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亞洲周刊》近期的封面報道讓台灣總統蔡英文穿上龍袍,並引述民進黨黨內人士如創黨元老張俊宏、前副總統呂秀蓮等人對時政的批評,來諷刺蔡英文是“民選獨裁”。報道一出,瞬時在台灣引發藍綠陣營間的口水大戰。
民進黨內批評人士稱蔡政府“越來越像戒嚴時期的國民黨”,他們說,從中天電視台被關台事件、台灣開放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之美國豬肉的決策過程,到反對萊豬開放的醫生因部分說法經衛生機構認定為不實資訊而遭警察約談,都讓蔡英文“變成新威權主義的領袖,強調全面執政,但卻變成民選皇帝”,批評人士痛斥蔡總統"行政專斷、立法唯諾、司法應聲"。
面對周刊的嚴詞批評,綠營人士包括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則反駁,該報道與其他國際主流媒體的報導完全背道而馳,並稱《亞洲周刊》為爭議媒體,“不僅立場親共,專為北京政府喉舌......等,毫無評論的價值。”
不堪遭“抹紅",《亞洲周刊》多次發聲明反駁,並加碼推出張俊宏的專訪,其批評蔡英文為“威權復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亞洲周刊》是全球第一個將來自被譽為“民主燈塔”台灣的蔡英文龍袍加身之媒體,其報道是真知灼見,還是蓄意攻擊,部分學者說,留待讀者去公評。
不過,該周刊封面的P圖手法並非原創,也再次提醒兩岸三地的讀者:在國際主流媒體中,最常被龍袍加身嘲諷的亞洲領導人其實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包括,《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早於2013年就讓手握大權、誇談“中國夢”的習近平身披皇袍,登上封面。 2018年,習近平推動修憲將其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取消時,諸多國際傳媒包括CNN都曾提出質疑:這個“習皇帝”是否要將中國從一黨獨大更進一步推向一人獨大的強人政權(one-man rule)?
而近期還有法媒《新觀察家》(L'Obs)也於去年中國十一國慶前,推出“中國,永恆王朝:沉浸2000年的權力”特輯,讓習近平以穿龍袍、坐皇位之姿,躍上封面。
於是乎,《亞洲周刊》的報道意外讓習近平成為對照組。
習近平才是真皇帝?
前國民黨發言人、現為“草協聯盟”發起人李正皓近日就透過臉書發文,大酸《亞洲周刊》,他寫道:“媒體要證明自己是個獨立、有批判性的媒體... ...是靠報導。如果《亞洲周刊》敢出一個習近平穿龍袍的封面,內文批判習近平破壞香港民主法治、虐殺新疆維吾爾族、軍事佔領西藏、試圖同化內蒙的諸多行為,我立刻訂閱、每天拜讀。拭目以待、笑你不敢。”
搜尋《亞洲周刊》臉書帳號近期有關習近平的報道,大多只見吹捧文字。例如,2020年11月,該周刊形容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和習近平有“獨特緣分”。 2020年10月報道稱“習近平南下廣東考察調研…給深圳提供了比直轄市更大的施政空間,為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賦能”,還有“習近平抗疫成功,聲望升至新高”。
另外,該周刊於2018年5月稱“習近平被視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總設計師’,‘習式外交’佈局深化,元首外交、黨際外交等組合拳精彩紛呈。”
唯獨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間,數幅王錦松所繪製之漫畫,分別題為“習近平指揮下的中國媒體”、“習近平裁軍”和“習近平以鄧小平為師”等,似乎都隱晦地暗諷習近平主政下,箝制新聞和言論自由、獨裁專制、且不受外國元首待見的領導風格和處境。
《亞洲周刊》勇於站在蔡英文政權的對立面,證明了該刊物絕非“綠媒”,但其對習近平的點評、甚至追隨中國官媒,將香港警察封為2019年風雲人物之作風,勇於站在中國和香港政府的權力對立面了嗎?證明自己不是“紅媒”了嗎?這是很多台灣人士提出的質疑。
詆毀台灣民主制度
香港資深出版人顏純鉤以書面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亞洲周刊》已經是中共編制外的喉舌,他們一直在做左媒做不到的事。因為左媒太明火執仗,亞洲周刊還有僅餘的一點欺騙性。”
顏純鉤錶示,在香港的中文傳媒中,左媒指的是像文匯報、大公報或商報等從屬於中聯辦的官媒。其餘像星島日報、經濟日報、信報、甚至明報,也有不同程度地靠攏中共。只有成報是異數,而商人黎智英所創辦的蘋果日報則是碩果僅存的獨立報,以及少數幾家網媒也仍保有新聞工作者的氣節。
顏純鉤於中國文革時期曾任紅衛兵頭目,近年發表“血雨華年”長篇小說,回首50年前的過去,並以自身經歷,刻畫紅衛兵對立派系間的文攻武衛。
針對《亞洲周刊》對蔡英文的負評,顏純鉤說,其目的“只是要詆毀台灣的民主制度而已。”
他說:像台灣或美國一樣的“民主社會有內部矛盾,有什麼奇怪?但在香港,警察暴打和平示威的市民,濫捕濫判,你有見過台灣警察打市民嗎?有見過蔡英文政府濫捕濫告台灣人嗎?在台灣,普通民眾可以罵蔡英文,在大陸,一般老百姓敢罵習近平嗎?誰更像皇帝,不是一目暸然?”
《亞洲周刊》挑軟柿子
來自中國、現居住在東台灣花蓮的公民記者佐拉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 《亞洲周刊》是“迫於政治壓力,對台灣的政治生態(進行)醜化”。他認為,該周刊曾有的獨立性和說真話的風骨已經隨著香港的淪陷而不復存在了。
佐拉,本名周曙光,已入籍台灣近3年。他說,將蔡英文形容為獨裁的皇帝,不符事實。而在香港極度惡化的傳媒環境下,《亞洲周刊》沒有膽量、也沒有空間可以點評習近平的獨裁統治。
佐拉說:“蔡英文是民選的,並且得到了八百多萬票選出的一個民選總統,所以,她的合法性毋庸置疑。而習近平的話,是一黨專政的情況下,沒有經過民主選舉選出來成為中國的領導人,所以,兩者的合法性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亞洲周刊》它只能挑軟柿子、挑有言論自由的領導人進行抨擊,但是,它沒辦法挑戰極權國家真正的獨裁者。”
佐拉說,自2013年習近平主政以來,系統性地關押了多少反對中共政權的異議人士、維權律師和新聞工作者,如隻身進入武漢實地報導疫情的張展近日被判刑四年,這類的政治迫害在台灣幾乎顯少聽聞。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則分析,《亞洲周刊》利用了台灣新聞市場的開放性,並以內部的矛盾為素材,來為北京政權進行政治宣傳。
北京政權的大外宣側翼
他說:“它這個素材其實是利用了台灣內部的差異、分化,就是說,台灣內部彼此有多元的意見,即使是同一個社會有不同的政黨,有藍綠、有統獨。即使是同一政黨,裡頭又有派系。它(亞洲周刊)根本就是利用台灣作為一個自由民主社會的多元和差異,然後,用這樣的素材,作為其政治宣傳。那它的目標,當然你看,其實就是在講,它自己的標題就是威權。”
黃兆年說,台灣絕非一黨專政的威權社會,其競爭式的選舉制度讓各政黨都有機會入主中央政府、立法院和地方政府等。雖然目前民進黨在中央政府和立法院“全面執政”,但全台22個縣市中,藍營首長就佔了14個縣市,以任何政治學的定義,台灣都是一個民主社會。相較之下,他說,中國和香港才是真正的威權社會。
黃兆年認為,各種言論和新聞立場在台灣都有其生存策略和市場,但作為社會公器,各傳媒都應該要盡到社會責任。他認為,《亞洲周刊》沒有盡到媒體的社會責任,因為,其對蔡英文的報導內容在最基本的兩大新聞準則 - 真實性和衡平報道 - 上,並未達標。
《亞洲周刊》對蔡英文報道在臉書上收到近3,000則留言,正反回饋皆有,明顯偏多的支持者稱該周刊“有膽量”、“勇於說出台灣政治現況”和“和中天(電視)一樣勇敢說真話、揭真相的監督政府”;而反對者則稱其“下獨裁定義,令人莞爾”、稱其模仿外媒的封面“可謂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或言(封面黃袍)“如果改成習近平的頭,可能整間出版社都消失”等。
台灣的新聞和言論市場雖然有越來越走向兩極化的發展趨勢,但不管是立場偏向民進黨的“綠媒”、還是立場偏向國民黨的“藍媒”,或是親中的“紅媒”、甚至只能“姓黨”的中國官媒,其報道或言論走向即使受到挑戰,也都鮮少受到屏蔽或審查,整體環境也仍還是多元開放。即便是換照失敗而被關台的中天電視,其母公司旺中集團也仍保有其他電視頻道和多個平面報紙,作為其言論之傳播管道。
黃兆年說,所有媒體的報道內容都須留待讀者去公評,但為促進讀者的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能力,各傳媒背後所鑲嵌的政經結構應充分揭露。
借船出海
黃兆年說,《亞洲周刊》雖非中共黨營的官媒,但其仍屬於中國大外宣的一環。
據他分析,中國的大外宣工作除了透過中資和官媒向外擴張外,另一個模式就是透過親中的商人買下海外媒體,後者的效果往往更好。此一所謂“借船出海”的模式就是透過所有權的滲透,例如台灣商人蔡衍明買下的旺中集團、馬來西亞木材大亨張曉卿的世界華文媒體,來掌控台灣、馬來西亞的部分媒體、以及如《亞洲周刊》等港媒。
顏純鉤還批評說:“中共利用商人的貪婪,人格無底線。以經濟利益交換,收買傳媒,這在香港都已經成為常態。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大部分都已離開親共傳媒,留下來的都是原本的自己人,和那些不問是非、只謀私利的人了。”
創刊於1987年的中文版《亞洲周刊》原為美國華納時代集團所屬的英文版Asiaweek之姐妹刊物。 1994年,張曉卿的媒團自華納時代集團手中收購《亞洲周刊》後,據各界評價,該刊物的立場就漸漸從反共走向親共,而早年批判獨裁、支持中國民運、改革開放和普世價值的立場也已有所轉變。
黃兆年直指,旺中集團就是北京政權在台灣“在地協力者”,而《亞洲周刊》則是北京政權在台灣的“境外協力者”。當旺中集團這個“在地協力者”在台灣的媒體可信度“臭掉了”以後,《亞洲周刊》這個“境外協力者”顯然就開始發揮作用了。
貶低民主的中國故事
他說,所有中國大外宣的目的就是要講好中國的故事:貶低民主,吹捧中國。
黃兆年說:“對全世界,它(中國)想要去說,所謂的講好中國的故事:說中國很不錯,威權不錯,中國模式很不錯。那西方的自由民主體制,其實不太行,民選政府不值得信任,民選的政府、民主政府沒有效率等等。”
此一政治宣傳目標就體現在《亞洲周刊》對民選蔡英文“威權”的批判和台灣民主制度的攻擊上,但黃兆年說,所謂的中國的故事之邏輯“充滿矛盾”,因為,《亞洲周刊》若以一致性的標準去評斷香港和中國社會,就會識破,香港和中國才是真正的威權社會。
而大部分經歷過民主洗禮的社會也都清楚,民主雖有缺陷,但改善之道絕非開倒車,走回像習近平所追求的一人核心、威權的治理模式。
美國之音分別以電子郵件和致電《亞洲周刊》香港編輯部,希望取得該刊之回應,但皆未獲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