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合組織說,區內各經濟體的環境總體形勢並沒有重大改善。中國民間環境團體說,中國政府不缺少這方面的政治意願,不過,在環境與發展問題上中央對地方層的實際控制力很低。基層和民眾的推動是解決中國環境和發展問題的主要動力。
亞太經合組織一個有關環境問題的部長級會議,星期三(7月18號)在俄羅斯遠東城市伯力(哈巴羅夫斯克)閉幕,會議發表的聲明說,十年來亞太區環境形勢“沒有重大改善”,期間許多動植物品種滅絕,沙漠化加劇,海洋和空氣污染嚴重,自然資源消耗驚人。上述環境狀況是區內國家生產和消費模式長期短視運行的結果。
亨德里克森是這次會議一位發言人,他對美國之音說,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不對特定國家的環境狀況發表意見,會議只就區內整體狀況作出評估,加強共識。馬軍是北京公共環境研究中心負責人,談到國際組織類似會議的影響問題時。
他說:“以里約會議為例,它更多的是一種宣示,宣示一下大家的立場,但是由於會議沒有強制力,沒有達成有約束力的協議,因此後續執行就變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中國環境團體人士正在了解亞太經合組織這次會議的情況,因為不久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剛剛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閉幕。中新社說,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議期間表示,“中國將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繼續努力,為世界作出了表率”。
中國綠色和平政策與公共事務主任雍容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從不缺乏改善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治意願。
雍容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高層意願是不缺乏的,問題是落實。特別是在地方政府和企業,如何將環保和他們的工作聯繫起來。我們看到,中國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在環境問題上的影響力比較小,地方政府官員更注重經濟工作。”
雍容還說,環境問題具有積累和滯後性,它不是現任領導的產物,但是卻決定和影響著後任的工作環境和效果。
亞太經合組織部長會議部長級別會議伯力(哈巴羅夫斯克)聲明提出了各國在五個方面的努力方向: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水資源以及跨境河道水資源可持續性管理,跨境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以及支持綠色栽培等。
中國綠色和平的雍容對美國之音說,實現國際組織以及政府宏觀環保和可持續性發展目標,應該從基層以及非政府組織工作入手。在這方面,非政府組織不是在出政府的醜,而是在幫助政府。她例舉了中國公眾最近對環境監測數據PM2.5所表現的極大熱情和推動力。
她說:“政府應該看到,公眾和社會組織不是發揮影響政府形象的作用,反過來,他們是推動政府工作的加速劑。以PM2.5事件為例。本來中國環保部希望在2016年開始正式監測PM2.5。但是由於全社會的推動,公眾表現出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關注,很多民間環保組織先行動了,因而推動了一些地方政府。”
雍容說,現在廣東,廣西和江蘇等省區,已在國家全面監測PM 2.5空氣指標前先走一步,率先實施這項大氣顆粒水平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