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從美國到歐洲,乃至亞洲和澳大利亞,中國不斷挑戰國際秩序的行為正遭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反對和抵制。
七國集團(G7)外長星期三(2021年5月5日)在倫敦呼籲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並譴責發生在新疆和西藏的“侵犯和踐踏人權”行為以及中國“任意、脅迫性的經濟政策”;星期二,歐盟貿易官員表示,將暫停批准中歐投資協議的工作;也是在星期二,印度發布參與5G試驗的網絡設備供應商名單,華為和中興不在其列;更早前一天,澳大利亞說正在審查一家中國公司對達爾文港有爭議的租約。
分析人士說,歐洲國家不再“天真”,已經緩慢地意識到中國的威脅,尤其是中國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威脅。對歐洲來說,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是保障歐洲繁榮和安全的工具。
“七國集團”外長一致譴責中國,德、意、法日趨強硬
七國集團外長們星期三在舉行了兩年來的首次面對面會議後呼籲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
外長們在會晤後的聯合聲明中說:“我們呼籲中國依據其國際和國內法所規定的義務,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
中國是七國集團外長們會晤的主要議題之一。彭博通訊社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與會外交官員的話說,七國官員星期二用了大約90分鐘的時間討論了中國如何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和其他經濟手段脅迫其他國家按其意願行事的行為。
星期三,外長們考慮美國提出的一項應對白宮認為的中國經濟脅迫行為的提議。報導援引另一位外交官說, 美國希望建立一個七國集團以及其他利益攸關方參與的協商機制,以確保對中國的舉動作出協調一致的反應,並以此增加七國家團的韌性。
此次七國外長會議正值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對中國的政策逐漸強硬,日趨接近美國的對華立場之際。拜登政府視中國為美國的最大挑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說,中國政府對內越來越壓制,對外越來越咄咄逼人,而美國必須挺身捍衛基於秩序的國際規則。
今年2月,意大利新政府上台後,對中國的政策也越來越強硬。意大利政府4月阻止了中國收購一家意大利半導體公司。不僅如此,意大利還在半導體、汽車、鋼鐵產業等領域,對中國的收購築起了“籬笆和城牆”。
德國外長馬斯3月呼籲西方國家共同反制中國和俄羅斯。他說,國際局勢的變化讓西方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平等的競爭環境不復存在,並且正在走向對抗。媒體預測,默克爾9月份卸任後,她的繼任者很可能會對中國採取更為強硬的手段。
中國與法國的關係也有些緊張。今年3月,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指責一名法國研究人員是“小流氓”和“噴子”,原因是他批評中國對台灣的政策。北京的作法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批評,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被召見。
歐洲在覺醒
法國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雷高(Nicolas Regaud)星期三在美國智庫“2049計劃研究所”舉辦的一場有關歐美如何共同應對中國的研討會上說,歐洲人意識到中國的威脅不只是局限在亞太地區,也侵蝕到了歐洲大陸。他說,歐洲國家在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方面,與拜登政府利益趨同。
他說:“歐洲的政治架構非常獨特,在很多方面都很脆弱,同時面臨內部和外部的挑戰。多邊主義和國際制度是保障歐洲安全和繁榮的根本工具,是歐洲保持經濟、科技、創新以及軍事的力量的驅動力。歐洲不是封建邦國,也不是帝國,它像徵著法制。”
拜登總統自競選之日起就表示,將把多邊主義和加強與盟友和夥伴的合作置於自己外交政策的中心。這與前總統特朗普被視為單打獨鬥的方式不同。雷高說,特朗普單邊主義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歐洲與美國在過去四年當中的分歧。
歐洲對中國的警惕並非剛剛開始。2019年3月,歐盟委員會的一份文件在承認中國是合作夥伴的同時,首次稱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法國、德國以及英國等國隨後分別加強了對外資(中國)投資併購的審查。新冠疫情爆發後,許多歐洲公司因為股票下跌,淪為收購的目標。歐洲各國官員更是加大了對資產的保護力度。
法國軍事學院的雷高說,對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大國來說,除了擔心中國在歐洲大陸的做法之外,中國在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的做法,例如,用非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不尊重協議,違背自由航行原則的做法則直接影響著他們在亞太地區的利益。
英國、法國、德國近期先後宣布派艦艇通過南中國海,行使航行自由的權力。
歐盟暫停批准中歐投資協議的工作
歐盟最近對中國最大的頂回動作可能是暫停批准中歐投資協議的工作。去年12月底,在德國的最後推動下,歐盟與中國趕在拜登政府上台前簽署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協定的簽署被中國視為突破美國圍堵的重要外交勝利。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專員瓦爾迪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星期二(5月4日)在接受法新社採訪時說:“我們如今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暫停了…來自歐洲委員會這邊的政治外展活動。”
他說:“很明顯,鑑於目前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而中國實施反制裁包括針對歐洲議會成員的反制裁,這樣的環境不利於批准協定。”
3月22日,歐盟與美國、英國和加拿大聯手,就中共政權侵犯新疆維吾爾人權問題,對中共官員和實體實施制裁。中共迅速作出回應,宣布對歐洲10名個人包括歐洲議員、學者和4個實體制裁,其中包括要對中歐投資協定投票的歐洲議員。中共的做法在歐洲引起軒然大波,引發至少8個歐洲國家召集中國駐所在國的大使。
東布羅夫斯基斯還對法新社說,批准協議的努力“實際上將取決於更廣泛的歐洲-中國關係將如何演變”。
在北京宣布對歐盟多位個人和實體進行製裁後,歐洲議會的多位政治家表示,一定要否決《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讓其“胎死腹中”。
除此之外,歐盟也在採取行動減少在關鍵領域對中國的依賴。路透社的報導說,歐盟這個星期將公佈的工業行動計劃旨在減少六個戰略領域對中國和其他外國供應商的依賴,包括原材料、原料藥、半導體、電池、氫能以及雲計算等領先技術。
柏林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托爾斯滕·貝納(Thorsten Benner)曾告訴美國之音,如果繼續與中國加大商業合作將發出錯誤的信號,證明人權和國際法對歐盟不重要。
他說:“北京在歐盟關注的關鍵問題上沒有做出足夠的改變,北京又一再被證明是一個不斷侵犯人權和國際法的國家。”
歐洲的印太戰略
除此之外,歐盟還決定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4月19日,歐盟理事會發布《印太地區合作戰略決議》,目的是在區域動蕩之際,確保“區域穩定、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決議說,歐盟尋求建立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公平的競爭場地,開放公平的貿易投資環境,加強抵禦能力,應對氣候變化等。決議還表示要恪守國際法的自由開放海洋航行路線,將持續在安全與國防議題上開拓合作。決議呼籲27個成員國與印太地區的伙伴一起解決這些共同關心的問題。
決議沒有提到中國,歐盟的外交官們也強調,決議並非針對中國。不過,歐盟印太戰略中的許多方面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政策類似,尤其在自由航行、安全和貿易多元化等方面。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國際關係教授哈什•龐特(Harsh Pant)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歐盟之所以要推出印太戰略,是因為歐盟必須對印太地區日益改變的現狀作出回應。他說:“每一個談論印太地區的人都必須談到中國, 這是現實。”
法國、德國和荷蘭在此之前已經制定了深化與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關係的方案。
除了與西歐國家的關係轉冷之外,中國拉攏中東歐國家的努力也受挫。2月9日,中國與中東歐國家舉行視頻峰會。儘管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親自出席會議,但是,立陶宛、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國家與羅馬尼亞的國家領導人決定回絕中國的邀請,派遣較低級官員與會。
有關世界對中國的抵制,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盧克·帕蒂(Luke Patey)專門寫了一本書《中國如何失敗、世界頂回中國的全球野心》。他最近在這本書的發布會上說,“我認為其他主要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意識到在貿易、投資、金融和技術方面與中國接觸確實帶來利益,但是,同時也會威脅一個國家長期的競爭力,甚至他們的外交和國防政策的自主權”。
美國之音記者傑西對本文也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