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胡錦濤下星期即將對美國進行任內的首次國事訪問


胡錦濤下星期即將對美國進行任內的首次國事訪問﹐但是北京對與華盛頓在亞太地區博弈的各種不快不會因此銷聲匿跡

美國官員指出,為了應對中國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不斷膨脹,“美國必須加強與日韓、印度、越南、澳大利亞以及印尼等國的合作”。

中國也開始采取多种頻繁變化的外交手段﹐除了親歐﹑聯俄之外﹐更是在東海和南中國海加緊宣誓主權。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政治與軍事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懷茲(Richard Weitz)對美國之音說﹐亞太地區之所以成為美中兩國的必爭“寵兒”﹐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地理因素。

“我們兩個國家都是亞太國家。部份中國評論讀起來有些奇怪﹐說美國離開太平洋一陣子了﹐現在重回亞太。這其實沒有什麼道理﹐因為我們的加利福尼亞州就在太平洋岸邊﹐我們在關島和夏威夷有亞洲領土﹐此外我們還有很多亞洲血統的美國人。所以我們一直把自己看作太平洋國家。”

《日本經濟新聞》引述一位不便透露姓名的中國政府外交智囊的話說﹕“現在的國際秩序還是美國執牛耳。中國即使想嶄露頭角也被美國以‘負責任大國’的名義而附加了種種要求,受到多重阻礙。”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國際關係理論家米爾謝默博士(John Mearsheimer) 說﹐美國好幾十年以來“一直是這顆星球上最強大的國家”﹐它從二戰初期“開始在亞太地區部署強大的軍力”。

不過﹐米爾謝默博士說﹐這個秩序隨着變化的經濟格局帶來戰略力量的改變而發生轉換﹐“中國崛起正對全球力量平衡造成很大影響”﹔中美兩國的力量差距正在縮小﹐美國在亞太的“戰略顯赫地位”將不復存在﹔這雖然“不表示美國將消失﹐實際上它將隨着中國的崛起而加大出入”﹐但是卻不再是亞太地區的絕對優勢力量。

中國《艦船知識》雜誌網路版主編宋曉軍對美國之音說﹐強國重新洗牌為自然規律﹐其共同特點是繼任強國的生存模式將變得越來越文明﹐從英國取代西班牙到美國取代英國都是歷史的證明﹔中國也將尋求建立更加符合普世原則的生存模式。

“中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進入青春期階段﹐面臨青春期的莽撞﹔而發達國家面臨的是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型的更年期問題﹔美國像一個身體透支的壯年人。

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院理查德.懷茲對美國之音說﹐從歷史上看﹐每當出現一個新生大國時﹐國際體系中的老牌們不見得容易接納 。

“有的時候運作順利﹐比方英國順當地處理了美國上世紀初的崛起﹐讓美國逐漸接手國際事務﹔但很多時候就不那麼靈﹐德國就是一個例子。當時德國崛起讓歐洲受不了﹐因為它太強勢。阻止它主宰整個歐洲的唯一途徑就是把它一分為二。”

懷茲博士說﹐對於這一點中國也很擔心。

華盛頓奧斯古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謝爾頓.威廉姆斯(Shelton L. Williams)博士對美國之音說﹐ 關於美中的亞太博弈﹐中國在這一帶的進取讓美國看似在壓力下重回陣地﹐但這並非事實。

“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況且關於中國崛起的說法很早就存在了。促使美國越來越重視亞太地區的因素其實有很多﹐包括這裡是衝突熱點﹑傳統盟友的重要性﹑印度的崛起﹐還有關於外交並不止於反恐的觀點﹐等等。”

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謝默博士認為﹐無論如何﹐中國經濟如果繼續快速發展的話﹐它將在亞太地區保持相當壯觀的軍事力量﹐試圖遏制這一帶對其構成威脅的異己。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