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中國推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 專家:治標不治本 難以扭轉消費疲弱


資料照片:北京一個商場內的一家服裝店。(2025年1月17日)
資料照片:北京一個商場內的一家服裝店。(2025年1月17日)

中國政府近日推出《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五大行動、19項重點任務,旨在刺激消費市場,提振經濟。然而,專家分析指出,中國消費者信心不足的根本問題並非消費環境,而是收入不穩、房貸壓力沉重及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缺乏短期有效刺激手段的情況下,該方案恐難扭轉消費低迷的現狀。

中國推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 專家:治標不治本 難以扭轉消費疲弱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8:35 0:00

五大行動、19項任務

據中共黨報《人民日報》2月20日報導,此次三年行動方案由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文化和旅遊部五大部門聯合發布,核心目標是優化全國消費環境,緩解消費者面臨的痛點和難點問題。

中國央視則在2月21日的報導中稱,此三年行動方案將著力破除消費者反映的突出痛點、難點問題,提振消費信心,優化全國消費環境。

這項三年行動方案規劃預計從五大面向著手,分別是“實施消費供給提質行動”、“實施消費秩序優化行動”、“實施消費維權提效行動”、“實施消費環境共治行動”、“實施消費環境引領行動”,一共涵蓋了“提升實物消費質量”、“創造更多消費場景”、“嚴守消費安全底線”、“整治市場交易環境”、“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深化國際合作”等19個任務。

經濟學者:核心問題不在消費環境,而是收入與信心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政府出台《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主要目的是試圖通過打擊假貨、整頓市場秩序、促進消費升級等方式,營造一個讓大家“敢花錢”的環境。然而,他們指出,消費者不願意消費的根本原因在於收入增長停滯、房貸壓力大、經濟預期不樂觀,而非市場秩序或消費環境問題。

“這一招有沒有用?我覺得用途不大,畢竟政府只是治標不治本。消費環境固然重要,但中國人現在不消費的問題不在於環境不好,而在於沒錢沒信心沒保障,當收入不穩,房貸壓力過大,未來經濟預期不好時,誰敢亂花錢,所以收入沒有增長怎麼消費,那房市股市不给力,財富在消失,所以整個缺乏短期的刺激,沒人敢大手筆的消費。” 臺灣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洪耀南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作出上述表示。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消費占GDP比重約四成,低於國際水準,中國政府意識到還有成長空間,所以想盡辦法讓老百姓掏錢出來消費,刺激需求。

洪耀南說:“這個方案我覺得對經濟的幫助是有點雷聲大、雨點小,所以這一些反而只是你想要去刺激他,但是就是傳統中國人講的,你要割韭菜,那現在韭菜也越來越聰明了。”

“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被批名存實亡

在中國《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中,第一項行動就是“實施消費供給提質行動”,包括加強汽車、家電、家居、電子產品、紡織服裝、食品等領域質量、標準和品牌建設,提升“中国制造”整體形象;開展消費領域“信用+”工程,完善第三方平台消費者評價機制;打造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更多新型消費場景,並積極發展“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根據官方介紹,“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小從“小修小補”的修鞋、配鑰匙、修家電等攤點、餐飲店、超市賣場、咖啡店,大到大型商場等,希望能跟擴大內需和促消費結合起來。目前北京已經建成超過500個一刻鐘生活圈,天津至2024年底建成190個,甘肅蘭州也完成127個。

春節前北京一個露天廣場內一名男子在售賣桶裝白酒。(2025年1月22日)
春節前北京一個露天廣場內一名男子在售賣桶裝白酒。(2025年1月22日)

廣州居民張先生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中國現在經濟不景氣,老百姓生活不好,民間怨氣很大,跟西方國家的關係又不好,所以中國領導層明白,在大型集中資本已經很難撐住就業崗位的情況下,只好把注意力轉移到微小經濟上,希望能“積少成多”。但為了顧及領導層的面子,估計已經不會再使用“地攤經濟”的名稱,但“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意思其實跟“地攤經濟”是很類似的。

但是他覺得,即便中央有這個想法,在實際落實上往往會有落差,因為基層幹部,比如城管的權力還是很大的,社區的一些協會組織也在做嚴密監控,所以實際上一點都不“便民”。此外,不論是創造新的消費場景,還是提升商品品質,他都不會因此變得更願意消費,因為對他而言,最佳策略還是“能不花錢就不花錢”。

造假、食品安全問題削弱消費意願

在第二項“實施消費秩序優化行動”中,包括落實食品藥品安全“四個最嚴”的監管要求,查處食品領域“兩超一非”;整治行業領域的“霸王條款”;持續開展網絡市場監管專項行動,重拳打擊網絡市場中流量造假等違法行為。

中國《界面新聞》說,近年來,中國網絡流量造假現象嚴重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去年,中國網信部門打擊網絡水軍,協調關閉了400餘家網站平台,清理違法違規信息482萬條,處置帳號和商家店鋪239萬個、群組5.2萬個。抖音電商2月17日也公告,2024年該平台共清理了160萬個水軍帳號,日均攔截水軍評論超250萬條。

分析人士說,造假的問題如果是放在網絡水軍帳號或是奢侈品的仿冒假貨等,或許還不至於對社會民生造成太大影響,但如果是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造假,將直接對人體造成傷害,也會影響到民眾消費意願。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陳朝暉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中國的消費者實際上真正深受其害的東西,就是食品安全的問題,這個問題你不解決的話,大家消費確實不放心。”

他指出,從早期的“毒奶粉”事件,在嬰兒奶粉裡發現毒物“三聚氰胺”,到多家餐廳被抽檢出使用致癌物“蘇丹紅”當添加劑,一直到最近有油罐車行業被曝卸完煤油後,未做清洗就直接裝載食用油,以致礦物油混入食用油,對身體造成危害,顯示中國食品安全的問題屢禁不絕。雖然政府看起來有在取締,但或是關係到政權穩定,後來往往不了了之。

陳朝暉說,從前中國經濟好的時候,高檔餐廳因為生意好,比較不會做出食安造假的事情,但現在經濟不好,為了節省、控制成本,即便是高檔餐廳也可能鋌而走險,無疑加重了民眾不願意消費的意願。如果這些痛點能改善,將對消費者外出用餐的信心有所幫助。

“但是話又說回來,你不真正解決這個老百姓大家對經濟的預期,對財富縮水的這個預期,那麼你要回到像以前那種消費的話,那是不大可能。”陳朝暉說。

房地產崩跌形成負財富效應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消費者普遍不願消費的另一大主因是房地產市場低迷,對家庭財富造成巨大影響。

陳朝暉解釋說,中國經濟現在呈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大家不肯花錢了,實體店鋪倒閉,線上電商關閉,房地產折價,投資渠道不佳,民眾銀行存款大幅度上升,對未來整體經濟情勢失去信心。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房地產行業,其直接與間接對中國整體GDP的影響可能高達25%,而且中國約70%的家庭財富與房地產掛鈎,所以房地產崩跌也形成了負“財富效應”。

所謂的“財富效應”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消費大眾依個人財富來調整支出或開銷,而這裡的個人財富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和股市的資產。當樓價或股價的資產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對經濟及財富前景的信心亦會增加,繼而帶動消費情緒,推動市況繁榮。相反,當資產價格大跌時,消費信心亦會受到負面影響,因而減少開支,令市場轉趨疲弱。

陳朝暉說:“財富效應對這個中國經濟的推動其實很重要,所以說的話,你一旦出現了這個大問題,你這個房地產縮缩水了,你這個財富缩水了,那麼大家肯定就會節衣縮食,大家消費就自然就降級了,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恐持續低迷

在中國《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裡,還包括第三個行動——“實施消費維權提效行動”,預計到2027年,動態發展線下無理由退換貨承諾單位150萬家以上,並將“楓橋經驗”納入基層治理體系,同時支持引入第三方力量開展委託調解等。

第四項行動是“實施消費環境共治行動”,旨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推動行業自律,強化社會監督的作用。

第五大行動是“實施消費環境引領行動”,計劃增加消費類信貸投入,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區先行探索異地異店無理由退換貨,深化國際合作,與主要國家和地區拓展消費者保護多雙邊合作,推動將消費者保護納入多雙邊自貿協定等。

陳朝暉表示,《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固然是一個好政策,甚至可以說給了消費環境一個教科書級別的答案,但這些都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民眾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不足。所以根本解決仍是在於克服中國的房市困境,解決爛尾樓問題,才有辦法去提振消費者信心,進而刺激內需市場,否則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已。

除了房地產危機,分析人士還警告,中國未來10年的經濟前景仍不樂觀。臺灣陸委會在最近的經濟展望會議上指出,中國經濟內部面臨消費降級、地方債務攀升、房地產市場低迷;外部受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能加大對華貿易與科技管制,影響中國出口動能的壓力。這些內外因素疊加讓中國經濟增長動能明顯減弱。儘管中國推動以舊換新等促進消費措施,民眾消費意願依舊低迷,物價通縮壓力預料將會持續。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