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華美國留學生寥寥無幾 美國“漢學家”恐斷層?

學習中文的美國學生。(资料照片)

“我已經好幾年沒有見過一個美國學生了。”在談到美國學生去中國留學的情況,中國教育旅行(CET,Chinese Educational Tours)北京項目負責人,居住在北京的美國人莫大偉(David Moser)告訴美國之音。 CET是一家總部在美國華盛頓的負責招募美國學生前往中國進行短期語言文化學習的組織,1982年開始運作。

莫大偉擔心美國會因此失去一代“中國通”和“漢學家”。 “美國已經失去了關鍵的一代。這一代人本該現在在中國學習,變成未來的林培瑞(Perry Link)、夏偉(Orville Schell)和謝淑麗(Susan Shirk)。可是現在已經太晚了。 ”

林培瑞、夏偉和謝淑麗是美國著名的三位“漢學家”和“中國通”。公開資料顯示,林培瑞生於1944年;夏偉,1940年;謝淑麗,1945年。莫大偉感嘆美國未來10-20年恐怕很難再見到這樣的資深“中國通”。莫大偉認為,缺乏了解中國的人才對美國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

“對彼此的了解太重要了,不光是在做生意和商業領域。你在外交、國際關係、安全問題、使館、乃至CIA(美國中央情報局)和FBI(美國聯邦調查局)這些重要機構,都需要有這些人才。你需要懂對方那一套,這樣才能避免誤判和犯錯。 ”他說。

去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越來越少

根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四月份在訪問中國期間的講話,美國現在在中國的學生大約800人。由於新冠疫情和其他原因,最低的時候,美國學生人數只有約300人。

“鼎盛時期”的CET曾經在中國好幾個城市開展短期留學項目,包括北京、上海、哈爾濱、杭州。現在,CET的網站上關於中國的資訊只剩下了北京、上海、哈爾濱,而哈爾濱頁面打開後顯示“暫停至2025年春季。”

與中國的寂寥相比,CET在台灣的計劃卻如火如荼的進行。 “2022年,CET第一次開始在國立台灣大學開展暑期留學項目,就吸引了120多個美國學生”。莫大偉說,之所以去台灣辦學是因為去中國的學生太少了。

莫大偉認為越來越少的美國學生到中國去有各種原因:“當時中國的污染是個很大的原因。其次,中國政府的一些侵犯人權的做法也讓人開始反感。”

新冠疫情期間中國嚴苛的封控政策期可能是個“分水嶺”。當時,包括美國留學生在內的大批外國人紛紛離開,留華“老外”近乎絕跡。 2022年底中國政府突然解封後,很多人並沒有立即回到中國。

莫大偉也認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越發咄咄逼人的姿態以及在國內敵視西方的宣傳,當然無助於吸引赴華進行人文和商業交流的外國人才和訪客。去年7月1日中國正式施行的《反間諜法》修訂版等等一系列政策,讓許多美國人對前往中國旅遊顧慮重重,更不用說留學中國了。

而美國方面,隨著中美關係交惡,官方主導的學術交流也遭到冷遇,比如美國前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在2020年7月發布的一道行政令中,宣布中止與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有關的所有富布賴特交流項目(Fulbright exchange program)。此項目至今仍未恢復。

另外,莫大偉也指出,美國大學的學費變得越來越貴了,很多學生不願意把錢花在一個短期的出國交流項目上。

疫情後的艱難起步

在《反間諜法》的推行為中國帶來負面效果後,中國官方在民間交流層面釋放善意。 2023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舊金山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期間宣佈:“為擴大中美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一代交流,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

2024年1月,作為該計劃第一批赴華學生,艾奧瓦州馬斯卡廷高中(Muscatine High School)20多名學生到北京、河北和上海等地進行了交流訪問。 3月,來自華盛頓州林肯中學 (Lincoln High School)以及斯蒂拉庫姆中學(Steilacoom High School)的24名中學生,也登上從舊金山飛往北京的飛機,開啟他們的訪華之旅。

6月7日,習近平覆信美國新澤西州肯恩大學(Kean)校長,鼓勵中美兩國高校加強交流合作。溫州大學和美國肯恩大學於2006年5月正式簽約合作創辦溫州肯恩大學,當時習近擔任浙江省委書記。

但是,要再次起步並不容易。就在習近平寫信的幾天之後,6月10日,在中國吉林市北華大學短期授課的四名美國教師被一名中國男子持刀刺傷。中國官方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刪除有關內容,外交部發言人稱此事是“偶發事件”,不會影響兩國關係。儘管真實細節無從查證,但該襲擊事件在社群媒體引起強烈反響,並引發行凶者動機是否出於中國官方長期操弄民粹而產生極端仇外情緒的猜測。

“現在警方沒有公佈細節,很難講這是不是出於排外情緒。即使確實是因為敵視外國人,這個行凶者顯然精神有問題,不能代表整體的中國人,”莫大偉告訴美國之音。 “這個事挺讓人震驚和難過,而且發生的時間點特別糟糕,尤其是現在中國希望能吸引更多的美國學生過來。”

目前,美國國務院關於前往中國的旅行警告依然維持在4月12日發佈的橙色“三級旅遊警示”,(旅遊警告共分四級:藍色一級警示為“採取正常措施”;黃色二級警示為“增加防範措施”;橘色三級警示為“重新考慮旅行”;紅色四級警示為“勿前往此地”)理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任意執行當地法律,包括未經公平透明的法律程序而禁止美國公民和其他國家公民離開中國”。

前伊利諾衛斯理大學(Illinois Wesleyan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梅根·博克(Meghan Burke)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表示,美國外教被襲擊雖然是個很讓人震驚和意外的事件,她還是希望這事不會影響美國人去中國學習和旅遊的信心。

她說:“很遺憾的是,針對中國的歧視其實一直都是存在的,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各種謠言滿天飛的時候,所以一些學校和家庭不願意讓孩子去中國冒險。我希望這個被刺事件不會讓那些本來就充滿恐懼的人變得更恐懼了。”

博克和中國的淵源始於2000年一次偶然的旅行機會。當時還在密西根大峽谷州立大學讀書的她,第一次出國就趕上了學校組織的暑期赴華交流計劃。為期六週的學術交流和旅遊激發了博克對中國和學習中文的興趣,畢業後她又回到中國當了近半年的英語老師。

博克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去中國是2015年。和她2000年的第一次旅行相比,博克發現自己完全變成了個“普通人”,因為2015年的上海充滿了外國人,而她也對這種融入感覺得非常欣慰。

“中國通”的斷流還有可能被挽救嗎?

談到如今中國祇剩下不到800個美國學生時,博克覺得這對美國來說是個莫大的遺憾。她說:“語言是了解文化的關鍵。因此,任何對學習普通話或其他中文的限制都只會阻礙我們擁有更廣泛、更複雜的跨文化理解和國際視野的能力。”

相較於美國在中國的800學生,中國在美國的學生高達30萬人。對於中美在彼此國家留學生數量的天壤之別,莫大偉感嘆這種不對稱“對中國來說不是好事,但是對美國來說更糟”。他說:“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很深,從文化到政治,方方面面。”

莫大偉認為,在中國幾十年的歲月中,透過CET計畫向美國學生教授中國的歷史、文化、語言是他最為欣慰的一段歷史。

他告訴美國之音:“我教過好幾百個美國學生,不少後來都成了中國通,或是對中國非常有興趣的一批人。這裡面有對胡同和中國城市化特別有研究的Andrew Stokols,有把美國治療自閉症經驗介紹到中國的Meghan Hussey,還有一些對中國文化很有研究的學生。”

不過,莫大偉認為,想學中文的美國學生還是大有人在,他認為中國的“5萬名美國學生”項目值得樂觀。

他說:“現在的交流跟以前肯定不一樣了,我們都在琢磨到底怎麼做這個事。困難和限制當然有,我們得想方法解決,讓這些美國學生體驗真實的中國。”

作為一個與中國有著幾十年緣分以及CET項目的負責人,莫大偉自己算得上是一個“漢學家”,也見證過美國學生赴華留學的起始和巔峰時刻。

莫大偉1984年開始自學中文,1994年開始定居中國直到現在。他先後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任教,在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做過英語教學工作,也曾拜相聲演員丁廣泉為師學習相聲表演。

莫大偉回憶說:“大概九十年代後期到2000年之後的幾年吧,中國經濟迅速起飛,GDP增長都是兩位數,吸引了很多企業開廠和投資,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那時候不少美國學生覺得,中國有很多機會。如果履歷能添上一筆中國經歷,一定會更好找工作。”

2008年北京奧運前後是莫大偉眼中中國魅力的巔峰時刻,之後由於各種因素,慢慢變得不再具有那麼強大的吸引力。 “那時候CET每期能吸引好幾百個美國學生去中國。我在首師大一般每期也有二十幾個學生。”他說。

2015年9月,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宣佈了“百萬強計劃”(1 Million Strong Initiative),目標是到2020年,在美中小學生學習中文的人數從2015年的20萬增加到100萬。在這之前的2009年,歐巴馬就已經推出“十萬強”計劃,計劃把十萬名美國學生送到中國留學,不過這些目標數字都沒有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