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鏈接

突發新聞

時值冬奥不畏國安法 港產美國藝術家展“光時”口號延續政治覺醒


林錦樂的“光時”展品故意留空’香‘及’字‘,寓意香港失去一整代人。(林錦樂提供)
林錦樂的“光時”展品故意留空’香‘及’字‘,寓意香港失去一整代人。(林錦樂提供)

伴隨北京冬季奥運會開幕後海外一片反對聲浪之際,一位移居美國多年的香港藝術家希望以一己之力,藉著參與藝術展覽,再次喚醒世人關注香港的境況。他無懼以獨特視角展示早已被定性為違反“港版國安法”的“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口號,他還依然希望能有朝一天能返回故土貢獻香港藝術界。

現居芝加哥的美國藝術家林錦樂 (Percy Lam)於1991年在香港出生,在17歲時移民美國夏威夷。自小熱愛藝術的他近年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並取得碩士學位。他專注的纖維藝術(Fiber Art),也因他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社會運動中展示了多項作品,受到傳媒關注。他於2月6日(星期日)更獲邀在芝加哥海德公園藝術中心 (Hyde Park Art Center)展示他的最新創作,用皮禮士糖(Pez)包裝所縫製的巨型“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光時)口號。

寄望“光時”作品激發思想衝擊

林錦樂接受美國之音視頻訪問時娓娓道來了這次參展的經歷與期望,並訴說了他個人對香港的感情。“光時”口號在今天的香港早已成為禁忌;對不懂中文的美國人來說也不知為何物。但他說,這一切都不緊要,最重要的還是希望能透過展品激起思想上的漣漪。

林錦樂說:“對於香港人觀眾來說,我相信是有慰藉心靈的能力在內的。我相信今次我這作品,(儘管)我當初做的時候並不是為了這個目的而開始…. 很多時候藝術家都是一個個人的表達,做藝術創作,去表達了個人情感或想法,所以這作品只是很單純去,透過藝術表現的形式,去釋放自己對於香港的那一種感覺與情懷,當然當中也有政治立場訊息表達出來。”

林錦樂用皮禮士糖包裝的作品製作藝術品。(林錦樂提供)
林錦樂用皮禮士糖包裝的作品製作藝術品。(林錦樂提供)

情緣皮禮士糖包裝 自此修補與香港關係

訴說與皮禮士糖包裝的緣份,便要追溯到林錦樂當年初到夏威夷時的偶遇。他觀看一首粵語歌曲的音樂視頻(MV)時,看到歌中展示的美式餐廳牆壁上鋪滿了成千上萬的皮禮士糖盒為裝飾。一向愛好收藏玩意的他便開始收集皮禮士糖盒,並視這過程為他在美國生活的記號。隨後,他開始以皮禮士包裝紙和糖果作為創作媒介,包裝紙鮮艷的顏色和糖果像磚頭的形狀,更使他聯想到香港的建築物和燈光。

作為海外港人,他過去一直透過編織、縫製、霓虹燈製作等手法重塑香港的城市景貌,藉此探索自己與香港之間的一種遙距關係,縫合他過去與現在的身份。創作方向圍繞香港正在消失的霓虹燈文化、獨特的房屋現象,並希望藉着作品能遙距地為香港的文化和價值觀帶來新的衝擊。

林錦樂的霓虹燈作品。(林錦樂提供)
林錦樂的霓虹燈作品。(林錦樂提供)

受2019香港社會運動衝擊 將藝術與政治連結

2019年的反修例社會運動,衝擊著他的藝術使命,使他的藝術理想與政治醒覺連結在一起。
當年夏天香港街頭漫天烽火,示威延綿不斷。 8 月 27日,當他準備離開香港返回美國,在機場踏上機艙前隨手取閱的最後一份報章便是《蘋果日報》。林錦樂說,該報當天頭版報導了一位香港警察用警槍指向示威者的一刻,震憾了他內心心處,一時難以釋懷。他在返回芝加哥後,自此便一直思考藝術與政治的關係,更反問自己作為海外香港人的責任,如何可以運用自身的藝術知識來回應香港正在發生的社會事件。

他最後選擇了編織重製100份2019年8月27日的《蘋果日報》,名為“Stand with Hong Kong”。他用了連續幾個星期的時間,日以繼夜不斷地織布,付出龐大精神、體力與時間,以此回應香港當時的處境,藉此抒發內心難以釋懷的情緒。

編織重製100份2019年8月27日的《蘋果日報》,名為“Stand with Hong Kong”。(林錦樂提供)
編織重製100份2019年8月27日的《蘋果日報》,名為“Stand with Hong Kong”。(林錦樂提供)


“天真地”希望在“光復”前返回香港 貢獻藝術界

林錦樂承認,儘管自此他的藝術生命不再一樣,與政治議題扯上關係,但他一顆熱熾的心並未熄滅,仍然“天真”地希望能夠回到出生地故鄉,為香港的藝術界作出貢獻。

他說:“但是隨著時局的發展,我的題材也涉獵到與政治有關,與抗爭有關的題材。身邊很多朋友也與我說,你還想返回香港?你已經不能回去的了。但是,你可以說我是天真,或是還有一個夢想,我仍然是有心,若真的是有這個機會,我是想返回香港,希望在香港的藝術界去發掘發展。”

在芝加哥這次的參展開幕儀式上,林錦樂在致辭時向來賓簡介了他作品的含意,解釋了為何在正式展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句口號時故意空白了 “香”及“代”兩個字。他說,這正是香港失去了一整代人的意思。

林錦樂在其“光時”展品前留影。(林錦樂提供)
林錦樂在其“光時”展品前留影。(林錦樂提供)

在美國保持香港議題熱度 有一定難度

林錦樂明白到,兩年過去,要將香港議題在美國社會中保持關注熱度,有著一定的困難。但同時,縱使他發揮著自己的藝術强項,在藝術的崗位上盡責地訴說香港故事,但要訊息準確無誤地傳到美國人,打動他們也非易事,不是他可以控制範圍內的事。

他說:“做藝術,很多時候都是讓藝術品去說話,就算那觀眾是你(記者),即使你對藝術的了解不深,都不是一個條件,你不一定要對藝術有認識,才去欣賞藝術作品;很多時候是一個很直接、很主觀的關係,你在那藝術品的當前,直接給予你感覺或感受。這些感覺或感受,或是思想的衝擊或交流很多時候就是藝術品帶出來一些可以與觀眾互動的地方。”

編織藝術需要全神貫注 有助減輕無助感

根據林錦樂的解釋,這種藝術上的衝擊既是一種刺激,也是一種心靈的修補過程,特別是編織藝術。正值香港的不利新聞延綿不斷,不滿局勢的香港人積累了大量負面情緒,他指出全心全意地進行編織藝術工作,便需要暫時放下愁思拋却煩惱,希望能減輕自己的無助感。

編織藝術需要全神貫注,花費大量心血。(林錦樂提供)
編織藝術需要全神貫注,花費大量心血。(林錦樂提供)

他說: “這是一個修補的過程,我一直以來的創作,是一個與香港修補的過程,但這未必是一個療傷的過程,而是關係與距離上的一個修補。做這些作品過程的時候,我相信是有一個療傷的作用,因為要很全神貫注、很長時間,不停地做一個步伐,不停重複地這樣做。”

目標不敢奢望達致艾未未層次 但會努力提高關注度

談到未來抱負,有否將目標投向如艾未未或巴丟草等知名藝術家,發揮國際級的影響力?這名年歲剛過三十的藝術家回答說,當然希望個人聲望與能力有所提升,但目前而言,這些都顯得有點渺無邊際。

他最後說:“我是有想過的,你剛才問到我有關艾未未,我又覺得自己何得何能,做到他這個程度呢?我真不知道,我覺得其實現在這一個世代,我覺得傳媒是一個很重要的途徑,使別人去認識你,去達到觀眾有多遠。我做了這些東西,還是要看傳播力有多廣泛,使關注度有多高。若果傳播度高的時候,我相信某程度上也可能會做到,不敢說是艾未未的層次,我相信我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但我的目標有多遠,有多高,我也想的。若有機會,我也想更有名的藝術館的關注…..但(現時)這些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

XS
SM
MD
L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