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近在國際舞台上頻頻向東南亞國家展示提供投資與經濟發展機會的合作姿態,但同時又表示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絕不退讓。有專家認為,東南亞國家面臨著選擇主權還是經濟利益的兩難處境。
另一方面,美國也借著這些國際舞台重申自己繼續是太平洋大國和堅持根據國際法解決爭端的決心。一些分析人士說,冷戰後25年的歷史證明,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是這個地區和平與安全的保障。
最近,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出席東盟峰會時提出與東南亞國家簽署友好條約的建議,並承諾向這些國家提供200億美元的貸款。但是他重申中國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決心不會改變。6個月前,中國一家國有石油公司將一座大型石油鑽井平台拖入越南宣稱擁有主權的一個南中國海海域,引起中越兩國船隻的衝突,以及越南國內的反華暴亂。
美國海軍學院戰略研究教授、中國海洋研究所主任彼得‧達頓說,中國現在確實在主動出擊,與這些國家發展經濟關係,而這使東南亞國家處於選擇主權還是經濟利益兩難境地,他說,中國確實非常有效地利用了強調經濟利益的優勢,東南亞國家「如果強調主權,就會得罪中國而失去經濟利益;反之,如果放棄主權,可能獲得了經濟利益而得罪老百姓。”
達頓是在紐約亞洲協會最近舉行的有關南中國海問題的討論會上作此評論的。討論會邀請了四位專家學者與會。其中霍莉‧莫羅是哈佛大學能源地緣政治專案研究員,她曾在布殊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負責東南亞事務的主任。
*共同開發的可能性*
針對中國提出了與有主權爭端的東南亞國家共同開發的提議,討論會的主持人紐約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提出了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在那些東南亞國家甚至在還未就主權問題找到答案前就對中國的共同探索南中國海資源建議予以理解?
莫羅認為,這要看中國如何解釋共同開發的地點。她說,南中國海海域有兩個爭端,一個是對中國提出的「九段線」主張的爭端,這個主張幾乎所有中國的鄰國都無法接受;另一個爭端是有關帕拉塞爾群島和斯普拉特利群島(中國稱為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一些島嶼、礁石的主權爭議。
莫羅認為,如果中國指的共同開發是在其主張的九段線內,「那麼越南、菲律賓,也許其它所有國家,都不會同意。因為他們不認為這是合理的爭端。」但是她說,「如果共同開發是在基於海圖繪製引起爭端的那兩個群島內,我認為解決起來會容易得多。”
*九段線:有歷史性但無法律性*
所謂九段線是中國宣稱對南中國海諸島擁有主權的依據,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華民國十一段線基礎上宣佈了九段線。主持人夏偉指著投射在大螢幕上的南中國海地圖說,九段線劃到了菲律賓、汶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大門口。
羅伯特‧卡普蘭是外交政策雜誌選出的全球2011、2012年100名思想家之一。他剛出版了關於南中國海局勢的《亞洲鍋爐——南中國海與穩定太平洋的終結》一書。他說,相對於法律界線而言,九段線主要是歷史性的、傳統性的劃線。中國稱其對南中國海主權始於西元42年的東漢時期。
1958至1973年,聯合國召開了3次海洋法會議,明確了一系列海洋權益和規定。之後,各國紛紛提出了對海域內權益的主張。1982年聯合國通過了《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家基線外12海里為領海,200海里為專屬經濟區,以及大陸架可擴展至200海里,但不得超過350海里等。中國簽署並批准了這一公約,美國因不同意公約中某一章而未簽署,但表示會遵守那一章外的其他條款。
卡普蘭認為,按照公約的劃界根據,「你獲得對海域控制權的能力是以海岸線、你的陸地為依據的。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從那裡往外推,才獲得了海洋的界線。”
他說,中國雖批准了《海洋法公約》,但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不願意接受這項公約的規定,「因為中國如果根據其陸地往外推,無法獲得南中國海所有它想要的海域。”
*中國何時在南海爭端上變得強硬*
2002年1月7日,中國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副司長易先良就九段線(中國又稱其為斷續線)作出回應說:「從時間順序上,中國公佈斷續線在前,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後,要求斷續線符合《公約》本身不符合實際。”
但是,1995年,即海洋法公約生效的第二年,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在東盟外長會議中表示,雖然中國主張全部南中國海權利,但中國願意依照公約精神與相關國家和平解決爭端。
卡普蘭解釋了中國態度改變的可能原因——1996台海危機,指當時中國向台灣外海試射導彈及舉行軍事演習引起的兩岸關係的危機。卡普蘭說,「美國派兩艘航母抵達靠近台灣海峽的海域,這對中國造成了巨大影響。從那以後,中國下決心要建立自己的海軍力量。美國忙於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國發展了海軍力量,以及空中網路等。中國在南中國海的海南發展了核潛水艇、柴油潛艇。因此,突然,中國擁有了從未有過的能力,有了這個能力,使得其他該海域的主張國緊張起來。”
但達頓認為,中國與南中國海諸國在主權問題上的交惡始于2009年《海洋法公約》有關沿海國提交外大陸架界限的最後期限。2009年5月13日,是根據《公約》設立的獨立機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規定各沿海國提交其外大陸架界限的最後期限。
達頓說:「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都提交了,把幕後的議題推到了台前,迫使它們公開挑戰中國以維護自己的主張。”
達頓也認為,中國對此作出的反應是因為中國認識了自己有能力在那時候來應對這一問題,而卡普蘭說,2009年,中國之所以作出的反應跟之前不一樣,是因為15年前,中國的海軍力量還很弱,無法向南中國海投射其實力。
2009年3月,發生了美國《無暇號》海軍研究船在南中國海海域執行監聽任務時,遭遇5搜中國船艦的尾隨、跟蹤,衝突中險些相撞。中國稱美國闖入了中國專屬經濟區,美國則認為那是國際海域。中日、中越、中菲之間在之後的兩年裡也相繼發生了類似事件。2010年,中國首次宣佈南中國海主權為其國家的核心利益。
*美國的存在是地區安全的保障*
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後將美國的戰略重點轉移到亞洲,即亞洲再平衡戰略。2010年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發言時說,維護南中國海航行自由以及尊重國際法,都關乎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反對脅迫,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據報導,克林頓這番話激怒了中國外長楊潔篪,並使他「措手不及」。
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澳大利亞出席20國峰會時,重申了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他說,美國將更努力介入亞洲的軍事、經濟和外交事務,他表示,到本世紀末,美國的海軍、空軍的大部分將乙太平洋為基礎,因為「美國是、而且永遠是一個太平洋大國。”
美國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問題上的做法,中國是理解還是誤解?對主持人夏偉的問題,達頓認為,首先,從整體上來講,美國很克制,尤其是在軍事上,「美國基本上是言辭。言辭會激怒人,但如果你看一下美國所做的,還是很克制的。」達頓說,這個地區的盟國、夥伴和朋友都希望美國採取更強硬的行動。其次,達頓指出,「美國的軍隊在這個地區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冷戰結束後,沒有一個亞洲國家使用武力解決爭端,很大程度上因為美國在這個地區長達25年的存在。”
討論會四位專家,除三位在現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查道炯教授是通過視頻遠端與會的。查道炯被問到中國怎麼看待美國的再平衡政策時,他表示,中國許多對美國在這個地區角色的評論問題很多,「運用太多想像,認為美國到亞洲來「圍堵中國」。太多中國作者評論南中國海問題,卻完全沒有或只有很少相關知識,如中國領海主張的歷史,中國走出去的歷史等。在夏偉追問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會認為美國是為了圍堵中國時,查道炯說,「我認為,這裡的媒體非常活躍,媒體撒謊容易銷售;同時《海洋法公約》也很難理解。”
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美國到底有沒有挑釁中國?中國是不是對美國的亞洲政策陷於狂想?莫羅這樣回答:「如果中國對亞洲的雄心是要維持它對鄰國的支配地位、把美國趕出去,那麼美國的目的就是去遏制中國的雄心。所以我不認為這是北京百分之百的狂想症。”
*不光為石油,更是為主權*
莫羅是一位能源專家。很多報導認為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強硬主權宣示是為了那裡資源豐富的石油。但是莫羅認為中國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主權。「無人確實知道在南中國海的爭議海域有多少石油或天然氣,除非對這個海域進行勘探才能確實知道。我認為,南中國海的能源、漁業資源非常重要,但經濟區產生的權利、驅逐偵查機的權利、保護貿易航線等,當我審視所有這些南中國海的利益時,能源是最不確定的,對之瞭解最少的,因此,我看不到能源驅動了爭端。”
但卡普蘭說,對於菲律賓來說可能是個例外。「因為菲律賓是窮國,剛開始經濟起飛,還不是個中產階級社會,從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認為中國剝奪了他們的發展機會,因為那裡有石油,這是菲律賓反抗的主要原因。例外常常比事實更重要。”
美國與中國在南中國海爭端解決途徑上的一個主要分歧是,美國主張通過國際法解決,而中國主張通過當事雙方的談判。奧巴馬在澳大利亞20國峰會上向中國送出了一個直接了當的訊息,即無論在貿易還是在海洋問題上,中國必須「跟其它國家一樣遵守相同的法規。”
菲律賓已經將其與中國的爭端提交聯合國海洋法法庭仲裁,而中國堅決反對。達頓認為,如果菲律賓和中國各退一步,或許會讓國際法有更大空間發揮作用。卡普蘭則認為,走法治途徑,法律一般會有利於弱者,「法律把雙方放在一個平等的平台上,因此,在仲裁時強者會處於不利地位,所有的強大在這時都變得毫無意義,雙方都在相同層面上。”
卡普蘭說,對於中國來說,對付菲律賓連海軍都不必使用,「菲律賓雖是美國的盟國,但是一個較弱的盟國,沒有日本、南韓的強大經濟,沒有海軍,中國都不需用海軍,只要用海岸警衛隊就可以將訊號送過去,通過菲律賓挑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