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衝擊國會大廈事件一周年之際,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向美國人發出激情呼籲並為民主價值觀進行了辯護。就那次令人震驚的反叛企圖,拜登說,它考驗了美國的國家認同。
“我們會成為一個把政治暴力接受為常態的國家嗎?”拜登問道。“我們會成為一個我們允許具有黨派性質的選舉官員推翻合法表達的民意的國家嗎?”
在2021年1月6日發生在國會大廈的暴力騷亂期間,支持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暴民衝破警察防線,闖入國會大廈並試圖阻止議員們正式認證拜登贏得2020年總統選舉。拜登敦促美國人在如何界定自身性質方面做出抉擇。
他說:“我們會成為一個不是生活在真相的光明之下而是在謊言的陰影之下的國家嗎?我們不能允許我們自己淪為那樣的國家。前行的道路是承認真相並生活在真相之中。”
他還說,那天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波瀾遠遠超越了美國的海岸線。
“從中國到俄羅斯和更遠的地方,他們在打賭民主已經時日不多了,”拜登說。“他們真的對我說,民主太慢了,太受分歧所拖累了,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無法成功。他們在打賭,他們在打賭美國將更加像他們,而不是像我們。他們在打賭,美國將是專制者、獨裁者、強人的國度。我不相信這點。我們不是這樣的人。我們從來不是這樣的人。我們也永遠不應該成為這樣的人。”
拜登總統沒有直接點前總統特朗普的名字,不過他一再說,特朗普試圖推翻自己敗選的未遂努力破壞了美國的民主。他說:“你不能只是在你贏的時候熱愛你的國家。”
在拜登講話後不久,特朗普發表聲明,指責拜登試圖以這番講話而在美國製造分裂。
“正在以開放邊界、腐敗選舉、災難性的能源政策、違憲的強制令、後果嚴重的關閉學校這些瘋狂政策摧毀我們國家的拜登今天利用我的名字來試圖進一步分化美國,”特朗普寫道。“這種政治表演完全是分散對拜登完全徹底失敗的事實的注意力。”
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拜登之前發布了講話。她利用她的平台推動投票權法案。在過去一年裡,特朗普向同情他的州議員施加了影響,通過了一些批評人士認為限制了投票權的法案。
“美國精神正在受到考驗,”她說。“就在這座建築內,有一項決定將要做出,這事關我們是否維護投票權並確保自由與公平的選舉。讓我們把話說清楚:我們必須通過現在擺在參議院面前的投票權議案,美國人民還必須做出更多努力。”
攻擊國會大廈事件造成至少五人死亡,130多人受傷,有超過725名參與者受到刑事指控。忠於特朗普的抗議者認同這位前總統的說法,也就是2020年11月的選舉被舞弊所玷污,但並沒有證據支持這種說法。一年之後,民調顯示大約70%的共和黨人不認為拜登合法勝選。
現場的一些騷亂者說,他們當時在專門尋找某些人,特別是時任副總統麥克·彭斯(Mike Pence)和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兩人都在主導議員完成認證程序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一些暴民在現場豎立了一座絞刑架。
四名特朗普的支持者在攻擊國會大廈那天死亡,一名國會警察第二天喪生。暴民造成幾十名警察受傷。在攻擊事件發生後的數月期間,四名警察自殺身亡。
拜登說,攻擊國會大廈事件發生後的一年時間裡,特朗普繼續製造政治分裂,這是因為他無法接受敗選結果。
“美利堅合眾國的前總統羅織並散佈了有關2020年選舉的一套謊言,”他說。“他這樣做是因為他珍視權力而不是原則,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利益比國家利益和美國利益更為重要。因為他受傷的自尊對他來說比我們的民主或我們的憲法更為要緊。”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歷史學教授傑里米·蘇里(Jeremi Suri)說,這位美國總統的鏗鏘言辭不大可能在海外感動美國的對手。
“拜登的言辭不會說服詆毀他的人,但是會鼓勵希望未來幾年他們的國家會更加美好、他們的民主會更加安全的數百萬美國人,”他對美國之音說。“我認為這些言辭有可能在美國的傳統民主盟友中間引起共鳴,特別是德國、英國、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所有這些國家都希望看到美國脫離特朗普的歲月,返回領導世界民主的角色。美國的批評者,——特別是俄羅斯和中國,會認為拜登說的不過是些天真與空洞的言辭。”
有人批評拜登行政當局說,他們在為那些受到這次反叛企圖影響的人尋求正義方面做得不夠或者行動不夠快。批評人士指出,到目前為止,只有低層級的肇事者受到了指控。
星期三,美國司法部長梅里克·加蘭德誓言,司法部的檢察官將追究“在任何層級”對騷亂負有責任的肇事者。他補充說,在復雜的案件中,檢察官在針對更大的目標不斷蒐集證據和整理材料時,先就較輕的指控提出起訴是正常的做法。
他沒有點到任何可能面臨起訴的個人的姓名,但是說:“對有權者和無權者不能有不同的規則。”
星期二晚間,特朗普取消了原定星期四晚上在他位於佛羅里達州的莊園召開的記者會。特朗普說,他將改為在1月15日於亞利桑那州舉行的一次集會上討論“重要話題”。
特朗普在一項聲明中指責國會調查這起事件的委員會充滿“徹頭徹尾的偏見和不誠實”。
(美國之音記者漢納斯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