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星期三(5月4日)向歐洲議會提交了針對莫斯科的第六輪一攬子經濟制裁計劃,除了對俄羅斯的三家銀行和主要廣播公司的進一步制裁外,該輪制裁的核心是:建議歐盟成員國在六個月內逐步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原油,並在今年年底前停止進口成品油。馮德萊恩表示:”我們將確保以有序的方式淘汰俄羅斯石油,使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能夠確保替代供應路線,並將對全球市場的影響降到最低”。
這些建議必須得到歐盟成員國的一致批准才能生效。馮德萊恩承認,讓所有27個成員國,尤其是在能源供應方面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國家,就進一步的制裁達成一致“並不容易”。外界普遍認為,德國態度的轉變是新一輪制裁計劃的主要推動力。此前,德國由於嚴重依賴俄羅斯的能源進口,曾反對全面禁止俄羅斯原油。
中國正從制裁中不斷獲益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前一周,中俄兩國達成了超過200億美元的煤炭協議,以及1175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交易協議。戰爭爆發後,中國還取消了對俄羅斯小麥和大麥的進口限制。
就在上週,中國政府宣布從五月開始暫停對進口煤炭徵收關稅。由於俄羅斯對歐盟成員國的煤炭出口正被逐步叫停,這意味著作為中國第二大煤炭進口國的俄羅斯將進從中進一步獲益。
中國在2022年第一季度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量增加了60%。據金融時報5月3日的報導,由於西方國家因烏克蘭戰爭而暫停購買,並準備進一步的禁運舉措之際,中國的獨立煉油商一直在以大幅折扣價購買來自俄羅斯的石油。
獨立研究機構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報告顯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總共有價值630億歐元的化石燃料通過運輸和管道從俄羅斯出口。歐盟進口了其中的71%,價值約440億歐元,中國作為第三大進口國,從俄羅斯購買了67億歐元的石化燃料。
BBC在其報導中,用“生意興隆”來形容烏俄戰爭爆發後的中俄關係。BBC的調查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俄貿易額同比增長28%,且增勢穩健持續。
5月5日,中國駐俄大使張漢暉在接受塔斯社專訪時,對中俄經濟貿易合作的進一步深化表現出了樂觀的態度。他表示,“去年中俄雙邊貿易額超過1400億美元,兩國經貿合作呈現出巨大潛力和廣闊前景。雙方正攜手努力,邁向兩國元首確定的到2024年實現貿易額2000億美元的目標”。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副教授,俄羅斯和歐亞研究所主任安-馬麗·塞特萊(Ann-Mari Sätre)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我認為這對俄羅斯是有好處的。他們(中俄之間)可以相互幫助,例如,中國會購買石油或其他一些什麼,或者提供給俄羅斯一些他們因為制裁或技術原因而無法得到的商品。我不確定他們具體從中國得到什麼,但他們確實進口了很多東西,也許他們還會增加從中國的進口,以彌補西方制裁的影響”。
短期的經濟利益
對俄羅斯的新一輪制裁,無疑將進一步減少俄羅斯在全球原油市場的供應量。尤其是考慮到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基準布倫特原油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均價達到每桶114美元,世界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已經回升到接近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原油價格的上漲,讓很多原油進口國不得不開始考慮中短期的經濟問題。比如,全球第三大原油進口國印度。
據彭博社5月4日的報導,印度正在尋求以低於每桶70美元的價格購買俄羅斯石油,以彌補因購買俄石油遇到的額外障礙而遭受的損失。自2月下旬烏俄戰爭爆發以來,印度的國有和私營煉油廠已經購買了超過4000萬桶的俄羅斯原油。據彭博社估算,這一花費比2021年全年俄羅斯對印度的貿易額還要高出20%。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和印度等原油進口國一樣,利用歐盟的制裁,大肆購買俄羅斯原油,並不違背商業邏輯。但從中長期的角度看,這很難改變俄羅斯和歐盟市場的能源供給關係。
挪威國際問題研究所的研究員瑪麗·布雷斯特朗德(Line Marie Breistrand)在接受美國之音電郵採訪時表示,“雖然中國和印度都從廉價的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利,這在短期內對中國來說是一個積極的機會,但我不認為這本身會產生任何長期後果。由於在基礎設施和運輸路線等方面存在很多結構性的挑戰,所以中國市場不具備在不久的將來取代歐洲市場(作為俄羅斯化石燃料最大和最主要市場)的潛力。因此,在我看來,中國購買廉價石油的事實,不太可能成為對中歐關係造成障礙的問題。相反,歐盟和中國關係的關鍵點在於:中國是否有意願加強其支持力度,以解決歐洲的危機”。
波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的研究員馬辛·普日喬尼亞克(Marcin Przychodniak)
則表示,“面對現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中國正試圖在一定的時間內(以低價從俄羅斯)獲得盡可能多的商品。但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的一些因素,從中國加強與俄羅斯的能源合作關係的角度來看,也許並不是十分合適。首先,中國的內部消費預期將下行。經濟增長將放緩,新冠疫情也成為現在進行時的危機,從經濟角度看,他們現在並不真的需要那麼多能源資源”。
“另一個是中國自身可能也不想因為和俄羅斯在能源方面的密切關係,而得到任何和歐盟間的負面後果。戰爭爆發以來,歐盟給予中國的政治壓力一直存在,讓中國避免給予俄羅斯任何方面的物質支持”,普日喬尼亞克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
歐盟在審視中國的對俄立場
中國對待烏俄戰爭的態度,無疑是歐盟當下非常關注的問題,這也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今年,以及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歐盟與中國的關係走向。
烏普薩拉大學俄羅斯和歐亞研究所主任塞特萊表示,“我不確定中國是否支持這次入侵,他們並沒有非常明確地表達過,但我認為中俄是有些反對西方的。他們有一些共同的利益,比如,想改變世界秩序,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更像是同伴。但我不確定中國是否真的想幫助俄羅斯,但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中國是受益的一方”。
波蘭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普日喬尼亞克則表示,雖然歐盟和中國之間存在很多有爭議的問題,比如立陶宛和台灣的關係,還有中國的人權問題。但現在問題的角度都集中在了俄羅斯和對俄羅斯侵略的反應上。中國對於俄羅斯的態度,已經成為一個阻礙雙方政治信任的因素。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後,來自中歐的歐盟成員國的立場是如何發生巨大改變的,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像波蘭、捷克,還有波羅的海三國,他們與中國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決定的。由於俄羅斯一直以來都被這些國家認為是一種威脅,現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也在證明這些擔心和指控,這些都是在真實發生的。我的意思是,這開始影響這些國家對中國的政策,並開始產生負面的影響”。
挪威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布雷斯特朗德說,“從一開始,我就堅持認為,期望中國站出來譴責俄羅斯是徒勞的”。
在布雷斯特朗德看來,“要了解中國希望從他們對俄羅斯的承諾和他們對這場戰爭的立場中獲得什麼,可以在2月4日的中俄聯合聲明中找到。在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中俄)兩國領導人都宣布致力於為國際社會帶來'真正的民主'。他們正在共同追求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在這個框架之外的單邊行動和制裁將受到譴責。這也是中國的國家領導人幾十年來一直在談論的問題”。
“能在沒有其他國家和組織介入的情況下維護其國家利益,是中國目前在全球事務中最關心的問題之一。特別是那些中國認為偏向美國利益的組織,他們努力加強聯合國安理會的理念,將其作為乾預國家間對抗,以及任何其他被認為挑戰國家主權完整問題的唯一合法途徑。因此,西方領導人最應該關注的不是中國的潛在短期經濟收益。國際社會,特別是那些非西方國家,不僅在關注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努力和歐洲的聯合抵制,也在關注中國如何駕馭其複雜的外交困境,”布雷斯特朗在郵件中這樣寫道。
新一輪制裁效果成疑
歐盟成員國內部對於新一輪制裁也反應不一,主要是在石油禁運的問題上。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對於執行禁運的時間表有不同的意見;而希臘、馬耳他和塞浦路斯則在使用懸掛其國旗的船隻運輸俄羅斯石油方面存在顧慮。
據5月6日路透社的報導,歐盟於6日上午舉行會議,討論了對於石油禁運令的修改和調整,以幫助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三國升級石油基礎設施。但並未達成協議。此外,為解決希臘、馬耳他和塞浦路斯三國對於其航運公司的擔憂,在禁止歐盟航運公司運輸俄羅斯石油之前,歐盟計劃把最初一個月的過渡期延長為三個月。
如果新一輪制裁獲得批准,將是歐盟自2月24日普京派兵入侵烏克蘭以來針對俄羅斯利潤豐厚的能源行業的第二套制裁方案。這也間接說明,到目前為止的製裁方案沒能起到足夠的效果,至少是在讓俄羅斯停止戰爭方面。
塞特萊對新一輪制裁表現出了懷疑態度,她表示,“只要沒有明確取消對歐洲的天然氣進口,就不會有大的影響,因為這對俄羅斯的影響更大。石油並不那麼重要,因為他們也有其他的買家,對他們來說,處理石油的問題比較容易”。
“我認為到目前為止的制裁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影響的,但這還不足以讓他們取消戰爭。我的意思是,這是制裁的最重要目的,是讓他們停止戰爭。制裁一些人,或者是讓其國家收入受到石油出口減少的影響,這些都不能讓他們停止戰爭”,塞特萊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