者問的書面形式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並指責是美方“抱持‘以台製華’戰略”,採取包括升級與台灣官方往來、售台武器及軍艦過航台灣海峽等作為在破壞台海和平穩定。他敦促美方停止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停止為‘台獨’分裂勢力撐腰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