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美國技術圍堵 中國會打什麼牌?

美中國旗與半導體芯片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報復美國技術圍堵 中國會打什麼牌?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日前再度警告,面對美國的科技圍堵,中國不會袖手旁觀,必會做出回應。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宣布將對鎵、鍺兩大芯片製造關鍵原料出口加強管制。分析人士表示,中國的報復手段非常多樣,比如限制電動車的電池供應可能就是下一個選項。中國的報復手段不會一次全部用盡,它會先看西方國家怎麼反應,再決定打什麼牌,一步步展現其反制能力。

強硬警告

中國駐華盛頓大使謝鋒上週在阿斯彭安全論壇(Aspen Security Forum)上表示,中國並不想打貿易戰或科技戰,希望能告別“鐵幕”、“矽幕”。但若美國對中國半導體業實施更多的投資限制和出口管制,中方將不能保持沉默,肯定會作出回應。

中國新任駐美大使謝鋒抵達紐約機場時對媒體講話。(2023年5月23日)

謝鋒在發表上述言論之際,美國政府正在對投資中國尖端技術的審查機制進行最後的修改,範疇包括半導體、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有助於中國軍事發展的領域。 《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的話說,美國官員的該項提案預計在8月底完成,2024年生效。

美國商務部還研擬對中國出口AI芯片實施新的限制,包括停止向中國客戶輸出英偉達(NVIDIA)等芯片製造商生產的芯片,以及考慮限制向中國AI公司出租雲端服務。這是繼去年美國禁止英偉達、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d Micro Devices,AMD)等芯片業者在未經許可下出口先進芯片給中國客戶後,進一步限制中國打造AI的能力。

中國方面則在7月初宣布,自8月1日起,涉及高階芯片製造的材料鎵、鍺等原料的出口商,必須向中國商務部提出申請,並報告海外買家的詳細資料,獲得許可後才得以出口,引發全球供應鏈緊張。 《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的措施可以視為是一種報復手段。

今年上半年,美國最大的記憶體芯片製造商美光公司(Micron)被中國政府以未通過網絡安全審查為由,要求國內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停止採購美光公司產品,並同樣以國安為由,突擊搜索美國在中國的企業,後又以“嚴重審計缺陷”重罰了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逾人民幣2億元。這些舉措都被外界認為是美國聯手盟友對中國實施芯片圍堵後,中國釋出的反擊信號。

這一次,面對美中科技戰戰火,謝鋒形容美國“是在游泳比賽中限制對手只能穿著舊泳衣,但自己卻能夠穿著先進的鯊魚泳衣”。他強調,中國政府不會袖手旁觀,肯定會作出回應。

而中國的回應會是什麼,下次會打什麼牌,外界都在看。

報復手段多樣

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趙文志

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趙文志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謝鋒的一番言論不脫中國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強勢的戰狼外交姿態,而中國的反制手段取決於它只是想表現出一種“態度”,還是已經決定好要跟西方國家起正面衝突。

他表示,中國先前對一些美國在中國的企業展開調查並拘捕員工,後來也陸續釋放了一些員工,有的還在接受偵訊調查,這就是“表達態度”的一種報復手段。但現在的情況似乎有所“升級”,因此報復手段轉向國際社會對中國有高度依賴、一時間很難找到其他代替來源的一些方面,比如限制稀土的出口。

他說,接下來,中國還可能會從國際供應鏈下手,利用其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去阻斷或限制比如電動車裡的電池、風力發電的機械原料、以及太陽能板、藥品原材料和半導體製造所需的氣體等的供應。透過這些方法讓西方國家了解,在對中國的半導體或企業實施制裁措施時,必須要三思。

趙文志並表示,中國的另一種報復手段還包括採取不合作的態度,比如不配合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遷的作為,或者美國希望中國能在朝鮮半島的議題上對北韓施加一些壓力,但中國抵制不配合;又或國際上因俄烏戰爭對俄羅斯制裁,但中國方面抱持寬鬆態度,並不想配合西方等。

趙文志說:“我想這些是中國大陸可以實施報復的手段,我認為是有非常多樣的,這些可能都是他現在的籌碼,他也不會一次用盡,他就看西方怎麼反應,他可能就一步一步地去展現出來他對於西方的這個反制的能力。”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簡單來說,中國最近宣布對鎵、鍺等製造芯片所需的金屬加強出口管理,其實已經是一種報復美國的警告。中國在生產這些金屬方面所佔有的市場比重相當高,即使美國願意投下重金重塑這些產業鏈,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陳澄表示,如果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的制裁進一步升級,可以預見中國會開始對這類原料有針對性的加以出口管制。一般來說,中國可能的報復手段會盡量採取“同類”的方式,以關稅對關稅,以制裁對制裁,以管制對管制,又或者像在中國華為公司財務長孟晚舟事件中,加拿大扣留孟晚舟,中國就逮捕兩名加拿大人。她說,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中國會選擇用同類方式進行報復,如果出現中國高管再次被扣留的事件,則不能排除中國也會祭出“人質外交”的可能。

經濟脅迫最常見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楊一逵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一逵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經濟脅迫是中國最常使用的報復手段。不論是中國2010年因民運人士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而採取貿易制裁自挪威進口的鮭魚,還是2012年中菲於黃岩島海域的爭端事件,誘發中國以檢疫問題為由,緊縮對菲律賓香蕉的進口等事件,都是中國“以經逼政”的經典案例。

他表示,有研究指出,2018年以來,中國對外制裁的動機更擴大到各種可能損害中國國際形象的舉措、對中國企業的打壓、與各種違反中國政治利益或“反中”(Anti-China)的行為。其制裁手段變得更多元與細緻化,可直接報復或間接打壓,更會利用中方綿密的經貿關係,迫使他國企業聯合排擠中方制裁的對象。

他說,以中國報復立陶宛為例,在立陶宛同意台灣在其首都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後,中國隨即展開一系列的報復行動,包括中國將兩國外交關係從大使級調降為代辦,中國海關也把立陶宛從系統資料庫移除,讓立陶宛貨物無法通關;接著又調降在中國市場經營的立陶宛企業的信用額度,同時施壓與迫使其他跨國企業制裁立陶宛,以致德國、法國、瑞典等國的企業都通報貨物在中國港口被攔截,無法通關,原因是內含立陶宛製造的零件與機械。

澳大利亞則因南中國海爭議、香港示威、新疆人權等問題與中國有所摩擦,後因新冠肺炎起因調查更令中國不滿,因此中國針對澳大利亞的牛肉、葡萄酒、棉花、木材、龍蝦、煤炭、大麥實施一系列高關稅或進口禁令。但中國沒有制裁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羊毛、天然氣等,因為制裁這些關鍵產品可能會造成中國自傷。

分析人士說,對中國而言,他也不希望去拉高與西方世界的對抗層級,因為中國最近的經濟其實並不好,所以要如何拿捏報復力道,又不至於讓雙方關係一發不可收拾而對中國本身的經濟造成重大衝擊,這是中國自己內部在採取一些反制與報復手段時,必須審慎評估的地方。

人質外交可能性不大

《金融時報》曾說,中國面對美國技術圍堵而展開針對性的報復中,其中一項令人不得不擔憂的是人質外交。不過,楊一逵表示:“人質外交旨在扣押他國公民作為人質換取外交利益,這種作法較為聳動,並不符合中國目前的利益。”

他表示,中方目前國內的經濟情況不佳,青年失業率創新高,各省份的地方債務持續惡化,可能會破產;另在《反間諜法》引發在華外籍企業的不安下,中國商務部的官員還特別會見美歐日韓等商會企業代表,試圖降低各界的不安。中方說要力求打造公平、透明、可預期性的商業環境,代表中國希望能提振經濟。此外,中國也在歐洲企圖營造誠實調停者的好形象,希望能離間美歐,並修復中歐經貿合作間的摩擦。因此,預期中國短期內不會採取大動作的人質外交作為報復手段。

台灣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趙文志持相同看法。他表示,中國自7月1日起施行《對外關係法》及修訂版《反間諜法》,2021年6月也通過了《反外國制裁法》等 ,這些法令都擴大了中國對外制裁的範圍與解釋空間,讓中國已經有法律的武器可以隨時對外籍人士和企業進行調查、搜索與拘捕,所以中國採取人質外交的可能性不高。

他說,如果中國這麼做,很可能會帶來反效果,讓在華的外企覺得在中國投資有很高的風險,這將不利於吸引外資,也不利於改善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境,特別是前幾年的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如果中國抓了美國公民,升高美中對峙態勢,對兩國關係將會雪上加霜,反而會影響到中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