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籌組 “國家數據集團” 是民企新機遇還是新壁壘?


資料照: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舉行。(2017年5月27日)
資料照: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陽舉行。(2017年5月27日)

中國籌組 “國家數據集團” 是民企新機遇還是新壁壘?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7:23 0:00

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正在籌備成立 “國家數據集團”,一家專門整合、運營和開發全國數據資源的央企。此舉被視為中國數據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預計涵蓋能源、交通、金融、醫療、工業等多個領域,推動跨行業、跨區域的數據流通與共享。

然而,分析人士警告,儘管該集團的成立可能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多數據資源,優化業務流程,但也可能使其成為市場的壟斷者,進而在政府政策指導下,形成對外資企業的歧視,甚至影響人工智能(AI)等高科技領域的未來發展。

國家數據集團:中國推動數據市場化的新布局

據《經濟觀察網》披露,國家數據集團的主要目標,是旨在進一步整合和優化全國數據資源,推動數據要素的高效配置與深度應用,希望能從根本上解決數據格式不一和權限劃分不清的問題。

《華夏時報》2月18日的報道說,該央企將承擔起整合、運營和開發國家級數據資源的重任,涵蓋能源、交通、金融、醫療、工業等多個關鍵領域,推動數據資源的跨行業、跨區域流動與共享。該報引述的中國經濟學者的觀點認為,“國家數據集團” 將首先統籌管理全國數據資源,提升數據整合與分配效率;其次,強化數據安全,防止數據濫用與洩露;最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通過國家級數據布局,為產業提供新動能。

自2020年起,中國政府在一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裡,首度將數據跟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並列,成為第五大生產要素。其後,在2023年10月25日,中國國家數據局正式掛牌;之後,國家層面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關於促進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促進企業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見》等文件政策陸續出台。最近,《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也在上月正式公布。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正在加強數據產業的規劃布局。

數據市場化?分析人士:國家數據集團實質是市場壟斷者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國家數據局是一個政府單位,主要的任務是在訂定法規,類似一個裁判、監督的角色。國家數據集團則是以央企的形式參與市場運作,扮演一個數據交易平台的市場實體,是一個營利事業,也會去追求利潤。他們擔憂,國家數據集團作為央企,可能會以市場化之名,行數據壟斷之實。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國家數據集團必須提供誘因,這個誘因可能是錢,也可能是分潤等多元方式,讓企業、個人或是地方政府願意將他們手上的數據提供出來,交給國家數據集團加工,進行標準化、串接,並且確定品質與可靠性後,再依據數據的品質或效益給予定價,賣給民營公司使用。

“可是這邊的話,你難就難在你數據集團裡面怎麼去促進那個數據市場的一個規範化跟標準化,讓市場裡面各種Data(數據)湧進到他這邊裡面,這個我覺得是難題。” 劉孟俊說。

而第一個難題很可能就是要如何讓地方政府願意提交真實數據,這是因為有了完整數據,將使中央政府可以更容易對地方政府進行監管,但地方政府可能也有自己的規劃和做法,以及自己想要去扶持的本地數據數商等等,所以給出的數據不一定是中央要的。企業的情況也是一樣,企業也會擔心提交數據以後失去競爭力,所以如何提振信心與誘因,是一大關鍵。

劉孟俊接著說:“我覺得是還有另外一個是,這是一個央企或者是國有企業,會不會有了數據之後,你回過來講是跟我們這民營企業做競爭,那我怎麼去競爭得過你?這樣子的話,可能也會受到一個信心上的一個挑戰。”

他表示,國家數據集團的好處是它已經把中國所有角落裡面的數據匯成一體了,變成是一個很好的大數據提供者,對民營企業而言,他們只需要跟這間央企打交道,不用再花腦筋去想怎麼去收集資料,交易成本就降低了。但壞處就是這家公司會變成一個壟斷的角色,大家只能看他的臉色,即便定價太高,民企也沒有其他選擇,變成一個障礙。

劉孟俊還提醒,既然國家數據集團央企是一個壟斷者,這也意味著它可以變成一個貿易障礙者與市場保護的角色,因為它可以將它收集到的數據資料只提供給中國企業使用,而不給外資企業使用,進而讓外資企業無法在中國提出服務中國市場的相關業務,變成一種歧視。

他說:“因為畢竟它是一個國資企業,它有它服膺中國政策上面的一個扮演的輔助角色,所以說,如果說上面中國政府要它去進行一個貿易保護,或者是對於外資的一個歧視,它其實還蠻容易做得到的。”

強化數據掌控:從地方收攏到中央

台灣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研究員黃凱紳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我覺得他現在是把地方上的那幾個數據交易的試驗,他想要收攏到變成中央層級,我覺得有這個方向。”

2月14日,四川數據集團公司在成都揭牌成立,這是四川省級層面首家專業化數據集團公司正式落地。此前,上海、河南、湖北等多個省市也陸續組建省級數據集團公司。

2024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全球數商大會上,這類地方數據集團公司就共同成立了 “全國數據集團聯盟”,希望透過合作共享的方式,打破省市數據集團在營運及發展上的地域局限。基於相同的政策目標,從省市級數據集團公司進一步推進至成立國家數據集團央企,也就順理成章。

數據紅利還是競爭壁壘?

然而,這家央企的存在,對中國民營企業究竟是一個機遇還是壁壘,黃凱紳認為,兩者皆而有之。他分析,潛在的機遇是民企可以借此獲取更多的數據支持,對業務流程優化及市場拓展有幫助。二是可以在公共數據資源更加開放的情況下,憑借技術與研發的優勢參與國家重大技術任務,或是牽頭參與關鍵項目,進而提升自身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

但壁壘的部分則是如果資源整合過程過度傾向國有企業或行政力量,很可能導致民企獲取數據資源的成本上升,甚至是邊緣化,造成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另一個是民企在中國長年面臨的准入問題,也就是民企有沒有被政府 “當成自己人” 的疑慮,他說,這部分可能要觀察國家數據集團未來運作是否能做到 “機會公平”、“競爭公平” 而定,否則可能會影響民企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機會。

美國華盛頓特區信息與戰略研究所經濟學者李恆青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國家數據集團既是一家央企,就代表其最重要的行為主旨就是賺錢,所以這也意味著這間公司將會准備收費。由於國家數據集團統籌全中國14億人口的數據,牽扯的面相太大,其中數據交易所獲得的豐厚利潤,是外界難以想像的。

他說:“我估計很快就不讓這個市場化的這些經營主體再去自己收集數據,那這個數據就只能用它提供的這些數據,那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這叫什麼?就叫壟斷。”

他說,此外,由這家央企來收攏全國數據,對中共來講最安全,因為 “政府想給你什麼,你就拿什麼;他不想給你什麼,不想分享你什麼,你就拿不到。”

李恆青表示,中共一貫手法就是利用壟斷來獲取企業的超額利潤,當這家央企變成一家巨無霸公司的時候,因為它有全中國的數據,所以中共也希望把它交給最令人放心的人去打理,於是最後就是交給權貴高官自己的子女去打理,讓他們享有最豐厚的利潤,這可以從中國的一些壟斷行業,比如石化、天然氣等行業,全都掌握在權貴家族手裡得到印證。所以說穿了,中共就是在用國家數據集團央企的名義在為自己 “掙錢”。

根據中國國家工信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估算,中國 “十四五” 期間,中國數據要素流通市場規模預計達5000億元至10000億元人民幣。中商產業研究院統計,2024年中國數據要素市場規模達1662億元,2025年有望達到2042.9億元人民幣。中國官方估計,到2029年中國數據產業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15%,顯示中國數據要素市場未來的潛力相當龐大。

數據霸權影響AI發展?專家:壟斷或削弱中國AI競爭力

國際知名顧問公司貝恩(Bain)表示,全球人工智能(AI)相關產品市場正在爆發成長,每年將以40%至55%的速度擴張,預估2027年規模上看9900億美元。而人工智能是否強大,基於算力、演算法,以及大數據三大條件。因此,有專家認為,中國國家數據集團的成立,將大幅提升中國人工智能的應用發展。

但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認為不必然如此。他說:“因為它有了壟斷,它就不會在乎你數據的準確性,或者是服務的高效、精準這些方面都不在乎了,這就是壟斷的弊端。所以,一旦是這樣的時候,那你說以數據的精確性為基礎的數碼科技這樣的發展,就會有很大的不利因素。”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長劉孟俊也表示,國家數據集團央企想要產出高質量的數據十分困難,因為光是它要從中國非常內陸的內蒙古的數據跟非常國際化的廣東的數據串聯並在一起並且標準化,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大的挑戰。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