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網上維權已經十分普遍,但究竟是在抗議還是在破壞,是在進行維權還是危害網絡安全,當中的界線十分模糊。幾位美國網絡專家接受了美國之音採訪,討論這個議題。
美國國務卿克林頓本週在荷蘭舉辦的網絡自由大會上強調在互聯網上確保言論自由的重要性。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講師、傳統基金會研究員保羅.羅森茨魏希(Paul Rosenzweig)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美國人應該要了解並堅守自己在網路自由上所代表的價值。
他說:“我認為美國進步的基本價值,比起網絡管制以及安全,更傾向於網絡自由。”
*佔領華爾街與匿名者,義民還是暴民?*
羅森茨魏希認為目前美國社會大眾價值觀出現混亂,一下說某些抗議者是在維權,一下又說某些抗議者是暴民。
他說:“我想我們對世界發出了混淆的信息,一方面你有佔領華爾街的抗議者,同時也有阿拉伯之春的自由鬥士,都是代表民主化的思想和價值。我們傳達出來的信息是混淆的,無論在認同並且定義這些人上頭,或是在他們進行的方式上頭。這些人與社會維權人士所用的手段,其實是一樣的。”
有一個國際性的公民黑客組織叫做“匿名者”(Anonymous),反對網路實名制的他們以遊走法律邊緣,或甚至極端的方式來進行互聯網上的抗議活動,例如在2009年為抗議伊朗總統大選不公平的伊朗民眾提供被封鎖的訊息,攻擊反同性戀教會的網站,在埃及則協助阿拉伯之春運動,並且也黑掉當時的利比亞總統卡扎非的網站。不過由於“匿名者”有時採取較為激烈的手段,美國的福克斯新聞台(FOX News)稱呼他們為“國內恐怖分子”以及“網絡仇恨機器”。
馬里蘭大學網絡安全項目主任理查德.福爾洛(Richard Forno)認為,美國人在面對網絡維權上面,看待中國訪民與佔領華爾街運動上頭,必須要表裡一致:“自由社會要透過自由交換意見才能夠繁榮茁壯。這就是為甚麼我說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不要倉卒的打擊如匿名者這樣的事物,因為我們的‘匿名者’,就是中國的維權人士,或是阿拉伯之春運動,而我們並不想要對這些加以限制。讓那樣的思想、言論自由以及民主茁壯,對我們才是好的。”
*言論自由與網絡安全界線模糊 *
紐約大學媒體教授加布麗埃拉.柯爾曼(Gabriella Coleman)對美國之音分析,美國對於網絡自由與安全的界線究竟該如何拿捏,還沒有很明確。
她說:“的確傳達出很混淆的訊息,你可以說是表裡不一的訊息,因為有時候美國會批評其他國家有言論審查,但自己也有某種型式的審查,或是可能產生言論審查,例如正在被推動的《停止網上盜版法案》(SOPA)。”
《停止網上盜版法案》由共和黨眾議員拉馬爾.史密斯(Lamar Smith)在今年10月26號提出,雖然本意是要保護知識產權,但法案內容也引發阻礙言論自由的爭議,包括該法案可能將使得許多讓中國網民得以翻牆的代理伺服器(Proxy)成為非法,法案中有些內容甚至將賦予美國政府類似於中國政府可以屏蔽外國網站的權力。包括民主黨籍的前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還有“記者無國界”、“人權觀察”等維權組織,以及網路業者如谷歌、Facebook、推特等等,都對這項法案表示反對。
馬里蘭大學網絡安全項目主任福爾洛認為,目前網絡自由、網絡安全以及網絡維權之間的界線,十分模糊。
他說:“我想那裡有個很大的灰色地帶。需要回頭看看大格局,而不僅是手段問題。不要因為某些可能非法的手段,而抵毀整個大格局。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大格局,開放的價值、開放的言論、透明度、社會改革,這些都是美國所代表的。應該如何達成這些目標,才是辯論所在。所以我們必須要確定,不要將大格局目標與達成手段混為一談。”
羅森茨魏希以及福爾洛都強調美國必須言行一致,才足以作為世界表率,紐約大學教授柯爾曼則認為,雖然美國的做法動見觀瞻,但是全球性的互聯網議題需要在國際上提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