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7個部門聯合發布《「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資料要素x'3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目標在2026年底讓資料產業的年 平均成長率超過20%。 分析家說,這是中國在經濟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善用自身優勢「另闢蹊徑」的策略,代表數據經濟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能方向,也展現了世界上首次由國家政府所 領導的「國家數據統治主義」的重要案例。
不過,分析家也提醒,這同時也意味著中共可能藉由資料資訊或整合平台的建立,對私部門和人民進行更嚴密的監控。
中國國家資料局會同中央網信辦、科技部、工業及資訊化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資料要素x'3年行動計畫(2024—2026年)》, 預計2026年底打造300個以上的資料要素應用場域,力求中國的數據產業年增率超過20%,數據交易規模倍增。
發揮乘數效應
中國官媒人民網1月9日說,要發揮資料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建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位經濟,培育中國經濟成長新動能。
根據說明,該計畫主要聚焦在12個領域,包括工業製造、現代農業、貿易流通、交通運輸、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文化旅遊、醫療健康、緊急管理、氣象服務、城市治理、綠色低碳等 行業。
分析家說,「資料要素x」行動計畫是中國在整體經濟發展不佳的情況下,運用其最擅長的網路數據科技與創新來「另闢蹊徑」的策略。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謝順峰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近年來,從美中貿易戰、香港反送中事件,到新冠肺炎的疫情,全球供應鏈正面臨脫鉤或是去 風險化,導致中國的經濟成長動能受到嚴重的限制。 再加上中國內部的消費跟投資信心嚴重萎縮,還有地方政府財政拮据,以及房地產開發商的債務危機等,使得中共當局必須提出一個能夠利用它既有的優勢,同時又能引領經濟發展, 最好還能夠一併解決財政問題的方案。
「此時,中國提出『資料元素x』行動方案,算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謝順峰表示。
另闢蹊徑
他說,中國除了擁有龐大的量化數據跟影像數據外,由於其社會主義制度,黨與國家還能掌控所有數據,並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謝順峰說:“我們相信他這個數據元素x的規劃方向是OK的、是正確的,我們也預期短期間之內,他應該能夠帶動一波成長。”
根據中國國家網路資訊辦公室在去年5月發布的《數位中國發展報告》,中國數位經濟規模達50.2兆元人民幣,2022年中國數據產量達8.1ZB(10兆億位元組),較去年同期成長22.7 %,佔全球數據總量的10.5%,位居世界第二。 法人曾預估,中國數據產業在2030年可望挑戰1兆元。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科學中心副教授邱奕宏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中國在網路科技的運用與創新方面在全球算是非常重要的領導國家,西方國家遠遠不及,因此,中國在經濟不佳 的情況下,想要透過數據的管理、治理和運用,將數據要素作為國家未來主要經濟發展動能的方向,展現對於例如人工智慧(AI)、大數據等領域的發展雄心。
其次,這項計畫也再次展現了中國試圖運用國家領導的方式來統領科技和主導經濟發展,是國家資本主義的重要例子的呈現。
國家統合數據
邱奕宏表示,目前所有的國家,包含西方國家,對於數據的管理和整合,大部份都還是私人部門在主導,屬於一種如群雄割據或戰國時代的紛亂情況。 但中國提出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做法,他是透過國家力量統合數據的規範與秩序。
邱奕宏說:“中國就是一個首次由國家政府領導、樹立一個可以說是國家數據統治主義的典範。”
台灣亞太區域發展與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邱志昌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中國原本一直在進行「工業4.0」和「製造強國」的目標,希望到2035年能達到世界製造強國的水準。 但在美中貿易戰後,這些倡議馬上停頓下來了,所以中國現在是在經濟衰退下,重新檢起過去的意念,檢視數位化這一塊,以便跟實體經濟相輔相成。
他表示,中國在去3月提出組成國家數據局,10月揭牌正式成立。 中國發改委在去年12月曾就「資料要素x」3年行動計畫公開徵求意見,顯見這項行動計畫是「有備而來」。
有備而來
他說,中國“數據要素x”3年行動計劃的目標年增長率是20%,兩年複合成長率是44%,3年下來大概有72%的成長,“那這個覆蓋率就大了” ,代表7至8 成大街小巷的中國人的生活各層面都數據化,產生數據乘數的效果將會非常龐大。
邱志昌說:“這樣一個意義表示說,中國數字化要彎道超車,想要在實體經濟遭受到一些挫折的時候,能夠打開另外一個宏觀的層面。”
邱志昌說,中國想要藉由自身的數據優勢擺脫美國對中國經濟「去風險化」的風險和在實體經濟上美國對中國設下的關稅壁壘,希望藉由數位化活絡自己的內需市場,甚至 希望能擴大到外需。
他說:“目前大概只有這個國家(中國)第一個提出一個全面數字化經濟的理念。”
數據交易
人民日報1月4日說,日前,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發布多項數據交易的新進展,包括北京測繪設計院完成全國首筆空間數據交易、6家醫院數據流通交易在全國率先破冰、積水潭 醫院實現骨科手術機器人數據估值1000萬元入股等。 截至2023年11月,北數所數據交易備案規模已超過20億元人民幣,交易主體500多家,力爭2026年累計交易備案規模突破300億元。
該報告並以首筆空間資料交易為例指出,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以其自主取得的中軸線局部空間資料為基礎,經過資料資產登記、資料品質評估、資料資產價值評估等程序,形成相關 數據產品,透過北數所交易平台交易給北京河圖聯合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去開發成互動產品,借助AR等技術為大眾提供中軸線虛實融合與沉浸式體驗。
也就是說,數據交易是以數據作為產品進行分類定價、流通和買賣的行為,交易的不是原始數據,而是經過深度分析過濾、提煉整合及脫敏處理後形成具有交換價值和技術可行性的 衍生數據。
面臨挑戰
不過,雖然中國設下3年後資料產業的年平均成長率超過20%,但也面臨重重挑戰。
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謝順峰表示:「他現在的這個東西,他可能就是走不出國外,就是甚至於有可能會被西方國家以所謂安全的理由來限製或者是圍堵,這 是第一個挑戰。”
其次,如何避免在政府領導下抑制了私部門的彈性與創新活力,是另一個挑戰。 尤其是在當局「國進民退」的施政下,政府對阿里巴巴、滴滴打車等數據或科技業的打壓可能已經影響到相關企業的投資與消費信心,但該行動方案的重點是要市場 供需雙方都願意交易,政策才算是真的有效。
除此之外,還包括國家要如何促進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的資料整合和釋放。 儘管中國可以動用國家力量要求私人部門釋放數據,但私人部門或許會“留一手”,而不盡然會全盤托出,這將影響到數據品質。 另外還包括數據資訊能夠運用到哪些領域,以及這些領域產業可以如何使用權限來獲得他們想要獲得的資訊的嫁接平台等,都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嚴密監控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科學中心副教授邱奕宏也說,中國的「資料要素x」3年行動計畫雖然聲稱會保護個人隱私,但由於它是一種國家資料統治主義,所以對個人隱私能有多大程度 的保護,他打上一個問號。
他認為,這項行動方案可以說是打著促進中國數字經濟的名號,透過建立數據資訊或整合平台來對私部門和人民進行更嚴密的監控,基本上就像「1984」小說裡講的 一樣:“老大哥無時無刻不在監控著你!”
台北 —
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