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接連兩天升級對華為和37家中國實體的制裁禁令,被中國媒體形容為“下黑手”,但部分觀察人士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對中國的科技禁令仍有太多漏洞,尤其對華為的“這一棒太軟”,只不過增加了華為繞道獲取美國芯片或科技的不便而已。 不過,他們也表示,美中芯片戰已涉及兩國的國安保衛,將是一場持久戰。
美國商務部5月7日證實已撤銷英特爾、高通對華為出口芯片許可證後,5月9日再將涉及高空氣球、量子技術、核子計劃及援俄的37家中國實體列入貿易制裁的黑名單,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旗下多個研究所、中電科晶片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多家量子技術研究機構、衛星導航、無人機企業等。
相較於前特朗普政府將306家中國實體列入黑名單,美國商務部發布新聞稿稱,本屆拜登政府共將355家中國實體列入黑名單,是「史上最多」。 商務部也說,限制這些中國機構取得芯片、量子技術、無人機和高空所須技術,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
中國當局控美國打壓中企
對於美國的最新禁令,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皆表態反對,並稱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也於5月1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喊話,要美國停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停止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及停止濫用出口管制措施等。
《觀察者網》等中國媒體5月10日則發布報道形容,美國的制裁是“下黑手”,打壓中企。
不過,部分觀察家認為,美國對中國的科技遏制未全面制訂有效的戰略,也擺動在國家安全和商業利益雙頭馬車的拉扯中,讓中國產官學界都能找到漏洞,繞過美國的限制 ,繼續壯大中國的科技發展。
尤其對華為的最新禁令,位於台北的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林宗男認為,美國商務部的措施亡羊補牢,淪為“出假拳”,因為只撤銷英特爾、高通對華為的芯片出口許可,不代表華為就 拿不到美國的高階芯片或技術。 他說,華為未來或仍可透過子公司或其他未被美國封鎖的供應商等管道採購到美國芯片。
美國對華為這一棒太軟?
林宗男告訴美國之音:「從效果而言,這個棒子其實是太軟了,而且完全沒有效。美國政府現在的這樣一個制裁,其實存在著非常大的漏洞。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說,它( 美國)錯將手段當目的,而沒有真正釐清真正要達到什麼目的,然後針對這個目的制訂有效的策略。
林宗男說,華為是美中科技戰的指標中企,自2019年來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後,在取得美國的高階芯片、芯片製造所用的EUV光刻機等受到限制,但基於中共的 大力扶植和可能的技術突破,華為去年以來“滿血復活”,包括推出5G手機,而近日所發布的首款人工智能(AI)筆電,還搭載英特爾的高性能處理器,由此可見美國 對華為等個別中企單點打擊的效果有限,且有太多漏洞可鑽。
他直言,美國的戰略有問題,如商務部雖把華為看做威脅,但竟仍核發許可,讓英特爾出口AI處理器給華為,這些AI芯片比過去用於軍事武器的芯片算力都強, 作為軍用的可能性相當高,但美國竟未早一步封鎖。
至於本週撤銷英特爾、高通出口許可,他說,也看似只為了應付美國參議員馬可·魯比奧(Marco Rubio)和眾議員愛麗絲·斯蒂芬尼克(Elise Stefanik)的倡議,而未全盤規劃,阻斷華為繞道取得美國芯片的所有管道。
不過,美國眾議員史蒂芬尼克肯定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的最新禁令,稱其有助於“鞏固美國的國家安全,保護美國的新創力,並弱化中共發展科技的能力。”
林宗男說,美國須認清,中國利用科技助長威權體制,形成西方民主世界最主要的威脅,這才是美國應全面帶頭遏制,而華為只是結果之一,另外,美國的國安戰略目標也應高 於商業利益,不容個別公司利益的挑戰。
華為突破美國禁令的三條可能出路
根據台北科技網媒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一月初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分析,中企如華為要避開美國禁令,採購高階AI芯片的管道有三,一是透過所有間接、甚至非法 管道,來採購頂規芯片,包括透過中東或買水貨等,但此管道拿到的貨量有限。
二是自研芯片,黃逸平說,這方面中企大廠如華為或有成功的機率;三是透過供應商對外採購,其中AI芯片的新創公司,如寒武紀、海光資訊、苜蓿 新和避任等至少十來家的中國業者,可能可為華為供貨。
不過,隨著對華為的禁令升級,美國已進一步堵住多少管道,尚未可知。
雖然美國出手代表美中科技戰又升級,也釋出大選年的政治訊息,但美國電子工業雜誌《電子工程專輯(EE Times)》記者白逸仁(Alan Patterson)也同意,美方對華為的最新禁令確實效果有限,因為除華為可望找到替代管道採購芯片外,華為也是北京必須扶持、「不能倒」的國家隊,但這也正是讓美國最不滿處,積極要導正其所構成的不公平 競爭。
白逸仁告訴美國之音:「華為和一些科技中企是中國政府要扶持的冠軍公司。這本質上當然非公平競爭,換言之,中國政府有效管控的公司在市場上當然無法公平競爭,這也是為何美國政府要祭出這些制裁的背後原因。
白逸仁說,美國政府可能低估了華為的技術實力,雖然美中科技大戰期間,許多有關兩國高科技實力的論述都帶有政治宣傳的意味,尤其是對華為突破美國封鎖和技術突破的誇大報道 等,但就他在業界的訪問與了解,論技術、人才等,華為仍有一定的實力,是個勁敵。
美中芯片科技博奕呈現持久戰
不過,他也說,美中科技戰已升高至國安和軍事戰備層面,在美中各有優劣勢的前提下,此持久戰恐歷時多年才能解決,至少在美國絕非一時的大選效應。
白逸仁說,美國的科技進展超前中國,育才環境也較中國具新創力,但多年來科技人才持續短缺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中國雖有製造優勢,人口多,人才也倍出,但育才環境 封閉、人才的新創力也普遍不如美國。
他說,為打造科技自主力,中國積極延辦海外人才,高薪在日本、韓國和台灣挖角,但其不成熟的市場環境也看不見留得住人。
例如,台灣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教父高啟全曾於2015年轉往中國發展,出任紫光集團的全球執行副總,但五年合約一到,他毅然離開中國,不再續約。
據他去年親口告訴白逸仁,他無法適應中國嚴重的貪腐文化,尤其親眼看到中國規模達數百億美元的半導體基金如打水漂、浪費殆盡,就讓他看不到在中國發展的 希望。
對於美國頻頻出招、遏制中國的科技發展,中國境內的觀察人士多認為,美國恐將徒勞無功,尤其預言,美方對華為的禁令最終將反成自傷拳。
位於北京的致遠國際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王欣以書面回應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華為最新禁令是美國對中國科技戰的再出招,主要在「防止裝有鴻蒙系統的華為筆記型電腦有更 強的AI 功能”,也是拜登政府“堅決打壓中國新科技決心”的舉措之一。
但他認為,此舉對華為和中國影響不大,反傷及英特爾和高通的第二季營收,因為華為是英特爾和高通的重要客戶,且不僅華為,這兩家美企在中國的長期 營收都會受到衝擊,想當然耳,須下調第二季財測。
他說,華為一有庫存,二是自研芯片也在緊鑼密鼓發展中,因此,美國想靠這些制裁手段,一來打不死華為,二來也限制不了中國的科技發展,這些制裁最終將證明是 “不可持續的,更是大選年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