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本週結束了新冠病毒流行期間的首次海外訪問。分析人士表示,在中國戰狼式外交和承諾疲勞的拖累下,這次外交攻勢的結果是丟了分,中國和歐洲的外交關係前景悲觀。
王毅為期兩週的訪問旨在改善與歐洲的關係,對抗美國的影響力。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今年已經兩次訪問歐洲,歐洲敦促在經濟和政治上與中國對抗。
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貝納(Thorsten Benner)告訴美國之音,此行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更多歐洲人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而非戰略合作夥伴。北京的對抗行動和笨拙的外交引發這種反思。”
此前,歐洲一直避免站隊。但在中國被指掩飾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大流行、利用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設備為中國政府收集情報,以及加強對台灣、香港和新疆的人權侵犯後,中歐關係開始趨緊。
戰狼外交
在德國,王毅因為對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奇(Milos Vystrcil)訪問台灣發出威脅而引發了當地的憤怒情緒。王毅當時稱,維特奇將“為自己的短視行為和政治投機付出沉重代價”。
德國外交部長隨即回擊稱,“在歐盟,我們一同與國際夥伴打交道,並報以尊重,威脅與這種行事方式並不契合。”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後者一般不會公開批評北京。
智庫彼得森國際研究所的歐洲問題專家柯克加德(Jacob Kirkegaard)告訴美國之音,王毅的戰狼式外交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反而使得歐洲更加團結一致對待北京的威脅。
他說:“在國內輿論的推動下,歐盟將逐步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與中國對抗,以回應中國自身日益增強的外交好鬥性。”
在此次歐洲行的幾乎每一站,王毅都遭到了質疑。人權活動人士與他到訪國家的政界人士聯手譴責中國對自由民主的鎮壓,其中包括與中國簽有“一帶一路”協議的意大利。
訪問期間,意大利外交部長迪瑪約(Luigi di Maio)公開發聲,稱香港的自治權無可爭辯。
歐洲智庫布魯蓋爾(Bruegel)研究員普瓦捷(Niclas Frederic Poitiers)告訴美國之音,越來越明顯的是,儘管中國是歐洲重要的經濟夥伴,但中國的人權問題不再被排除在外。
普瓦捷說:“歐洲難以接受新疆維吾爾人的遭遇、(中國)對香港的鎮壓和對台灣日益咄咄逼人的立場。歐洲不希望反自由、專制的中國政權在國際事務中擁有更大實力。”
承諾疲勞
擁有27個成員國、經濟規模超過美國和中國的歐盟,一直被北京視為比華盛頓更務實和順從的合作夥伴。
王毅在八天的訪問中將中國描繪成多邊主義的支持者,並呼籲與歐洲共同努力,恢復遭到新冠病毒打擊的經濟。他還提醒注意中國快速反彈的官方經濟數據。
他在訪德的最後一站柏林表示,中國和歐洲“應該加強團結與合作,反對分裂和脫鉤”。
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經常提到多邊主義,但是歐洲各國對中國已經感到“承諾疲勞”。
貝納說:“他沒有提供歐洲人關心的任何實質性的東西。而只是重複陳腐的陳詞濫調,說歐洲和中國在多邊主義上合作,幾乎沒有人再相信了。”
近年來,歐洲一直要求中國加大對外企的市場准入,並為在華經營的歐洲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環境,但歐洲官員抱怨中國缺乏採取行動的意願。
在王毅訪歐期間,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勒爾(Josep Borrell)發表了兩篇觀點文章,批評了中國與歐洲不平衡的經濟關係,並提出歐洲應該減少對中國經濟和技術的依賴。
中國加大收購歐洲關鍵企業的行為已讓許多歐洲領導人感到不安。例如在對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Kuka)發起敵意收購後,歐盟開始加強對中國收購歐洲戰略資產的審查。
事實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見王毅後發表演講,呼籲歐洲加強本土5G技術。而現在中國的華為公司在這個領域具有強大優勢。週三,德國官員公佈了一項被稱為“印太戰略”的亞洲政策,要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智庫傳統基金會中國政治外交事務高級研究員成斌(Dean Cheng)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對知識產權和網絡安全的漠視使得北京擁有了不公平的技術優勢,這是歐盟最大的擔憂。
成斌說:“他們現在必鬚麵對這樣一個現實:與其說中國是經濟合作夥伴,不如說是競爭對手,而且往往是掠奪性的對手。”
外交專家指出,面對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緊張關係,歐洲國家還沒有選擇立場的意願。
“歐洲擔心,歐洲將只是這場衝突的棋盤,而不是玩家,”貝納說。“但現在歐洲至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歐洲需要投資於自己的戰略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