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中國星期一達成協議,結束了兩個亞洲對手間在喜馬拉雅東部一處有爭議地區長達兩個多月的對峙。但是專家們說,兩國的爭議問題遠未解決。他們表示,經過此次對峙之後,兩國關係將產生更多敵意與隔閡。
印度外交部的一份簡短聲明說,協議是經過兩國過去幾週來的外交溝通達成的,並表示在對峙地點的邊境人員“迅速脫離接觸”(expeditious disengagement),北京則說,印方人員和設備已經全部撤離,中方人員在現場進行了確認,中國根據現場情況做出了“必要的調整和部署”。
誰讓步?
兩國在官方聲明中都沒有明確表示所達成協議的具體內容是什麼,以及北京是否做出了某些讓步以換取印度方面的撤離。
在北京,達成協議、結束對峙被描述為中國的勝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印方越界人員和設備已經全部撤回邊界印方一側,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國防部發言人吳謙說:“我們提醒印方從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訓。”
美國史汀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孫韻認為:“比較客觀的理解應該是,印度的所謂的妥協和讓步絕對不是單方面的,它一定是中方做出了某些承諾跟某些妥協之後,印度才會有這樣一個動作。”
印度報業托拉斯星期一晚些時候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高層官員的話說,“作為'脫離接觸'的一部分,中國的軍隊和推土機都已離開有爭議的洞朗地區,他們也移除了支起的帳篷。”
在這家媒體發布該報導的稍早之前,印度方面說,中印雙方人員已完成撤離。
孫韻說,中方暫停修路是可能達成的協議之一,但目前尚未得到兩國官方的正式確認。她認為,對於雙撤離,還有一個誰先誰後、還是一起撤的問題。
她說:“現在基本上可以判斷的是,印方先撤,但是印方比中方先撤了多久,是一分鐘,還是五分鐘,還是多長時間呢,這個我們現在不知道。”
一些印度專家認為,北京應當是悄悄同意了停止修路,但是不會公開這麼說。倫敦皇家三軍防務研究所研究員沙先克·喬什(Shashank Joshi)對《華盛頓郵報》說,他不認為印度在沒有得到北京暫停修路的些許承諾的情況下就會同意撤退。
他說:“在這些情況下,想要面子就得含糊一些。印度可能對中國對協議的詮釋和宣傳也沒什麼不滿,因為新德里可能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恢復6月前的現狀。但是,我認為,印度現在會比較警惕,因為中國在其聲索遭到如此嚴重的挑戰之後,未來可能會在洞朗進行更咄咄逼人的巡邏。”
孫韻認為,這次通過外交途徑達成的應當是一個各退一步的解決方案,但是在中印兩國國內都會被渲染成是對方做出了單方面的讓步。
問題仍未解決
自6月18日以來,中印兩國軍隊在中國、印度、不丹三國邊界附近的洞朗地區持續對峙。
這一次對峙是在印度軍隊阻止中國在這個地區修建道路時發生的。北京譴責印度侵犯中國主權,要求印度立即無條件撤離相關人員。
新德里說,印度介入是幫助弱小國家不丹,以阻止北京改變“現狀”。不丹與中國均宣稱擁有洞朗地區主權。印度對這個地區沒有主權聲索,不過不丹外交事務長期由印度指導,不丹與中國沒有建立外交關係。
印度認為,中國在該地區修建道路,有可能對印度通往東部七個邦的西里古里地段產生威脅。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全球安全事務高級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Heath)分析說,在金磚峰會到來之際,雙方都希望緩和緊張關係。他說,印中兩國也都有各自國內政治上的考量。
她說:“中國在中共十九大前議程非常繁多,要專注於國內的擔憂和議題,在這個問題上無法與印度做太多對抗,不值得。莫迪在全力推進國內改革和基礎設施建設,他也意識到與中國之間發生重大危機或衝突對他也無裨益,並且令他分心。”
不過,他和孫韻都認為,儘管中印兩國以各退一步的方式避免了衝突升級,但這並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
孫韻說:“這個解決方式其實沒有解決問題的本質。因為不丹在中間到底是什麼樣的立場,然後印方軍隊退出去以後,不丹方面的軍隊是不是進來接替印方的軍隊,中方以後的修路是不是還會再修,還是不再修,或者說中方以後要再修的話,是否還會引起這類的爭議。這實際上是把問題的解決往後拖。但最後可能造成的結果是,我們在未來還會看到類似的這種爭執。”
龍象博弈 誰佔上風?
印度媒體《電纜》(The Wire)的一篇評論文章寫道,是什麼妥協讓雙方都後退一步?可能是雙方在聲明中都未提及的修路問題上達成了諒解,也有可能是雙方在該問題上什麼協議都未達成,但都認為不論如何最好都要結束對峙。這篇文章的作者普蘭姆·先卡爾·賈哈(Prem Shankar Jha)說,對雙方來說,這都是非贏非輸,充其量,就是打了個平手。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先是態度強硬,並以武力威脅,但最後又後退一步,或將使得中國在南亞國家中失去威信和可靠度。
但是孫韻認為,此次事件損害的更多的是印度的地區影響力,而不是中國的。她表示,洞朗地區是中國和不丹之間存有爭議,但作為爭議方的不丹一直沒有明確表過態。
他說:“因為畢竟不丹在外交、在整個國家的事務上面一直是依附於印度的。印度打出的旗號是,我是為不丹來出口氣的,但作為爭議方的不丹到最後都沒有明確表態是我邀請印度來和中國對峙的。發生對峙的地方是中國和不丹的爭議地方,不是印度和中國的。所以這一次對印度來說,是它在南亞地區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但是她也表示,中國在洞朗事件之前對印度一直有種“戰略蔑視”,認為印度不夠格成為自己的對手。她認為,通過這次事件,中印雙方都能更為清楚地認識到對方對自己到底意味著什麼。
她說:“中國可能要正視印度不是一個中國在地區之內可以輕視,或者隨意就可以通過外交或軍事手段來脅迫的國家。我覺得這個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震動。”
中印敵意加深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洞朗事件將對中印關係產生一個比較持久的消極影響。
孫韻說:“為了短期的原因,不管是十九大也好,金磚峰會也好,或者是政治上的原因也好,雙方實際上是採取了各退一步的一個方式,但是從長期來講,中印關係因此產生的敵意和隔閡,還有這種比較激烈的競爭關係應該是更深刻的。”
何天睦說,中印之間的競爭或許也是更廣泛問題的一個徵兆:印度在崛起,變得強大,而中國也在繼續全球擴大自身的影響力,與此同時,兩國國內都有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緒。
孫韻說,要消除雙方國內的這種敵視情緒,也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