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印度能在莫迪的第三個任期內解決與中國的邊界問題嗎?


印度總理莫迪(右)與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新德里。 (2023年12月5日)
印度總理莫迪(右)與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新德里。 (2023年12月5日)

中印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暴力衝突已經四年了。今天,那個血腥夜晚的寒風仍在激起人們慘痛的回憶,清楚地提醒著大衆中印邊境的和平是多麼脆弱。 2020年6月,這片具有戰略意義的喜馬拉雅山區發生了幾十年來最激烈的邊境衝突,打破了四十多年來透過信任建立機制(CBM) 艱難維持的相對平靜時期。

信任建立機制曾是維持中印邊境穩定的重要工具,但現在卻支離破碎。儘管進行了多次談判,但解決方案仍未達成。所有人都將目光轉向莫迪連任總理後組成的新政府,審視其在緊張局勢中能否取得突破。

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阿帕納·潘迪(Aparna Pandey)博士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印度認為,中國隨著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強而變得更加咄咄逼人。中國驚人的經濟成長和其展示實力的意願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關聯。”

潘迪強調,過去四年來,印度和中國的關係一直充滿摩擦,但雙方都不希望局勢升級。雙邊貿易仍在成長,印度經濟與其他國家一樣,依賴中國產品。

潘迪說:“截至目前,我們可以預期,印度將繼續執行現行政策,在與中國接壤的邊境地區駐紮更多的軍隊,同時在印度大選結束後謀求與北京恢復外交對話。”

印度總理莫迪在2024年4月接受媒體採訪時關於邊境問題的表態以及最近中國大使與外交部長蘇傑生的會晤都表明,雙方關係可能會有所緩和,前提是中國軍隊不會在邊境地區再次入侵。潘迪解釋說:“印度堅持認為,由於中國解放軍自2012年以來的反復入侵,'信任'已經被破壞,而中國則希望印度接受現狀並繼續前行。”

歷史主張、戰略利益和民族自豪感的相互影響凸顯了邊界問題的複雜性。潘迪強調,直到2020 年,印度的反應僅限於外交談判,軍事反擊有限。然而,自2020年4月以來,印度一直堅稱中國在邊境的行動擾亂了幾十年的“和平與安寧”。印度的意圖仍然是“恢復原狀”,而中國對此表示反對。

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強調必須徹底解決印度和中國之間長期存在的邊界問題。這項聲明是在邊界緊張局勢和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發表的。邊界爭端,特別是實際控制線(LAC)沿線的爭端,一直是中印關係的重大障礙。莫迪在先前的任期內跟中國既有外交接觸,也有軍事對峙,儘管最著名的是2020 年的加勒萬河谷衝突。

莫迪的對華政策已經變得更加自信。他的政府採取了軍事準備與外交接觸相結合的方法。這項雙重戰略旨在保護印度的領土完整,同時透過對話尋求和平解決方案。蘇傑生對解決邊界爭端的關注表明,莫迪政府可能會加強外交努力,可能包括高層會談並利用國際論壇來解決這個問題。

莫迪的第三個任期可能會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採取更連貫和戰略性的方針。透過強調外交管道,同時保持強大的防禦姿態,印度希望遏制中國的任何侵略行動。此外,印度可能會透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平台,加強與美國、日本和澳洲等國家的聯盟,以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邊界爭端的歷史背景

印度和中國之間長達2100英里的邊界穿越了世界上一些自然條件最惡劣的地帶。特別是在拉達克和阿魯納恰爾邦等地區,由於惡劣的氣候條件和荒涼的地貌,不論是在邊境巡邏或駐軍都面臨極端的挑戰。缺乏明確劃定的邊界線(通常稱為實際控制線)導致印度和中國軍隊經常發生對峙。

歷史上,兩國在邊界問題上一直保持著複雜且經常充滿爭議的關係。 1962年的戰爭、加勒萬河谷和洞朗等地的各種對峙和小規模衝突突顯了這場爭端的動盪性質。儘管這些地區荒涼無人,但這些事件突顯了兩國都認識到這些領土的戰略重要性。

邊界爭端源自於雙方對實際控制線(LAC)的不同看法,雙方都有各自的歷史和地理主張。英國殖民時期的條約和地圖留下了許多模糊之處,雙方都根據自己的戰略利益來解讀。中國對阿魯納恰爾邦的主張(北京稱其為藏南)以及印度對目前在中國控制下的阿克賽欽的主張,是主要的爭議所在。

近期發展與挑戰

近年來,實際控制線沿線的敵對行為增加,事件升級為暴力衝突。 2020年6月的加勒萬河谷衝突尤其嚴重,導致雙方都有傷亡。這類事件反映了更廣泛的地緣政治對抗,中國和印度都在努力在該地區彰顯自己的影響力。

中國的戰略目標包括削弱印度在鄰國的影響力,並牽製印度的軍事能力。這從中國在印度週邊國家進行的“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廣泛基礎設施項目中可以看出,這些項目增強了中國的戰略槓桿。作為回應,印度加強了在實際控制線沿線的軍事存在,改善基礎設施並加強防禦。

印度在邊境地區的基礎建設發展也是一個爭議點。像達爾布克-休克-道拉特·貝格·奧爾迪(DSDBO)公路這樣的計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可以快速調動部隊和物資。中國的咄咄逼人姿態可以被視為對印度基礎設施進展的回應,這些進展威脅到了中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地位。

國際危機組織的高級分析師普拉維恩·東蒂(Praveen Donthi)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在當前的邊界危機問題上,雙方立場存在重大分歧,印度將邊界和平與穩定跟兩國整體關係連結起來。”

新德里觀察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馬諾吉·喬希(Manoj Joshi)強調了當前局勢的複雜性,他指出:“印度和中國就解決2020年中國在實際控制線的行動導致的東拉達克局勢進行多輪外交和軍事談判的敘述比表面上看起來更複雜。”

儘管面臨挑戰,但也存在潛在的解決途徑。高級外交接觸、信任建設措施以及遵守現有協議可以幫助緩解緊張局勢。兩國先前曾同意落實禁止在邊界使用武器的1996年協議,旨在維持和平並避免局勢升級。

戰略影響

解決邊界爭端對印度和中國都將產生重大戰略影響。對印度而言,這意味著確保領土完整併增強其在該地區的戰略地位。對中國來說,解決爭端可以幫助穩定其西部邊界,以便集中精力處理其他戰略重點。

減少軍事支出和增加雙邊貿易將在經濟上使兩國受益。穩定的邊界也將促進全球議題(如氣候變遷、貿易和區域安全)的更大合作。

此外,解決邊界爭端可能重塑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甚至緩和整個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它可能促進更大範圍的地區一體化和在上合組織(SCO)和金磚國家(BRICS)等框架內的合作,進而實現一個更穩定和繁榮的亞洲。

國內和國際因素

兩國的國內政治動態也在塑造其外交政策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莫迪的第三個任期可能受到國內對強大領導和國家安全的期望的影響。同樣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雖然大權在握,但是同時也面臨國內壓力,需要展示力量並保護中國的領土主張。

在國際上,美中競爭及印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影響印中關係。印度與美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以及其參與四方機制,使其與那些跟中國存在緊張關係的國家保持一致。這種地緣政治的結盟既可以作為遏制中國侵略的威懾力量,也可以成為雙邊談判的複雜因素。

國際調解人或促進者的角色也可能非常重要。像俄羅斯這樣在該地區具有戰略利益的國家,考慮到與印度和中國的歷史聯繫,有可能發揮平衡作用。像聯合國這樣的多邊論壇也可以提供對話和衝突解決平台,以確保任何協議都能得到廣泛的國際支持。

經濟和貿易關係

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經濟關係為邊界爭端增加了另一層複雜性。儘管存在緊張局勢,雙邊貿易卻保持強勁,近年來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已接近1千億美元,突顯了印中經濟相互依存的關係。

經濟合作可以作為改善雙邊關係的基礎。觀察家指出,像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這樣的倡議其實可以作為經濟參與的平台,中國是其中的一部分,然而印度選擇退出。貿易談判、合資企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都有助於雙方建立相互依存的關係,進而激勵和平解決方案的實施。

更廣泛的區域影響

印度與中國的邊界爭議對區域穩定與安全有更廣泛的影響。南亞地區已經是一個存在多個衝突點的地區,如果兩個最大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得到緩和,南亞地區將會從中受益。尼泊爾、不丹和巴基斯坦等鄰國密切關注印度與中國的動態,因為這會影響到它們自己的戰略考量。

例如,作為中國盟友的巴基斯坦可能會認為,解決印中爭端將改變其戰略地位。同樣,該地區較小的國家可以利用改善的印中關係來提升自身的經濟和安全前景。如果印度和中國能夠和平處理分歧,類似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的區域組織可能會成為更有效的合作平台。

未來前景

中印邊界爭端的未來仍不明朗。雖然解決之路充滿挑戰,但和平解決的潛在好處是巨大的。莫迪的第三任期為印度提供了一個重新調整策略的機會,將外交接觸與戰略威懾結合。

分析家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堅定的政治意願、相互讓步和持續對話。兩國都需要優先考慮和平與穩定,並認識到長期衝突不符合雙方的長遠利益。國際支持和調解可以在促進談判和確保任何協議持久且雙方都能接受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印度前外交秘書顧凱傑(Vijay Gokhale)簡潔地指出:“新德里對北京建立威懾力是值得歡迎的。但如果沒有政治對話,誤判的可能性就會增加。這兩者並不互相排斥。”

他表示,解決印中邊界爭端不僅會加強雙邊關係,也有助於區域和全球穩定。這將使兩國能夠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和應對其他緊迫挑戰。國際社會,特別是在該地區擁有戰略利益的大國,應支持和促進印中對話,並認識到這兩個大國之間的和平對全球穩定和繁榮至關重要。

儘管解決印度和中國邊界爭端的道路複雜且具有挑戰性,但並非不可逾越。專家認為,憑藉堅定的政治意願、戰略外交和國際支持,在莫迪的第三個任期內,預計將取得實質進展。

論壇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