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排外 或是懼外?

中國護照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是排外 或是懼外?

中國外嫁明星的國籍問題一直是民眾關心的問題,比如鞏俐、周迅和湯唯演員,一旦她們加入外國國籍,就會引起眾多粉絲的不滿,被說成是崇洋媚外和沒有尊嚴,反映出中國排外的狹隘心態。最近華爾街日報發表一篇文章說, 美國不必害怕中國,美國兼收並蓄,而中國猜忌、排外,這使美國獲得了不可取代的優勢。

中國電影明星湯唯上個月下嫁韓國丈夫,9月初(4號)在機場亮出中國護照,網友們讚嘆:“女神還是中國的。”長期以來,中國民眾對國籍問題的不寬容,反映出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排斥心態。而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後,對外國人的這種排斥心態變成了懷疑,甚至仇視。

美國華裔作家劉柏川最近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文章說,美國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度,對外來移民的開放性,保持了美國的強大。

美國作家劉柏川說﹕“美國可以造就華裔美國人,可是中國卻不能造就美裔中國人。因為中國不願意,也不想這樣做。中國的觀念不是去吸引和融合世界各地的移民,給自己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有多少中國人擠破頭想得到美國綠卡和國籍,尤其是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他們當中許多人已經如願以償。而另一方面,要獲得中國綠卡和國籍卻難上加難。2000年中國人口普查顯示,歷年來只有941人獲得中國國籍。而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2000年美國人口中有3110萬是外國出生的人,佔美國總人口的11%。

劉柏川說﹕“只要美國不屈服於恐懼、焦慮和自我封閉,只要我們一直敞開大門,敞開心扉,我相信,美國仍然在世界上佔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劉柏川的文章題為“我為甚麼成不了中國人”,他以親身經歷證明,即使身為華裔也很難獲得中國國籍。劉柏川曾經向就近的中國領事館打電話詢問如何加入中國籍,在一連串的錄音指示後,最後還是沒有人接聽。他接著登上中國領事館的網站查詢,網站上只有申請簽證程序的解釋,沒有歸化入籍的說明。

中國的排外性根深蒂固,中國有句古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就從現代史上看,美國學者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是寥寥無幾獲得中國國籍的外國人之一, 他1944年投身延安工作,不久獲得中國國籍,並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卻被指控為間諜,鋃鐺入獄,1959年才得到平反。文革期間他又被監禁了9年。即使對中共親近忠誠如李敦白,最後在排外的高牆面前也只好退卻。文革結束後,他自認無法適應中國的政治環境,和家人搬回美國居住。

中國政府和民間的排外心態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減弱,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涉外婚姻仍然受到嚴重歧視。1980年,中國畫家李爽和當時擔任法國駐華大使館文化處的外交官白天祥相戀,中國公安部門以“向外國人出賣情報”和“有損國家尊嚴”的罪名逮捕了李爽。3年後,當時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親自批准了他們的婚姻,兩人才得以結婚。

即使在提出和世界接軌的今天,排外對象不僅有外國人,連海外華人也包括在內。中國至今不承認雙重國籍,中國公民一旦加入外國籍,就不能保留中國國籍。

排外、恐懼和不信任,根源在哪裡?

賓夕法尼亞大學瑪麗亞萊普尼科娃說﹕“討厭少數族裔有兩大原因,一是無知和沒有安全感。不同團體之間缺乏交流,他們就會相互反感。有研究顯示,交流愈多,不同族裔間的關係會愈好。”

瑪麗亞萊普尼科娃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中國問題的博士後,她說,第二個原因是害怕移民會搶走自己的工作。

可是劉柏川指出,恰恰是外來移民對美國的貢獻,加強了美國的競爭優勢,而中國的排外心態卻限制了它的崛起。他在文章中說:“就算這是一個中國崛起、美國衰落的時代,我們美國人也不必過於擔憂,不管中國的GDP有多大,美國仍然擁有深層、持久的競爭優勢。”

今年初,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即將離任的時候,中國官方媒體諷刺他是黃皮白心的“香蕉人”,顯示中國並不理解甚麼是美國人的概念。

劉柏川說﹕“駱家輝作為美國價值觀的代表並不是說他有‘白心’,而是說他有‘美國心’。中國官方媒體無法區別白人和美國人,說明了他們目光短淺,而這恰恰是美國的優勢。”

他說,今天,真正的競爭不在美中之間,而在兩種理念之間,如果中國抱著“種族純潔性的幻覺”不放,不去迎接種族融合的現實,那麼將無法撼動美國的強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