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專家:中國政府冀藉增加耕地減少依賴糧食進口猶如緣木求魚


中國山東省棗莊一位農民在給麥田灑農藥。(2013年5月27日)
中國山東省棗莊一位農民在給麥田灑農藥。(2013年5月27日)

中國官方報告說,中國耕地在過去一年中增加了130萬畝。金融時報本星期報導說,這一舉措是因為北京方面擔心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對抗可能擾亂全球糧食供應鏈。其實過去幾年來,習近平就一直反覆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

專家:中國政府冀藉增加耕地減少依賴糧食進口猶如緣木求魚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08:29 0:00

中國幾十年來一直依靠進口糧食來滿足基本需要。比如,在眾多農產品之中非常重要的大豆,每年只有不足兩成產量來自中國農民的種植。隨著近年美中關係緊張,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開始大力強調糧食的重要性,同時推動地方政府大幅增加耕地,希望藉此增加產量。 據金融時報報導,成都市為了達到增加耕地,不惜將新興商業區拆掉。

在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繼續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切實加強農地保護,全力提升農地質量,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他還特別強調“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深信只要擁有充足的農地,糧食產量必定可以增加,甚至達到減少外來進口糧食比例的目標。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近年來積極拓展耕地面積。今年4月,自然資源部發佈“2022年中國自然資源統計公報”,宣佈截至2022年底,中國全國耕地面積達19.14億畝。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不僅強調政府成功確保中國至少有18億畝耕地,還特別強調嚴控永久性基本農田被轉為非農建設用地,落實農用耕地保護措施。

北京當局過去一直聲稱,中國只有世界7%的耕地,但是卻養活著世界20%的人口。為了滿足中國人的糧食需求,中國的糧食進口一直居高不下。以大豆為例,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中國本土大豆生產比率,佔總供應量的18.2%,是近7年來比率最高的。中國海關今年7月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在5月份進口了1202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4.3%,刷新月度進口歷史最高紀錄。今年1月至5月大豆的累計進口量為4231噸,也比去年同期增加11.2%。新華網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說:“提高大豆產能和自給率,是我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戰略舉措。”

針對中國政府希望藉增加耕地來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一招,中國民眾是怎麼反應的呢?他們會隨著土地的變更而改變自己的工作取向嗎?

四川廣安的楊才禮在接受美國之音問詢時表示,就算政府有補助,他也沒有意慾向政府承包新耕地成為農民。楊才禮說:“我們這邊在最近兩三年增加了接近一千畝農地,這些新土地都是可以向政府申請承包去種,政府也有補助發給我們。可是很多農地一直是閒著沒人承包,我也沒打算去承包,因為種田不好賺,每個月最多只有幾千塊錢。所以有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這樣可以多賺一倍。”中國政府在今年4月首次向農民發出一次性財政補貼,共計100億元人民幣。可是根據官方數據表示,中國農民工達3億,就是平均每個農民工只獲33元人民幣補貼,根本沒有任何實際幫助。

台灣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榮偉(賴榮偉授權使用)
台灣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榮偉(賴榮偉授權使用)

台灣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榮偉說,隨著時代的改變和經濟發展方向,要年青人回鄉村做農業是非常困難的事。賴榮偉說:“現在這個年代跟過去不太一樣,中國現在的80後和90後的想法,肯定跟50後和60後完全不一樣。”賴榮偉認為,中國政府政策本來就是搖擺不定,很多土地本來就是農地,卻因為配合國家政策發展而變為非農地,現在又大幅變回農地,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那些土地多年來都被開發成非農地,變成房地產或是工廠,農地的價值都被破壞得差不多了,現在又要用它來種植農作物,那種得了嗎﹖那些土地已經變得不適合做農業了。”

資深獨立中國經濟分析專家蔡慎坤(蔡慎坤授權使用)
資深獨立中國經濟分析專家蔡慎坤(蔡慎坤授權使用)

另一方面,資深獨立中國經濟分析專家蔡慎坤認為,中國農業發展仍然相對落後,就算有廣大農地也無法令糧食產量大增。蔡慎坤說:“中國農業一直是小農作坊,沒辦法發展成可以大規模管理廣大農地的模式。所以中國農產量一直沒有大幅增長。而且在經營成本上,中國農業比外國高,可是外國的農產品價格比較穩定,對於中國農民來說是賺得不多,甚至是容易虧本,令農民更不願意投資改善農產環境,自然無法大幅增加產量。而且就算華北和東北地區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也會按照市場價格決定種植哪些產品。華北和東北地區的氣候本來是最適合種植大豆,可是東北地區的農民傾向種植獲利更豐的大米,華北地區卻因為水源不足導致土地貧瘠,自然會影響大豆產量。”所以蔡慎坤補充說,中國政府選擇以增加農地這樣沒效率的政策去增加農業產量,顯示他們根本沒有其他辦法,所以才決定這樣做,要藉此減少依賴進口更是不可能。

台灣龍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賴榮偉也認為,以行政手段大幅增加農地的作法,不僅對改善中國經濟環境和糧食供應沒太大幫助,甚至讓人看到習近平具有毛澤東的影子。賴榮偉說:“習近平跟毛澤東都是將政治凌駕於專業,從前毛澤東是強調紅不強調專,大煉鋼就動員一大堆本來應該是種田的農地,去一窩蜂的煉出一大堆廢鐵出來。現在習近平也是因為要確保糧食安全,而按政治需要去強行把早已沒農業價值的非農地變為農地。”

蔡慎坤也認為每當美中關係變得緊張,中國政府就會喊出要增加糧食產量的口號,這次也不例外。不過他認為要中國重蹈大躍進導致全國大饑荒的覆轍,除非是發生很大的政治變化,否則還是不用太擔心:“畢竟中國政府自己也明白,始終是需要進口糧食滿足民眾的需要。除非是遇到重大政治事件,比如是台海兩岸關係突變,令糧食進口受到嚴重影響,否則以中國政府將維穩列為重中之重的作風,要重現大饑荒還是不大可能。”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