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下降”一詞近來幾乎成為形容美中關係的標準用語。有美國媒體甚至用“黑暗深淵”來描述兩國關係的現狀,這在美中建交40多年的時間裡、甚至自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總統尼克鬆對華破冰之旅以來,都實屬罕見。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美中關係在未來10年將朝何方發展?多位資深中國問題專家對此前景都不表樂觀。雖然他們不認為兩國間有爆發熱戰的立即動因,但由於兩國間目前基本上中斷了溝通,這場被他們認為由意識形態、民粹主義、民族主義驅動的激烈競爭,很有可能讓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
“我認為當前沒有任何力量將我們推向更有建設性的方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大衛·蘭普頓(David M. Lampton)對美國之音說。
近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忙於會見不斷前往北京訪問的各國首腦,其中很多是美國的盟友,但他至今未回應美國總統拜登三週前提出的希望與之通話的要求,也未重啟2月因中國的間諜氣球事件而暫停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訪華行程,而北京駐美大使在華盛頓的懸缺已達三個月之久。
“事實上我們正在經歷一種所謂的‘行動-反應循環’”(action-reaction cycle),特別是在安全領域、武器發展和軍事建設方面。 ”蘭普頓說。“我認為現在的方向是一種‘以牙還牙’的螺旋式下滑,很難看到它何時會結束。 ”
隨著中國在亞洲地區軍力的提升和咄咄逼人的擴張企圖,日本首相最近宣布了將其國內生產總值用於軍事開支的百分比翻倍的計劃,而日本和韓國由於對中國安全挑戰等問題的擔憂已經排除歷史宿仇加強了合作。
老資格中國問題專家蘭普頓教授剛在中國參加博鰲論壇返回美國。他預測,美中之間誤判的危險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的力量在彼此間近距離運作,發生事故的可能性也在上升,但我們似乎無法採取任何能夠減少這種趨勢的舉措。”蘭普頓說。
拜登政府上台之初,外界曾期望美國會取消前任政府在對華貿易戰中增加的關稅,但最終未能實現。其餘未實現的改善兩國關係的舉措還包括,美中兩國增加記者,恢復被關閉的中國駐休斯頓和美國駐成都領事館。
蘭普頓: 連這些簡單事情都做不到,很難對困難的事情持樂觀態度
“如果你連這些相對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那麼很難對能夠做到困難的事情持樂觀態度。”蘭普頓說。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中共20大獲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後,更大膽堅持其“東昇西降”戰略判斷,並要求俄羅斯總統普京與其一起推動針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所謂的“百年未有之變局”。
“中國正在盡其所能,分裂美國與其盟友之間的聯繫。”蘭普頓說。 “中國想要把美國的盟友從華盛頓分裂出去,以便他們可以互相對抗。”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主席馮特萊恩正在對中國進行3天訪問。習近平說,“(中國)始終視歐洲為多極世界中的獨立一極”;中國外交部發表聲明抨擊美國“渲染‘民主與專制’的說法,煽動一場新的冷戰,只會給世界帶來分裂和對抗”。
“他(馬克龍)一直試圖創造一定程度的戰略獨立性,這在法國歷史上經常發生。”蘭普頓說。
歐洲人一方面在安全方面普遍對中國感到擔憂,尤其是中國與俄羅斯的日益緊密的關係,但另一方面,又希望獲得與中國貿易和投資的好處。馬克龍的訪華已讓他獲得160架空客的巨額訂單。
與此相反,拜登政府的政策核心就是在各種議題上加強與其志同道合盟友的合作,不僅在歐洲,而且在亞洲的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
“我們正在看到長期以來一直在發生的事情的結果,即中國不想被孤立。”蘭普頓說。 “習近平去俄羅斯會見普京,他們談到美國的主要目標是遏制、壓制和包圍。因此,這是他們試圖打破他們認為的美國的遏制和包圍戰略。”
拜登政府在處理美中關係上受到國內共和民主兩黨要求對華強硬的國內政治的製約,拜登總統又有多少空間來改善這對關係?一般認為,美中之間已經處於一場新型冷戰。
“如果你回想一下上次美國大选和拜登政府上台時的言論,談到減少關稅,談到兩國領導人之間更多對話,談到軍備控製或至少是安全領域的互信措施,談到更多加強軍事關係,但基本上這些都沒有發生。事實上,你可以認為拜登總統的政策非常像特朗普總統的中國政策。”蘭普頓說。
孔傑榮:拜登總統應防止美中關係進一步惡化
資深中國問題專家、紐約大學法學院退休教授孔傑榮認為,拜登政府對中國間諜氣球事件的處理很糟糕。 “我認為,中國在氣球飄得很遠之前已經道歉了,我們應該以此為基礎並就他們應如何處理達成一致,即使這意味著在阿拉斯加上空摧毀氣球,但我們不應該讓氣球到達美國大陸,我們當然不應該取消國務卿的中國之行,那是一個錯誤,我認為我們現在應該努力彌補這一點,如果拜登可以就中國問題發表強有力的演講會很好,因為這會讓他比共和黨人認為他現在只會對國會發生的一切做回應要好得多。”
“總統的職責是成為美國公眾的教育者和嚮導。”孔傑榮說。 “總統必須告訴美國人民,他不應迎合基本選民的政治直覺,不應試圖將中國當作國內政治的武器。我們必須在一個嚴肅的基礎上來應對中國。他應該向美國人民和中國政府表明我們現在應該採取什麼步驟。”
孔傑榮說,拜登總統“必須向美國人民解釋與中國的關係已經變得多麼危險”,“誠懇地承認目前美國對中國態度過於嚴厲造成的不良影響”,“呼籲中國對我們做出相應的讓步,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進一步的惡性循環,並開始螺旋上升。”
閆學通: 中美對抗將塑造未來國際秩序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閻學通教授說,“中美之間的對抗正在惡化,這是這兩個大國之間的競爭,並將塑造即將到來的(國際)秩序,” 但是他同時認為,“中美之間的競爭不是冷戰。”
閻學通說,冷戰是意識形態驅動的。而目前的中美競爭是民粹主義驅動的。 “中國和美國都沒有打算擴大他們的意識形態或政治模式,”閻學通說,而民粹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意識形態,”並“強烈挑戰自由主義的主導地位。”
但中共黨媒說,習近平總書記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至今已經發布包括發展、安全、文明等多個全球倡議。
但閻學通辯稱,中國並非反對國際秩序,只是反對美國說了算的國際秩序,“中國說我們不喜歡基於你的規則的秩序,我想要一個基於共同規則的秩序,這是大家共享的規則。”
他並質疑美國是否真的想要一個基於自由主義規則的國際秩序。 “我要說也許(拜登)政府想,但我懷疑美國國會議員想要恢復自由秩序,他們想要的是冷戰而不是自由秩序。”
閻學通表示,中美兩國未來的競爭將集中在網絡空間。 “現在雙方都明白競爭是在網絡空間,競爭的核心是數字技術優勢,而意識形態對抗只是作為工具在使用,意識形態不再是目標,它不是戰略目的,它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目標就是技術優勢,這是贏得這場競爭的關鍵。”
閻學通認為,當前情況表明,無論現有國際秩序還是即將到來的國際秩序,都不是冷戰,“因為它的基本特徵不是地緣政治競爭,而是網絡政治競爭,”而他認為,新的競爭是從逆全球化中誕生的。
“全球化代表了過去30年包括冷戰時期的國際秩序,這是那個全球秩序的主要特徵。現在全球秩序被反全球化取代,反全球化成為現有秩序的主要特徵,我認為它將保持作為我們未來十年全球秩序的主要特徵。”閆學通說。
閻學通是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舉行的一個研討會上演講時這麼說的。但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Walt)對他所謂美中競爭無關意識形態的觀點發表了不同看法。
沃爾特:美中競爭包括意識形態分歧
“這裡存在著世界觀競爭,這與冷戰期間把馬列主義當商品輸出不同。但美國不僅捍衛我們基於規則的秩序,而且捍衛我們基於自由主義規則的秩序,並希望將其作為全球秩序,”沃爾特教授說。
沃爾特說,中國要的世界秩序不是自由的世界秩序,“它在某些方面是一個強調‘西方失敗’的世界秩序,強硬的主權觀,每個國家都有決定權,例如,定義什麼是人權,它與美國的普世概念認同相反。”
沃爾特說,這種意識形態維度在美國外交政策中非常明顯,“拜登政府就喜歡將其界定為民主與專制的對決,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區別。”沃爾特說。
但是,沃爾特教授對美中競爭的現狀表示擔憂。 “他們認為他們現在有機會獲得真正的收益,但如果他們等待,他們可能會失去這些機會,這種經典的預防性戰爭思維讓我擔心。我也擔心世界不同地區第三方的缺席,尤其是今天我擔心兩個社會之間的溝通逐漸中斷,每一方都越來越多地陷入自己的困境、自己的泡泡之中,在那裡他們只講自己的世界角色和自己在做什麼的故事。”
沃爾特教授說,由於溝通的中斷會使民族主義聲浪升高,“政客和知識分子開始競爭,看誰更反美或誰更反華,我認為人們已經可以看到這些動態在兩國同時發生。”
而真正最令沃爾特教授擔心的莫過於到目前為止未見美中雙方有任何認真的努力來開發管理這對雙邊關係的方法,“我沒有看到在政策舉措中的體現。”
另一位中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學者、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創始人王緝思教授也加入了最近有關美中關係未來走向的討論。
王緝思: 別指望美中關係會得到改善
王緝思說:“別指望美中關係會得到改善,最好的情況就是避免發生衝突。”他認為,美中兩國的國內政治是影響兩國雙邊關係的決定性因素。他認為,如果他們的國內政治軌跡繼續朝著當前的方向發展,螺旋式下降可能不會逆轉,甚至還會惡化。
《海峽時報》引述王緝思最近在新加坡就美中關係發表的演講說:美中關係 “最好的情況是沒有災難,而不是得到改善”。
美中兩國在貿易、科技和台灣問題上持續發生衝突。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2年11月會晤,決定穩定兩國關係,但當美國今年2月在美國領空擊落一個中國間諜氣球時,兩國關係立刻再次陷入危機。
報導說,美國人權團體2019年指控中國迫害維吾爾人,華盛頓譴責中國對香港實施國安法對付抗議活動,並要對新冠病毒進行溯源,王緝思認為,在中國人眼裡,中國國內政策的調整一定程度上是對美國對中國國內事務壓力和干預的回應。
王緝思還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發表了與斯戈特·肯尼迪合寫的題為《美國和中國需要對話》的文章。文章認為,美中雙方缺乏對話、訪問和交流增加了衝突的風險。文章呼籲,即便兩國註定成為對手,但“政府官員、商業領袖、學者和普通公民,可以更好地相互了解。”
孔傑榮說,美國對華政策的軟化可能要等到明年,如果拜登總統能夠連任。
中國有沒有武統台灣的計劃?
對於最有可能引爆美中之間熱戰的台灣問題,美國政要和軍方的看法與中國大陸國際關係學者的觀點大相徑庭。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週三(4月5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不應該採取任何單邊行動破壞台灣海峽現狀,如果北京的舉措引發危機,則幾乎對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有影響,可能嚴重破壞全球經濟。”
布林肯去年10月多次表示,北京已經做了一個根本性決定,不再堅持原有的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立場;北京認為台灣局勢的現狀已經不能接受,必須加大加快推動統一的進程。
同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海軍上將邁克爾·吉爾代(Adm. Mic2hael Gilday)指出:“當我們談論關於2027年窗口時,在我的想法中,那必須是一個2022年的窗口或是一個可能的2023年窗口。我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我這麼說完全不是危言聳聽,只是我們不能一廂情願地希望它不會發生。”
但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創始人王緝思教授說,“目前(中國)的政策仍然是和平統一和‘一國兩制’。我不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改變到要用軍事統一的方式。”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閻學通教授閆學通,也否認中國有武力統一台灣的計劃。
閻學通說,根據中共20大公報,和平統一最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其次,北京使用“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說法,說明目前沒有統一的時間表;第三,他認為,俄烏戰爭和近代歷史上的其他戰爭告訴世人,不可能在短時間裡贏得一場戰爭。因此,他表示:“出於政治和實際兩方面的考量,我充分相信中國政府,將以和平方式達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