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是否得到控制尚不明朗,中國以外出現疫情爆發引發全球擔憂之際,中國領導人在周末通過電視電話會議對十七萬人發表講話,強調中共在疫情控制中的領導作用,繼而敦促加快復工復產,以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目標。
儘管近日中國官方發布的新增病例持續減少,全國範圍除湖北省,日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降到個位數,一些省份也連續多日未報新增病例。但是,目前還難以判斷中國的舉國疫控模式已經控制住疫情。
週日發生在南韓和意大利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發全球性關注。各國擔心新冠病毒的傳播是否已經達到或接近大流行。
習近平當天在一個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對包括中央、地方和軍方官員在內17萬眾的與會者說,近期疫情防控取得成績,功在於黨。
習近平說,此次疫情是中共面對的最大的公共衛生挑戰,近期疫情防控取得成績,彰顯了中共領導和中共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北京的歷史學家章立凡將這個會稱作是一個“定於一尊”的會,強調的是要服從他的領導地位。他認為這個會和北京宣布取消“兩會“是有關係的。
章立凡說:“如果開‘兩會’的話,可能就會有很多的麻煩,可能就會有人打橫炮,可能就會有人質疑疫情的延誤,要問責。這些事情就會比較尷尬。“
公眾在疫情擴大後,就疫情被拖延提出質疑。而習近平當時在會見到訪的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時有關其“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疫情防控工作的話,引發他可能存在工作失誤的議論。
習近平的這次講話,意圖重新強化中共的地位,以及他在黨內的核心作用。他在講話中說,“防控工作取得成效,再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共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而習近平星期天講話的重點在於復工復產。他在講話中提到社會經濟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期停擺,因此,需要“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複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疫情無疑對已經放緩的中國經濟形成進一步掣肘。春節期間傳統上暫停的經濟活動因疫情干擾持續停擺,當局會有緊迫感。凱投宏觀的資深中國經濟學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說,當局需要對其能否實現此前設定的經濟目標作出解釋,尤其是關係到“小康社會”的承諾。
埃文斯-普里查德說:“當局的表述仍然是希望能夠實現2020年的經濟目標。近來有不少來自黨外和體制外的研究人員開始談論經濟增長將會受創。”
他說,這個時候需要有高層官員出面說明,是否維持2020年的整體經濟目標。
習近平的講話,就是圍繞這個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規劃是2016年3月在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通過的國民經濟五年規劃。根據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對製定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說明,就是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共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也是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的首個目標。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人,尤其是災情中心的武漢人、湖北人是一場無妄之災。庚子年的開端,疫情帶來的恐懼在蔓延。各地為控制疫情開始勒令商號關閉,嚴查外來車輛和人員,進而限制當地居民出戶。到已經延長的春節假期結束時,也是各地對人流管控最嚴格的時期,不少城市對外來人員,甚至從外地回家的人進行居家隔離。中國經濟幾乎處於停擺狀態。
最初感到寒意的是處於底層的中小微企業。許多依靠每日經營維持現金流的商家已經倒閉。儘管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信貸獲取和融資成本都有改善,但並不能解決中小企業的現金緊張狀況。
渣打銀行最新發布的2月份中國中小企業信心指數(SMEI)降至40.5的歷史新低。該調查顯示,疫情對2月份中國內需造成嚴重打擊,導致銷量降到正常水平的46%;當局採取嚴厲措施控制疫情嚴重干擾生產活動,產能利用率在延長的春節假期之後兩週跌到42% 。
各地複工復產排序中,中小企業大多排在後面。路透社報導,在2月24日國新辦的發布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田玉龍說,疫情對中小企業衝擊尤甚。他說,據目前監測,中小企業開工逐步 回升,開工率接近30%。
田雨龍說,中小企業開工復工面臨“五個難”:一是複工難。地方政府為確保疫情防控的安全要求,需要大量審批證明材料等;二是用工難。受疫情影響,人員流動還是受阻;三是產業鏈配套比較難,物流不暢,原材料進不了,產品出不去,產業鏈上下游沒有達到同步復工;四是資金支撐難。中小企業資金壓力比較大,剛性成本支出比較多;五是訂單交付難。現在中小企業的訂單在手,但是沒有辦法及時生產,還要承擔違約風險。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叢亮在同一個發布會上談及國有企業,說大型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快,上游行業和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相對下游行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進度快。他說,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高,浙江超過90%,江蘇、山東、福建、遼寧、廣東和江西超過70%。從重點行業看,鋼鐵企業復工率67.4%,有色金屬企業86.3%,口罩企業產能利用率達到110%。他說,鐵路裝車數已恢復到節前正常水平的95%左右,民航、港口和水運都正常運營。
國新辦的發布會上,口罩成了展示體制優勢的新標桿。最早復工復產和轉產擴產的是抗疫急需的口罩。中國在近20天生產了5.7億隻口罩。重點擴大生產的醫用N95口罩,到2月22日日產量達到91.9萬隻,是2月1日的8.6倍。
但這種體制優勢並非萬靈藥。復產復工並不是綠燈一亮就開始恢復運轉。相應的供應鏈難以跟上的話,企業復產仍將可能面臨種種障礙。
跨國公司在中國也面臨復工復產阻力。蘋果公司罕有地警告,該公司因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組裝工廠復產遇阻,以及消費信心不振等原因,可能無法達到當季的銷售目標。其他在中國與大型中國國有企業有合資企業的跨國公司,在復工復產時,也遇到工人返工遇阻、地方健康核准,以及供貨鍊和物流沒有配套復產復工等問題。
疫情對產業鏈形成嚴重的干擾,影響波及全球。鄧白氏的一份特別報告發現,疫情下產業鏈受到的干擾或對全球數百萬企業造成影響。
在中國的美國和歐盟商會方面也都談到此次疫情應該會讓仍然依賴中國供應商的歐美公司考慮轉移供應鏈。
民眾在抗疫期間對疫情發布延誤導致病毒大範圍擴撒提出問責。但至今沒有人承擔或明確應付責任。歷史學家章立凡認為,這導致民間普遍對政府喪失公信力,在疫情數字上也是這樣。
他說:“這個統計本身也很難說。所以現在是‘塔西佗陷阱’,你說什麼,說再好我也不信。“
在疫情尚未消除,甚至隨時可能失控的情況下,中央急迫地推動復工復產,難免和地方的利益相抵觸。
歷史學家章立凡說,習近平恐怕經濟受損而危及政權,而他在抗疫的關鍵時期推動復工復產是置人性命於不顧。他說,習近平要這樣不接地氣地“豪賭”,地方必須接地氣顧人命,於是就有了中央下令,地方還是照著自己的節奏走,或者陽奉陰違。
近日來,伴隨著復產復工,官方媒體上,十三五的報導多了起來。新華社2月20日的報導“重大工程漸次復工,全力打贏‘十三五 ’收官戰。“
文章開篇是“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減輕疫情影響的一系列措施正在落地生效。在抗疫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國各地“十三五”重大工程和項目漸次復工,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推進。“
在對抗疫情關鍵時期,官方媒體急速轉向,調整緊迫感,擂起十三五收官戰鼓。
西方人大多不知道十三五是什麼,為什麼突然間能夠讓政府在抗擊對中國造成巨大損害,令數千人喪失生命的病毒疫情的關鍵時刻,在疫情可能大流行引發全球憂慮的時候,會突然把注意力轉向建設計劃?
中國領導人對於增長數字有著令人難以理解的執迷。習近平對十七萬人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復產復工,就是要在年底時,完成計劃所設定的目標。但是,現在在官方報導裡,很難找到一度強調的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相關的數字,就是今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礎上翻一番後應該是多少。
凱投宏觀的中國經濟學家埃文斯-普里查德說:“坦率地講,我不理解北京為什麼會認為這樣的量值會是很重要的目標。”
他說,這些讓他們覺得不可理解的量化目標,或許是鼓勵地方的官員粉飾經濟數據。外界對中國的GDP數據一直存有爭議。地方為了政績,在經濟數據上做手腳,誇大實際經濟活動。
凱投宏觀推算的中國GDP數值通常低於官方數值。受新冠病毒疫情打擊,中國官方預計本季度中國GDP增長率為4.5,而凱投推算出的這個數字只有2.0。2019年,中國官方發布的GDP增幅為6.1%,凱投認為中國經濟去年增長率只有5.5%。
習近平就任後通過清除政治對手迅速攬權,甚至為長期執政修憲廢除了任期限制。外界將他視為數十年來權力最大的中共領導人。
但這並非意味著他已經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政治領袖。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的資深研究員威廉·奧弗霍爾特博士(Dr. William H. Overholt)在近期撰寫的一篇新冠病毒疫情如何影響中國政治的文章裡談論習近平的權力時說,對任何政治領袖加以評判的一個要點是他或她能否在政策目標上達至一致。他認為習近平在那個方面不具備強大能力。
他談及經濟和增長,認為一直在放緩的經濟增長會繼續放慢,增長實際上低於官方數字所顯示,是靠沒有產出的投資支撐的,而用於支付那些投資的債務也在迅速加大。
奧弗霍爾特博士認為,鄧小平當初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交出共產主義力量中的最重要的槓桿,期望更富足的人民會支持他的政黨。那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是極大的冒險,但是成功了。他又談到江澤民和朱鎔基在城市產業方面冒了類似的風險,也取得他們希望的效果。
他說,鄧、江、朱甘冒巨大政治風險,是相信通過改進社會,最終會強化對其政權的支持,是一個成功的先鋒黨的本質,也是中國奇蹟的政治內核。奧弗霍爾特批評說,習近平則是直接控制大企業,直接控制法庭,其當今政策是抓住所有權力,最終讓其政黨從先鋒黨變成利益集團。
奧弗霍爾特博士說,當前的新冠病毒肺炎將會令這個問題加劇,它將加快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