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星期打破沉默,向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發賀電。習近平稱,“健康穩定的美中關係,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希望雙方不衝突不對抗,聚焦合作,管控分歧”。
此前,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傅瑩撰文《紐約時報》,稱“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全面論述兩國進行合作的必要,被紐時稱為是習近平政府“與拜登新政府合作的條件”。
那麼,中方給出的美中未來應該合作的理由,是否經得起推敲?對於中共希望合作的條件,美國是否願意買賬?
《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認為,從習近平給拜登的賀電內容以及傅瑩在《紐約時報》上的撰文來看,中共顯然是希望美國的對華政策能夠回到過去。
他說:“習近平這兩句話看上去確實是老生常談、舊調重彈。但是如果我們把他這兩句話和前幾天《紐約時報》發表的中共前副外長傅瑩那篇文章聯繫起來看,那意思就跟清楚了。傅瑩在文章裡寫的很清楚,'毋庸諱言,過去四年中美關係受到嚴重損害。'可見中國當局對中美關係的這種焦慮和緊迫感是非常明顯、非常強烈的。因為中共很清楚,過去40年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改革,更離不開開放。而開放主要就是對美國開放。儘管今天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顯著的發展,已經在坐二望一,都不要再韜光養晦了,都在亮劍了,也敢在有些問題上向美國叫板了。但它還是火候未到,所以現在還需要繼續延長所謂的戰略機遇期。另一方面,中共也很清楚,中美關係的惡化其實首先是中共自己造成的。尤其是這些年來,習近平的倒行逆施、橫行霸道,是這麼造成的。他也知道今天的美國兩黨在對華政策上都有著很高度的共識。但是既然特朗普要下台,拜登要上台,換了人總是一個機會。所以習近平就利用這個機會表達,再加上傅瑩的這篇文章,兩個連在一起就很完整地表達了中共當前的意圖。希望,中間也不是沒有威脅的意味,希望美國的對華政策能夠轉向,能夠回到過去。這是我對他這次講話的解讀。”
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鄧聿文表示,傅瑩在《紐約時報》的文章展現了北京方面對拜登就任後美中關係發展的期待,這篇文章總體上調門偏軟,但軟中有硬。
他說:“傅瑩這個講話當然總的調子是比較軟的,但某些地方也是軟中有硬。有一個就是說,如果不這麼走的話會把中美關係給變得更壞,有這麼一個警告的意味在裡面。但是總的調子是軟的。這個軟調子就是過去四年,中國跟美國是只有競爭沒有合作。或者從美國的角度說,是只有遏制沒有合作。未來四年拜登新政府上台之後,多多少少總有一些改變,包括遏制的方式。同樣是遏制,但是遏制的方式、圍堵的方式不一樣,就會給中共給中國帶來一些變化。中國、中共期待這樣一種變化。不管是合作也好,競爭也好,用傅瑩的話說,當然良性競爭是最好了。良性競爭就不會像特朗普政府一樣惡鬥到底,良性競爭某種意義上就預示著合作。其實拜登的團隊,拜登本人關於中美關係的設想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也講了要有一些合作。中共肯定會抓住這樣一個合作的機會,盡量把雙方的所謂的利益的交集做大。”
《北京之春》榮譽主編胡平表示,雖然中國的實力越來越強,但仍然對美國有所顧忌,特別是在人權、普世價值、文化等這些“軟”的領域,擔心被明年1月上任的、強調人權的民主黨政府搞一場“顏色革命”。
他說:“今天的中國政府是越來越不掩飾它想取代美國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它也是非常地擔心美國要改變中國的制度。整體掛在嘴邊的境外敵對勢力,主要就是指的美國。剛才談到哈工大感恩節巧克力事件,看上去是個小事,但是反映的是中國的大氣候。這種事可以想像在80年代是不可能發生的,即便在江胡時代也不可能發生。所以這件小事情反映的是今天中國整個的政治氣候,那是空前的惡劣。主要傳遞的是這麼個信息。也表明今天的中共當局並不是像她說的不擔心美國改變中國的製度,它還是非常非常地擔心。因為主要它對自己體制的弱點,知道這種體制缺乏根本的合法性,由此而引出的這種焦慮。至於在這方面種種的宣傳,過去講'七個不講',現在豈止是'七個不講'。過去說'七個不講',你在網上甚至在學術界多少還聽得到一些人在講這'七個不講',現在根本就是連一點聲音都聽不見了。所以這些都反映出中國一方面對它堅持的專制自以為勢力有所增強,而變得更加頑固。另一方面,同時毫無意為也揭示出它內在的虛弱。”
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鄧聿文認為,拜登上台後應該會強化對中國的人權外交。
他說:“其實對於中國人權的問題,不單單是對新疆、西藏、香港,還有對中國內地,對所謂主體民族漢族也同樣有廣泛的系統性的迫害。拜登新政府上台雖然還沒有公佈他的對華政策,但是普遍的預測,包括他的智囊團,最新提拔的國務卿布林肯還有沙利文等等,他們都是著眼於人權和民主的外交,著眼於價值觀的外交。所以普遍預測拜登上台後會強化對中國的人權外交。如果拜登新政府對中國強硬的話,我估計就會強硬在人權方面,強硬在價值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