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東南部偏遠的鄉鎮,一些外籍神職人員為傳教和為當地人民的福祉奉獻了自己的大半生,早已被當地人接納為自己人。最近,政府對外籍人士國民身份作出了一項政策改變,為這些年事已高的傳教士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使命感。
魏主安神父:“那個時候,台灣本來就窮,我們台灣的東部更窮。”
今年8月底的一個下午,86歲的魏主安神父向美國之音這樣描述1963年他初到台灣台東縣傳教時的感受。
在魏主安被派到台東十年前的1953年,他服務的天主教瑞士白冷傳教會徹底被共產黨政權趕出了中國東北,並開始將他們在亞洲的傳教工作轉移到台灣偏遠的台東縣。
美國援助台灣傳教士協助
由於美國當時向台灣提供了大量的人道援助物資,傳教人士很快就找到了在當地起步的突破口。
魏主安神父:“那個時候,有美國來的救濟品,政府把救濟品分給基督教會、天主教會,而我們有名單,有政府給的老百姓的名單,就可以分發給他們。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跟老百姓接近。”
發放完那些美國來的救濟品之後,這些瑞士傳教士就開始了更加艱鉅和漫長的扶貧工作,包括引進歐洲的人員和技術,為當地人建立醫院、學校,興建基礎設施。與此同時,他們漸漸壯大自己的實力,在台灣東部各地陸續建立了幾十座天主教堂。
做好紮根準備
魏主安說,從初次到達台東的那一刻,自己就做好了在這里扎根的思想準備。
魏主安說:“開始的時候,當然要學語言,台語或是國語,因為我們想,這就是我們將來要住的地方。”
而這一住,就住了半個多世紀。
今年81歲的修士歐思定跟魏主安同一時期來到台東,並一直負責傳教會的行政和財務管理。
他說,台東是一個很適合他生活的地方。
歐思定說:“我好喜歡大自然,台東這裡,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它有海洋,它有河流,它有溫泉,它有山。所以,我很喜歡這個地方。”
保護環境奉獻社會
除了管理傳教會事物外,歐思定還把保護台東的生態環境作為自己的個人奮鬥目標,並作出了不懈努力。
他說,幾十年下來,他跟當地人完全融合在一起,彼此不分你我。
歐思定表示:“我的一切所有都在這邊。我跟這邊的老百姓打成一片,把自己當作他們的一份子,他們也常常說,你是我們的人,你很愛台灣,你跟我們一樣。”
入籍道路漫長
也許,他們跟當地人不完全一樣。他們原本來自外國,而這一點幾十年來一直阻礙了他們實現在台灣加入國籍的願望。
歐思定說:“其實我也跟馬總統談過這個事情。我跟他說,為什麼不給我們。他說,你可以呀,你有資格,但你要放棄你的瑞士國籍呀。我說,那我捨不得啦。”
在彰化市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的王進財對美國之音說,政府本來應該對這些長期奉獻台灣的外籍神職人員持更加包容和開放的態度。
王進財說:“有許多天主教會,他們的神父、修女,100多年前都來了,把科技、醫療、福音傳到這裡來。但是很可惜,長期以來,我們的政府,不管他們在這裡貢獻了50年、60年,但是政府沒有給他們一個身份、合法身份。他們還是用他們原居地的身份,來往於兩地之間。”
入籍政策重大改革
前不久,蔡英文政府作出了一項重大政策改變,允許那些長期為台灣作出卓越貢獻的外籍人士不放棄原籍也能加入中華民國國籍。
今年8月初,台東縣官員受蔡英文政府的委託在一個公開場合,向魏主安神父、歐思定教士和白冷傳教會的另外兩名神父頒發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表彰他們幾十年來在台灣、特別是台東這塊土地上作出的奉獻。
對講台東本地話比國語更加流利、熟悉台灣主體性議題的魏主安神父來說,得到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令他感慨萬千。不過,跟以往不同的是,他現在可以名正言順、大大方方地參與這些敏感政治話題的討論。
新公民的權利與責任
魏主安說:“現在我們得到了身份證,我想,如果有爭議的問題、或者社會的毛病和不好的情形,我想我們有資格、也應該講。”
魏主安說,他希望中國大陸不要用暴力吞併台灣,也期許台灣人民勇敢面對威脅,保衛自己的家園。
寄望兩岸和平
歐思定修士曾在三年前兩次申請簽證希望去中國大陸登山,但都被拒絕。他說,台灣難以抵禦中國大陸最終吞併台灣的企圖。他希望兩岸之間目前的和平現狀能盡可能長久地維持下去,直到中國實現民主自由的那一天。
不過,年邁的歐思定更注重自己還能繼續為台灣具體做些什麼。他已經簽署了法律文件,決定去世後將遺體捐獻給佛教慈濟醫院。
在白冷傳教會會所大院裡的花園裡,歐思定向記者一一介紹自己多年來的園藝成果。
歐思定說:“葡萄,我一年收一次啦,六月份收啦,然後我也不剪啦。可以剪,然後它九月份再生一次,可是我不怎麼做了。”
眼下,讓這位老修士更費心的是如何將花園照顧得更好,好在時機成熟時移交給熱愛這片土地的新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