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港府首次突襲封鎖油麻地強檢發現一宗確診 議員批成效低如軍管式行動


港府1月26日晚首次在油麻地實施"突襲式"封區禁足強制新冠肺炎病毒檢測, 有受影響居民當晚在封鎖區內接受病毒檢測。(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港府1月26日晚首次在油麻地實施"突襲式"封區禁足強制新冠肺炎病毒檢測, 有受影響居民當晚在封鎖區內接受病毒檢測。(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港府首次突襲封鎖油麻地強檢發現一宗確診 議員批成效低如軍管式行動
please wait

No media source currently available

0:00 0:10:40 0:00

香港政府上星期六(1月23日)凌晨4時宣佈,將九龍鬧市油麻地佐敦部分社區劃為”指定區域”,史無前例實施 “禁足令”,強制指定區域內約1萬居民在48小時內完成新冠肺炎病毒檢測,目標是達到 “小區清零”,是抗疫一年以來最嚴厲的措施。

港府首次在油麻地突襲封區禁足強檢

佐敦一帶的受限區域封鎖接近48小時後,星期一(1月25日)凌晨3時半左右正式全面解封,港府宣佈封鎖區內超過7千人接受病毒檢測,發現13宗確診個案,陽性比率為0.17%。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星期二(1月26日)早上會見傳媒表示,圍封佐敦受限區域的強制檢測行動成功,不過,她認為,為免封區前 “走漏風聲”,令部分居民提前離開封鎖區,下次相關行動要保密、縮小範圍至一條街或幾幢相連樓宇,以及壓縮居民不能離開住所的時間,她表示,期望做到 “突襲式”封區。

香港政府在油麻地以“突襲”封鎖的方式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路透社照片)
香港政府在油麻地以“突襲”封鎖的方式進行新冠病毒檢測 (路透社照片)

就在林鄭月娥會見記者後約9小時,港府突然在星期二晚7時宣布,引用防疫條例第599J章作出限制及檢測宣告,即時封鎖油麻地碧街及東安街一帶,封鎖區內3幢住宅大廈的居民受影響,即時被 “禁足”不能夠離開封鎖區,並要接受強制新冠肺炎病毒檢測。

油麻地碧街突襲封鎖區內的居民排隊接受強制新冠肺炎病毒檢測,港府公佈封區11小時,約有330名居民接受檢測,找到一宗確診個案,陽性比率0.3%。(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油麻地碧街突襲封鎖區內的居民排隊接受強制新冠肺炎病毒檢測,港府公佈封區11小時,約有330名居民接受檢測,找到一宗確診個案,陽性比率0.3%。(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區議員批封區如實施軍管是擾民政治秀

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曾自鳴星期二晚到現場了解首次 “突襲式”封區禁足強檢行動,並提醒受影響居民接受強制病毒檢測。

曾自鳴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這次被突襲式封區的3幢大廈當日並沒有發現確診個案,而且該區居民近日已經接受過強制病毒檢測,他不明白為何當局要封鎖這幾幢大廈。

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曾自鳴表示,港府在油麻地及佐敦實施封區禁足強制檢測,有如軍管式行動,他批評是擾民的 “政治秀”。(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曾自鳴表示,港府在油麻地及佐敦實施封區禁足強制檢測,有如軍管式行動,他批評是擾民的 “政治秀”。(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記者問及早前有專家表示,當局首次實施封區禁足令之前,其實油麻地、佐敦、深水埗等地區已經有多幢大廈居民被要求接受強制病毒檢測,而市民亦相當配合,願意即時接受檢測的比率高達9成,專家質疑,除非當局認為區內居民大部份不願意合作,否則沒有必要實施這類封鎖禁足、限制市民人身自由的檢測方式。

曾自鳴回應表示,他觀察油麻地及佐敦兩次封區禁足的實施情況,他認為當局有如實施軍管式的行動,批評是一場擾民的 “政治秀”。

港府1月26日晚首次在油麻地碧街及東安街一帶實施”突襲式”封區禁足強制檢測,警方在現場看守,不讓封鎖區內的居民離開。(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港府1月26日晚首次在油麻地碧街及東安街一帶實施”突襲式”封區禁足強制檢測,警方在現場看守,不讓封鎖區內的居民離開。(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曾自鳴說:“我看到今日(1月26日)以及在佐敦(封區)的時候,其實當局是有一個軍管式的畫面出來,剛剛上去(封鎖區)大廈的第一批人,不是協助檢測的工作人員,而是它們的攝製隊,整套保護裝備,跟著有攝製隊,然後我不知道今日會不會有各區的指揮官又過來打氣、揮手那樣,完全是一個 “政治秀”來的。誰人用政治去搞香港市民呢﹖現在很明顯的。”

批評封區禁足強檢成本效益低

曾自鳴表示,以上次佐敦油麻地封區強檢,動用政府多個部門超過3千人力,超過7千名市民接受強制檢測,只是找到13宗確診個案,他估計每宗確診個案最少要花超過2百萬港元(接近26萬美元)的公帑,他批評成本效益偏低。

曾自鳴表示,香港人抗疫一年,但是港府一直沒有善用公帑,拒絕 “全民派錢”,之前的防疫抗疫基金大部份是派給大財團以及業主,一般市民未能受惠,他批評港府的防疫政策是欺壓市民。

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李偉峰表示,港府1月26日晚在油麻地實施突襲式封區禁足強檢,嚇怕部份居民,令他們不敢回家,他質疑封區強檢作用不大。(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李偉峰表示,港府1月26日晚在油麻地實施突襲式封區禁足強檢,嚇怕部份居民,令他們不敢回家,他質疑封區強檢作用不大。(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區議員質疑封區強檢嚇怕居民作用不大

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李偉峰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港府在星期二晚7時突襲式封鎖油麻地碧街3幢住宅大廈,他認為選擇在下班時間實施封區禁足行動,嚇怕部份居民,令他們不敢回家,他質疑封鎖社區的作用不大。

李偉峰說:“現在你見到的情況就是一些街坊(居民)可能都未完全放工(下班),你(當局)要他(們)回來,可能他來到見到你(封區)搞到這樣,還不走嗎﹖即是那個(封區強檢)的意義何在呢﹖這個是一個問題來的,當然你可以說我之後會抓他,好了,如果用你們、用政府的想法就是說,你抓回他的時候,其實病毒已經擴散了。”

多名穿著全套保護衣的工作人員指示油麻地突襲封鎖區內的居民接受強制病毒檢測。(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多名穿著全套保護衣的工作人員指示油麻地突襲封鎖區內的居民接受強制病毒檢測。(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居民不滿圍封安排批擾民

這次突襲式封區禁足強制檢測,圍封約11小時後星期三(1月27日)早上約6時正式解封,居民持有陰性病毒檢測手機短訊及手帶,可以離開封鎖區。

有受影響居民接受傳媒訪問表示,不滿港府圍封的安排,認為是擾民。

油麻地居民說:“我飲完茶去大坑東球場做運動,走數個圈。疫症沒錯是天災橫禍,全球都有,但做這些小動作是擾民。”

1月26日晚油麻地封鎖區內需要接受突襲式強制檢測的居民,領取政府派發的食物等物資。(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1月26日晚油麻地封鎖區內需要接受突襲式強制檢測的居民,領取政府派發的食物等物資。(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林鄭指下一目標是逐步達致 “清零

港府星期一宣佈油麻地碧街封區強檢11小時,期間約有330名居民接受病毒檢測,發現1宗確診個案。

特首林鄭月娥在社交網站帖文表示,不要少看任何一個感染的源頭,行動亦令 “受限區域”內的居民安心。林鄭月娥又表示,整個行動只用了11小時,感謝居民的合作,亦要為約380名來自民政事務總署、油尖旺民政處、深水埗民政處和警務處的同事 “點讚”。

林鄭月娥表示,這次行動採用了抗原和核酸的 “雙軌檢測”,以加快識別感染人士送院隔離,政府下一個目標是如何用好抗疫工具,走在社區出現感染之前,並逐步達致 “清零”。

民主黨油尖旺區議員李偉峰星期三(1月27日)在電台節目表示,估算封鎖區域住了約500至600人,但昨晚有90多戶無人應門,只有330名居民接受檢測,即僅約半數人做了檢測,估計部份居民可能外出工作未返或夜班工作,亦有居民擔心家中子女無人照顧。他對晚上突襲封區檢測感到無奈,令居民夜晚不能睡,星期三又要繼續上班。

進入港府大樓辦事處必須使用手機程式

香港政府星期二公佈,考慮到社會和經濟運作需要,由星期四(1月28日)起,政府部門除了會繼續提供緊急和必須的公共服務外,亦會恢復部份基本公共服務。市民要進入政府大樓或辦事處,必須使用手機“安心出行” 程式掃描現場的二維碼(QR code)報到,才可以進入。

公民黨秘書長梁嘉善表示,港府推出安心出行手機應用程式超過兩個月,市民對於私隱保障有疑慮,亦不希望被當局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追縱行縱,她認為港府應該全面封關,源頭堵截病毒源頭。(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公民黨秘書長梁嘉善表示,港府推出安心出行手機應用程式超過兩個月,市民對於私隱保障有疑慮,亦不希望被當局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追縱行縱,她認為港府應該全面封關,源頭堵截病毒源頭。(美國之音 湯惠芸拍攝)

本身是大律師的公民黨秘書長梁嘉善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港府推出安心出行應用程式至今,市民對於手機資料及私隱的保障有疑慮,亦不希望私隱及個人行蹤被追縱,她認為港府應該全面封關從源頭堵截病毒輸入,而不是做一些零零碎碎不夠全面的政策。

梁嘉善說:“其實“安心出行”推出到今日,大家對於它的資料怎樣去存放,或者在甚麼時候用,其實我想大家一樣是很存疑的,而更加大的問題是,譬如它(政府)說局部開放使用 “安心出行”,其實從來都不去源頭堵截(病毒)的話,一些帶病的人就算他使用了 “安心出行”之後,一樣可以帶著病毒離開的,所以問題就不是去做這些鎖鎖碎碎、零零碎碎的,治標不治本的措施,而是應該由源頭、由封關開始,去堵截這個(病毒擴散)問題,我們見到四波的疫情其實都是由外地輸入的,所以其實為甚麼不直接封關,這樣就解決到了。”

香港政府去年11月16日推出 “安心出行”手機流動應用程式,創新及科技局長薛永恒1月初在立法會回應議會質詢時表示,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的最新下載數字超過43萬,他認為數字不令人滿意。對於會否強制市民使用程式,薛永恒表示,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