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與中國公司合作並接受資金援助,引發美國朝野擔憂中國資金可能對國家安全造成風險。熟悉美中高等教育交流的人士說,當前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所面臨的挑戰,是美中兩國意識形態和結構性矛盾的凸顯和具體體現。
美國教育部周二(10月20日)公佈的一份最新報告說,美國許多頂尖大學從中國、俄羅斯等“外國對手”國家接受大量資金;但是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報備。報告詳細披露了美國政府對美國高等學校吸取外國資金情況的調查,特別提到了美國大學與中國合作可能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具體警告。
教育部公佈這份詳盡調查報告,是美國特朗普政府推動執行自1986年以來實施的一項法律努力的一部分。這項法律要求美國大學依法披露在一年內所接受的超過25萬美元以上的外國饋贈和合同金額。
美國教育部這份34頁的報告說,美國高等教育是重要的人力和技術戰略資源,美國歷來承諾和保護學校的學術自由、查詢自由和言論自由所創造的學術活力。但是,“幾十年來,外國和非國家行為者投入了大量的資源,用於影響或控制教學和研究、竊取知識產權甚至進行間諜活動,並利用美國校園作為宣傳行動和其他軟實力投射的中心。”
教育部的報告特別提到,康奈爾大學最初未能向美國有關當局報告近年來收到的超過12億美元的外國資金,這其中包括7.6億美元與卡塔爾校園相關的資金,以及中國電信公司華為技術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提供的大約100萬美元的合同金額。
教育部的報告認為,美國的高教機構是美國的技術寶庫,包括納米科學等領先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許多領域正在蓬勃發展。但是,長期以來美國高校的運作和透明度,缺乏行業、教育部以及其它夥伴政府機構的監督,為外國政府及其代理工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
熟悉美中高校交流合作的高教界人士對美國之音表示,美中兩國從恢復外交到現在所經歷的40多年的發展與變化中,始終伴隨著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與結構性矛盾。當前美中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所面臨的挑戰,正是這些意識形態和結構性矛盾的凸顯和具體體現。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馬釗曾負責國際交流事務。馬釗對美國之音說,美中兩國的雙邊關係,儘管40多年來經歷了兩國之間不同歷史時期的種種衝突與矛盾,但是仍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得益於兩個重要原因:其一是美國跨國企業進入中國,把中國和世界市場對接;其二正是兩國間的文化教育交流。這其中包括兩國學生留學互訪、學者互訪與合作研究、還包括高校科研機構的廣泛交流等。
“但令人遺憾的是,或者說很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兩國關係出現了很大的波動,經貿領域首當其衝,文化教育交流也不容樂觀,”馬釗說。
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政治-軍事分析中心主任、安全問題專家理查德· 魏茨(Richard Weitz)博士對美國之音表示,美國教育部這份最新報告及時、恰當地審查了目前外國資金進入美國大學的情況,由此產生的透明度是值得歡迎的。
魏茨表示,美中之間的學術交流必須是互惠的,而且必須在透明和學術自由的基礎上進行。 “在沒有強有力的保障的情況下,美國大學接受敵對外國政府的資金是輕率的行為,因為這些資金可能被用來追求外國利益,而不是美國的利益。近年來,這些風險日益明顯,”他說。
魏茨說,美國高校從中國政府機構或者像“華為”等國有中國公司獲得的資金,無疑增加了這種風險;因為“它們資助的項目將被用於使得美國學者轉向從事有利於中國的項目,或者提供機會使美國的研究服務於中國的經濟發展,而不是服務於美國的經濟發展”。
根據教育部的這份報告,教育部調查人員發現,“許多資源豐富的大型高等教育機構積極地尋求和接受外國資金”,但是未能履行報備義務。報告還指出,有證據顯示,“相關決策機構完全忽視其對美國納稅人的義務,以及納稅人對美國國家利益、安全或價值觀的關切”。
依照相關法律,美國大學接受外國資金並不違法,但是高等學校有義務根據1986年的這項法律披露相關信息。美國政府認為,美國大學吸納外國資金的活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缺乏嚴格和足夠的政府監督和執行。白宮認為,出於對外國對手可能的經濟間諜和商業機密盜竊活動的擔心,嚴格執行這項法律已成為特朗普政府的首要任務之一。
美國教育部周二表示,計劃就高等學校履行接受外國資金報備義務,為各大學參與聯邦政府學生貸款項目設立門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