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展館展示與中韓爭執主權的歷史證據

“領土·主權展示館”裡展示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說明和證據的一隅。(美國之音歌籃拍攝)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日本展館展示與中韓爭執主權的歷史證據

日本政府週四(1月25日)在東京都千代田區的市政會館設立的首個長期、定點伸張與中韓兩國爭執主權的“領土·主權展示館”開幕,用彙集的文檔等證明日本基於歷史文件和國際法,擁有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竹島(韓國稱獨島)的主權。

由日本內閣領土·主權對策企劃調整室設立的首個長期、定點展示對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和竹島(韓國稱獨島)擁有主權的“領土·主權展示館”週四(1月25日)上午在東京都千代田區日比谷公園東南角的一棟近百年建築物-市政會館地下樓層的一室開幕。

約50平米的展覽室內,左側是說明竹島,右側是說明尖閣諸島的日本主張及有關的歷史文檔,最裡面是一架電視機和幾張椅子,螢幕上滾動著說明日本擁有竹島和尖閣諸島主權的錄影。

除了週末和節日,展示館每天免費開放8小時,雖禁止參觀者錄影和拍照,不過傳媒記者出示身份證明的話,可獲例外。

展示圖文證據

左側展示竹島主權證據的玻璃櫃裡有1份記載竹島的古文手稿、1份歷史文檔、兩張古地圖;右側展示尖閣諸島主權證據的玻璃櫃裡有1份3張明治28年(1895年)的政府文檔、1份古地圖、1份“中華民國九年(1920)五月二十日中華民國駐長崎領事馮冤”寫的“感謝狀”、1份英文原版《三藩市和平條約》和1張日本簽署條約時的照片。

馮冤的“感謝狀”是感謝1919年日本人營救了海上遭遇風暴漂流到尖閣諸島的31名福建漁民,其中對馮冤寫的“日本帝國沖繩縣八重山郡尖閣列島內和洋島”這句話被圈了紅筆,這是迄今為止日本多次指中華民國承認尖閣列島屬於日本的證據。

展示館製作的5幅日語、英語並用的尖閣諸島說明,第一幅“尖閣諸島”寫著:“尖閣諸島歷史上、國際法上都明確是日本固有領土,日本現在有效支配著這裡,不存在必須解決的領土問題”、第二幅“尖閣諸島的領土編入”寫著:“1895(明治28年)尖閣諸島用國際法的正當手段編入了日本的領土”、第三幅“在戰後秩序下的尖閣諸島”寫著:“戰後秩序和國際法下,尖閣諸島一貫是日本的領土”、第四幅“來自中國的挑戰”寫著:“在東中國海有埋藏著石油可能性被指出後,中國和臺灣開始對尖閣諸島主權提出沒根據的主張”、第五幅“基於法治把構築和平之海作目標”寫著:“日本是以基於法治,樹立地區和平與安定為目標”。

開幕時機微妙

一名年輕的現場工作女士說,到週五上午為止,約有近百名參觀者造訪。週五上午一名看來70多歲的男士參觀者說:“中國、韓國對尖閣諸島、竹島的主權那麼執著,彼此就該展示證據,證據最重要,這樣的展示館日本早就該有,為什麼現在才有?”

本周日本對中韓外交都面臨重要日程:外相河野太郎預定週六(1月27日)起訪華、探索改善日中關係;安倍表示有意出席2月南韓平昌的冬奧開幕式。

但中國潛艇和巡航艦兩周前在尖閣諸島毗鄰海域活動的問題,正讓中日修復關係的形勢朦朧;日韓兩國圍繞《慰安婦問題協議》關係惡化之中,自民黨內反對安倍去平昌的聲音高漲,本週三約40名出席自民黨會議的國會議員群起表達反對意見,沒一人表示贊成。

日本政府的“領土·主權展示館”開幕時機相當微妙。不過內閣官房領土·主權對策企劃調整室企劃官竹林敏之說,為了開設領土展示館,內閣官房2016年度提出2017年度預算要求,2017年度批准了,他們才能著手籌備,共用了10個月時間,包括選址等,結果決定租用市政會館的一室。對於為什麼2016年才有設立領土展示館的想法,他說:“內閣官房領土·主權對策企劃調整室2013年才成立,然後逐漸有了這種設想。但是以前也有展示過領土、主權證據,只是都在各地短暫展示,沒有像這樣長期、定點的展示館”。

南韓台灣抗議

2013年以前,尖閣諸島和竹島主權問題因為涉及外交,原屬外務省管理。2013年後內閣官房成立專職部門管理,既是安倍2012年12月第二次執政以來首相官邸直接管控外交的舉措之一,也反映了2012年9月日本政府購入尖閣諸島後,中國船艦在附近海域巡邏常態下,安倍政權加緊對策。

週四日本內閣沖繩、北方領土負責大臣江崎鐵磨出席領土展示館開幕時說:“竹島已超過60年被韓國非法佔據,尖閣諸島周邊也發生中國潛艇在毗鄰海域航行的事等,領土情勢嚴峻增加中,展示館展示領土主權是對內外發出重要訊息,希望充實展覽行動和展示資料。”

對日本開設領土展示館,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魯圭悳週四表示強烈抗議,並強烈要求日本立即閉鎖展示館;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李憲章強調“釣魚臺列島是中華民國領土“,同時說:“我政府一向主張以和平方式解決爭議,避免單方行為升高緊張情勢,共同維持區域和平穩定”。

到週五為止,日本絕大部分主流傳媒既沒報導日本政府設立的“領土·主權展示館”,也沒報導南韓和台灣的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