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參選人大 官方民間看法各不相同

  • 林楓

中國今年的縣鄉級人大換屆選舉涌現出一批公民以獨立參選人的身分參選人大代表。借助互聯網和微博的力量﹐他們對外發佈參選的消息引起了媒體和輿論的廣泛關注。中國民間和學界普遍對公民獨立參選予以積極評價﹐然而中國官方對公民積極獨立參選的現象卻不冷不熱。

目前﹐有大約30人通過微博和互聯網等渠道宣佈了將以獨立身分參選各自所在選區人大代表的決定。

所謂“獨立參選人”是指在人大代表直選過程中﹐沒有經過政黨或人民團體提名推薦﹐而是通過選民或代表聯名提名推薦的人大代表候選人。中國《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選舉法》規定﹐公民獨立參選需要10名或以上選民聯名推薦。而目前﹐中國人大代表的直接選舉僅限於縣(包括市﹑市轄區﹑自治縣)和鄉(包括民族鄉和鎮)一級。縣﹑鄉以上級別的人大代表均為間接選舉。

來自上海的張敏奇是參加今年區人大代表選舉的一位獨立候選人。儘管他對自己當選﹑甚至獲得候選人資格的前景不報希望﹐但他對獨立參選人大代表仍然予以積極評價。

張敏奇說﹕“至少﹐就是說讓我們能夠有一個(通向)民主的道路﹐就是說至少讓普通的民眾有說話的地方﹐說出來的話有人聽的地方。”

中國公民獨立參選並不是新鮮事﹐但今年很多獨立參選人通過微博外發佈消息的做法引起了媒體輿論的廣泛關注和評價。中國民間和學者大多對獨立參選現象持積極態度。香港《開放》雜誌執行編緝蔡詠梅認為﹐儘管公民獨立參選本身對中國民主改革的影響十分有限﹐但它有助于提昇中國人的公民意識和加強中國的公民社會。



蔡詠梅說﹕“一個就是有推進公民社會的意義。就是說﹐我們(獨立參選人)要通過(參選)來喚起中國公民的意識。這個(所起)的師範作用就是我們作為普通的一個人怎麼去履行一個公民的權利和責任。”

蔡詠梅表示﹐普通公民獨立參選的更深層涵義在於它有助于給未來民主化的中國打下一個堅實的公民基礎。

蔡詠梅說﹕“從長遠來講﹐它給未來的民主中國打下一個很堅實的公民社會的基礎。如果未來民主(制度)建立了﹐但是我們也有一個很堅實的公民社會﹑(公民)意識的存在﹐那麼未來的民主中國就會是一個成功的民主國家。所以我認為他們做的這件事非常非常有意義。”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治教研室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王佔陽在接受《經濟導報》採訪時表示﹐應該對公民積極獨立參選人大代表予以肯定和支持。他認為﹐獨立參選的意義在於促進人大代表提名程序的民主化。國家行政學院的竹立家則認為﹐公民在中國法律和制度框架內的獨立參選行為有助于維護國家的長久穩定。

然而到目前為止﹐中國官方對公民積極積極參與和關注獨立參選的態度可謂是不冷不熱。中國人大新聞網5月30日刊載一篇文章﹐題為“提名推薦代表候選人要嚴把‘三關’”﹐即候選人的素質關﹑結構關和法律程序關。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也刊載一篇有關人大換屆選舉的文章﹐題目是“構筑另一道防火牆”。文章特別指出﹐“要看到隨着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價值觀﹑世界觀的變化在換屆選舉過程中的表現﹐警惕‘灰色’價值觀和思想對換屆選舉的影響。

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5月30日發表的社評更是對某些獨立候選人提出批判。社評指責在互聯網中最受歡迎的獨立參選人是一直在學習西方反對派的人﹐試圖把中國求同存異的包容文化推向對抗性文化。社評警告說﹐以往公開選擇對抗態度的獨立候選人沒有一人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