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有《夢碎美利堅》、《飛吧中國夢》和《你的中國你的黨》等文章的80後網絡作家周小平受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親切接見,並被寄予“創作更多具有正能量的作品”的囑託。如今,習近平所提出的“中國夢”可謂是中國官方眼中最能凝聚“正能量”的概念了。然而卻有專家認為,“中國夢”所帶來的“正能量”也是中國民族主義發展的一種形式,有可能激發“負能量”。
*“中國夢”充滿民族主義?*
“中國夢”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2012年提出的概念。與個人色彩濃厚的“美國夢”不同,習近平的“中國夢”是一個集體夢,其核心在於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14億中國人民共同的夢想,也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事務高級顧問葛萊儀(Bonnie Glaser)認為,“中國夢”是一個非常民族主義化的概念。
她說:“習近平公開談論中國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屈辱,這是很不尋常的。我覺得將中國夢和中國的歷史關聯起來的方式具有消極的意義。這裡面強調一種觀念,就是中國人民一定要牢記屈辱的歷史,不忘曾經如何被糟糕地對待,並且要保證這一切都不會再發生。這是一種很容易點燃復仇念頭的觀念。”
葛萊儀同時觀察說,“中國夢”渲染下的民族主義已經使得“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它理應具有比其他國家更多的權利”這樣一種觀念在中國變得深入人心,更是讓民族主義的思想和作風廣泛蔓延於精英集團。
她說:“有很多曾經跟我有過交談的中國官員和學者都說,中國目前已經足夠強大,可以用之前不曾用過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利益。中國再也不需要去忍受羞辱,不需要再容忍別國對自己利益的'踐踏',中國如今可以派遣大型海巡船,可以部署巨大的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來向其他國家釋放信號說,中國要堅決捍衛自身的利益。”
無論是“中國夢”的理論,還是在實踐“中國夢”的過程中中國各方表現出的強勢言行都讓外界感到,中國人有一種“大國崛起,收復失地,復仇雪恥”的情緒。這讓其他國家感到不安。
*民族主義是解決內政外交難題利器? *
在1989年的“六四”鎮壓事件後,中國共產黨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努力填補意識形態真空,加強中共的凝聚力。除了樹立“東方巨龍”的民族自豪感並強調共產黨救中國之外,還大力宣講“百年國恥”。
已故美國中國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曾經說過,中國是一個“非常看重歷史的民族”。這種以歷史記憶帶動民族主義情緒的宣傳教育方式與中國的文化傳統相得益彰,也因此頗具成效。
習近平所提出的“中國夢”為民族主義情懷提供了一個正式的理論框架,在這個框架之下,中國更加公開高調地談“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恥辱”,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民族主義情結也被上升到了“全國人民共同理想”的高度。
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此舉是出於內政、外交等多方面的原因。
有專家說,習近平如今更加自信,也更想要加強共產黨在中國的地位。在習近平掌權之後,他意識到民眾對共產黨的忠誠度進一步下降,重新激勵起民眾對黨的支持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夢”意在鼓舞民眾熱愛國家,共同承擔義務,並突出共產黨在民族復興中扮演的角色,從而把愛國和愛黨化為一體。
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提出“中國夢”不僅僅是出於民族主義者的愛國情感,更是出於一個改革者的策略。 《中國領導人如何思考:中國改革的內幕和未來的意義》(How China's Leaders Think: The Inside Story of China's Reform and What This Means for the Future)一書的作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Robert Lawrence Kuhn )曾在《紐約時報》撰文說,想要推行經濟改革的習近平很容易受到改革反對者對其“崇拜西方發展道路”或“屈服於西方的壓力”的指責,而習近平先發制人的民族主義採用“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的策略,為避免淪為“軟弱”或“親西方”而打了一針預防針。同時,面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裂,習近平希望利用民族主義建設來達成國家共識,加強社會凝聚力,只有這樣,他才能夠實現那些困難的經濟改革。
另一方面,自習近平上任以來,中國外交風格明顯轉型,由過去的“韜光養晦”逐步走向了強勢外交。尤其在領土爭端問題上,外界廣泛觀察到,習近平不僅毫不掩飾他在這個問題上永不妥協的決心,甚至還轉守為攻,重設預期目標。舉例來說,在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海洋強國問題進行的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在鄧小平“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八字方針前首次加上了“主權歸我”四個字。有分析人士認為,在這個時候,習近平更需要以民族主義來為自己的對外戰略打造國內民意基礎。這一意圖可從中國的輿論宣傳中獲以佐證:從2012年9月11日起,中央電視台每晚的全國氣象預報都會提及無人居住的釣魚島。
*只許官府愛國不許百姓上街? *
然而,有專家警告說,越是在對外趨硬的時候,中國政府越是應該對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保持警惕。英國《金融時報》撰稿人張立偉就曾撰文提到,中國正處於崛起階段,在這個時候,外交風格的轉變要尤其避免激起民族主義情緒,否則會因過於激進而引起國際社會的不安,也為那些企圖妖魔化中國的人留下口實。
這或許是中國政府目前看似大膽的民族主義策略尚留有保守一面的原因之一。這保守的一面集中體現在對國內民族主義示威抗議活動的杜絕。
有分析人士注意到,在習近平任內,儘管容易刺激到民族主義情感的事件頻發,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一起相關的群眾抗議示威活動。 《強大的愛國者:中國外交關係中的民族主義》(Powerful Patriots: Nationalist Protest in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一書的作者、耶魯大學助理教授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觀察說,自習近平上任以來,其實有數次針對領土爭端的示威抗議活動曾被醞釀,但都在政府的干預下未能成型。
白潔曦分析道,在中國政府的眼中,出於民族主義情緒的抗議示威活動具有失去控制的風險,例如在2012年的反日活動中就發生了打砸搶的暴力事件,甚至有薄熙來的支持者打出了想念毛澤東的標語。民族主義活動牽扯到國內政治,這觸犯了中國政府的大忌。儘管在歷史上,中國政府曾有過鼓勵民眾走上街頭抗議外國政府,以此作為籌碼向外施壓的舉措,但是白潔曦認為,官方對民眾的民族主義活動的態度是視情況而定的,這取決於他們對風險和利益的評估與平衡。
她說:“民族主義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是一場危險遊戲。”
*民族主義利器能否收放自如? *
中國境外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中國政府的民族主義策略實際造成了中國的國際環境的惡化,在對外關係上的強硬作風使得周邊國家感到威脅,降低了他們對中國的信任,這並不能給中國帶來它所想要的,無論是領土與主權,還是來自世界的尊重。
也有學者警告說,當中國政府有一天意識到強勢外交策略需要務實變通的時候,他們必須回過頭來說服自己的人民,而那時,已被鼓勵做了多年“中國夢”的民眾只怕很難接受所謂退讓和妥協,這將給中國執政者帶來更大的政治風險。
美國學者葛萊儀說,中國現在剛剛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強大,總是想要抓緊獲得些什麼。她說,“中國夢”式的民族主義從本質上反映出中國從國家到政黨的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一個真正自信的大國不需要總在擔心自己是否坐回了原有的位置,也不需要總在向別人索要尊重,一個有自信和有安全感的執政黨也不需要再通過打愛國牌來為自己和人民之間搭建信任的橋樑。
她說:“當中國共產黨完成反腐敗、經濟改革,解決了貧富差距等等廣泛的問題,它或許能開始覺得安全,也更自信,到那個時候培植這種民族主義的需求或許也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