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包括美中簽署的三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和美國對台六項保證。參與美國總統尼克森打開中國大門破冰之旅的前美國駐華大使洛德說,美國奉行模糊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不接受把台灣當作中國一部分的“一個中國原則”。與此同時,另一位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指出,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但在這一政策之下的台灣的政治現實已經發生變化,“如果今天對公報重新談判,將不會得出與過去相同的結論。”
2月28日是美中上海公報簽署45週年紀念日。45年前,作為尼克森總統打開中國大門的重大外交戰略行動,上海公報為7年後兩國正式建交鋪墊了第一塊基石。
美國的“一中政策”不同於北京的“一中原則”
當年參與起草上海公報的美國前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星期二在紐約表示,台灣問題是上海公報起草過程中面臨的最大障礙,最後雙方用各自可以接受的語言描述了一個中國。但洛德告訴美國之音,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內涵是不同的。
洛德說: “中國講‘一個中國原則’,意思不僅是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包括,台灣是一個省,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遵循比較模糊的一個中國政策,我們有三個公報和其它檔。我們認知和理解中國的立場,我們只跟北京保持正式關係、跟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這就是一中的概念。洛德表示,美國不接受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
美國不接受一中原則
洛德說﹕“我們不接受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原則,台灣問題有賴於台灣人民和中國人民來解決,應該以和平、非強制的方式,並得到海峽兩邊人民的支援。美國可以接受兩岸通過自由選擇而產生的任何結果,但我們不接受中國的一中原則。”45年前,在促進美中關係的“乒乓外交”中扮演關鍵性角色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星期二在紐約舉行紀念上海公報45週年討論會。
參加討論的另一位發言者是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兩位資深外交官都認為,以45年前的上海公報為第一塊基石建立起來的美國的一中政策,不僅實現了美國的戰略利益,也幫助中國實現了自己的戰略利益,同時也使台灣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民主制和經濟發展的繁榮。
台灣政治體制和身份認同已發生變化
不過,芮效儉指出,45年來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而這一政策之下的台灣的政治現實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芮效儉說:“台灣已經從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性基於其代表整個中國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你不可能在上世紀70年代或80年代在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因為你只能在一個省裡選。因此,當時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中華民國憲法基礎上的。但現在的情況已經是,在台灣舉行總統大選了,政府的合法性不再基於憲法,其合法性已經取決於選舉程式了。”
芮效儉說,台灣的第二個變化是,民調顯示,兩位元百分數的台灣人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而是台灣人;多數台灣人接受既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的認同。芮效儉用含蓄的外交辭令表達了美國的一中政策似乎已經過時。
重啟談判不會得出當年的結論
芮效儉說,“這些變化不會損壞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但它意味著如果我們試圖對公報重新談判,現實情況將不允許我們得出跟早年相同的結論。”
芮效儉同時批評了把台灣當作美中交易籌碼的做法。
中共黨史專家高文謙告訴美國之音,1972年的上海公報是美中雙方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中國為了聯美抗蘇,美國為了從越南脫身,走到一起了。高文謙說,“毛澤東對尼克森的一個說法很欣賞,認為他講了大實話。尼克森說,他是為了美國的利益來進行訪問的。”
高文謙說,上海公報用“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的提法,巧妙地回避了中美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台灣問題。毛當時說“台灣問題事小,世界問題事大,可以100年後再解決嘛。”但其實這個問題並沒有解決,成為了中美關係中的一個隱患。高文謙說,“這個隱患今天仍在發作。”
當年的尼克森和現在的川普沒有兩樣
高文謙指出,“現在川普仍然是為了美國的利益,對一中質疑也好,把一中當作籌碼也好,同樣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在這一點上,當年的尼克森和現在的川普並沒有兩樣。”
高文謙認為,45年來美中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是這一關係的最大獲益者,而美國現在認識到在這一交往中成了受害者,這也是川普能贏得這次大選的重要原因。奧巴馬政府的後期已認識到這一點,美國對華政策已經做出調整。川普給選民的承諾是要把美國流失的工作機會從中國等其它國家找回來。川普試圖改變美中兩國不對稱經貿交往的局面。”
高文謙表示,在上海公報45週年之際,現在回過頭來看一看,像是畫了一個圈,“中美雙方現在重新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在一中問題上重新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