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印太地區的西太平洋作為美中軍事博弈的前沿最近成為五角大樓和國防專家的熱議焦點,以應對中國“嚴峻持續“的軍事能力增長。專家認為, 中國因不受《中程導彈條約》限制,導彈數量超過美俄和其他地區總和,外加海軍迅猛發展,已經在西太平洋與美國拉開了海權爭奪,這是美國冷戰以來首次在印太地區面臨挑戰。專家呼籲白宮投入重建能”有效投射軍力” 的強大海軍,才能在該地區團結盟友,應對挑戰。
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迅速擴張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 6月7日發布了《2021中國戰略軍力》報告 , 直觀展現了二十多年以來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力擴張狂潮。
報告指出,20年前中國軍力相對明顯落後,當時美軍在該西太平洋擁有一艘航母和四艘兩棲攻擊艦,而中國為零,而且中國近海的防禦範圍被美軍第一島鏈空軍基地環繞。可是到了去年,美軍在該區域的力量沒變,而中國卻裝備了大量各種射程的彈道導彈,擁有兩艘航母,六艘兩棲攻擊艦, 46艘多功能戰艦和48艘潛艇,建立起了牢固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防禦圈,影響範圍已經擴展至第一島鏈以外。
而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報告預測到2025年,中國在該地區將擁有四艘航母,8艘兩棲攻擊艦,66艘多功能戰艦,外加新研發的超音速導彈,新型潛艇,戰艦和戰鬥機,而防禦範圍直指太平洋腹地。
CSIS的報告反映了美國國會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戰備小組共和黨領導人蘭伯恩 (Rep. Doug Lamborn)的擔憂。他在6月9日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警告說,“我們必須繼續加強軍備…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中國將全面實現其軍隊現代化,並有可能與我們持平。”
其實美國的國防專家對中國海軍擴張早已開始關注。今年3月國會研究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發布的中國海軍現代化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近十年進入持續的造艦狂潮,光2019年就下水了10艘主力艦,並迅速擺脫海軍在各種裝備上對前蘇聯技術的依賴,現代化的速度令人嘆為觀止。
報告稱,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海軍對西太平洋的控制首次遭遇如此巨大的挑戰。報告對美中海軍相對規模的發展態勢表示擔憂。
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力量除了依靠海軍,還包括密集的沿海導彈防禦系統。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 高級研究員及政治和軍事分析中心主任理查德·魏茨(Richard Weitz) 告訴美國之音,導彈方面中國實力很強,北京最初從俄羅斯購買了大量導彈,後來自己研發成功,尤其是中程導彈。這主要得益於美蘇簽訂的《中程導彈條約》。
冷戰後期,美國和蘇聯簽署條約,限制兩國發展中短程 (500- 5500千米射程)陸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魏茨說,“中國不是該條約的成員,因此不受此限制。所以他們可能發展了這個範圍內最好的導彈,超音速導彈和機動導彈。中國擁有的導彈比美國和俄羅斯以及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這是一個挑戰。”
西太平洋“海上霸權”爭奪
美國外交政策協會(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ouncil)高級研究員亞歷克斯·格雷(Alexander Gray) 告訴美國之音,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中國戰略,即視中國為“冷戰結束以來我們面臨的最重大的國家安全威脅。” 格雷曾經在特朗普當政時期在白宮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擔任要職。
格雷認為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海軍擴張及其核現代化是這種威脅的主要成分。 “他們正在迅速提升自己成為西太平洋地區主導力量,並開始將野心和軍事能力擴展到西太平洋和東亞之外,他們正在努力成為全球大國。”
格雷說,“我們在冷戰結束後,尤其是9/11 事件之後,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是世界上最強的常規軍隊,我們有能力在全球範圍內幾乎不受限制地執行軍事行動,而中國通過所謂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對我們發出挑戰。”
美國國會研究處的報告稱,中國通過在西太平洋的海軍擴張,意圖發展控制台海軍事的能力,控制中國近海,管控200海裡範圍內的外國軍事活動,以最終達到取代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長期優勢,進而成為地區和全球的主要力量。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量子聯盟計劃主任赫爾曼(Arthur Herman)呼籲美國在西太平洋加大海軍投入,以遏制中國通過在該地區的軍事控制“實現其全球霸權的野心。” 他認為,美國是否能維持在印太地區的海上主導地位,是應對中國的核心問題。
赫爾曼說,“中國感覺到美國不確定在印太地區採取什麼戰略,我們自奧巴馬政府以來一直在談論,而中國感覺到美國盟友和該地區其他國家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這對中國有利,對美國不利。這些因素都將影響中國擴展海軍能力來製衡美國海上統治地位的決策。”
而美國保持在西太平洋的主導地位,維持與西太平洋的盟友關係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赫爾曼說,“日本、台灣等盟友可以為美國提供一條安保走廊,以免使我們直接面對來自印太地區的威脅。可是如果這些盟友在一場常規戰爭中被打敗,或者在美中陷入軍事衝突時宣布保持中立,不再支持美國,那將成為我們在國家安全和未來防務方面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失誤,將使我們在中國咄咄逼人的態勢面前無法跟這些盟友們一道捍衛民主。”
美軍西太平洋的戰略變化
蘭伯恩眾議員在上週三的聽證會上表示,美國國防部最近幾年正持續地將工作重點從打擊極端恐怖組織轉向應對來自中國的大國競爭。而近日密集討論的經費預算在不同部門和軍備上如何分配,以及在西太平洋的軍事部署都將共同勾勒出拜登政府與中國在西太平洋展開軍力角逐的戰略藍圖。
受訪專家一致表示,增加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海軍勢力是關鍵。
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的格雷說,拜登政府證繼續前任總統維持美國在西太平洋主導地位的承諾,並可能將其擴展。其中包括三個重點: 第一,專注於維護美國在海底的主導地位—如維護海底核威懾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哥倫比亞級彈道導彈潛艇等,“這是我們在西太平洋的擁有競爭優勢的領域。 ”第二,繼續研發下一代轟炸機,超音速導彈,保持美國的超音速能力。第三,確保持續擴大美國海軍的艦隊規模,接近海軍一貫希望達到的 355 艘戰艦, 以確保正常執行國家交給的所有任務。
而在6月10號美國國會的軍費預算討論中,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表示, 為了應對中國的威脅,美軍正面臨“艱難的選擇” - 需要優先發展高科技武器,削減遺留的武器系統,其中就包括放棄一艘海軍驅逐艦,四艘兩棲戰艦等。
哈德遜研究所的赫爾曼表示,發展高科技武器應對未來挑戰很重要,但卻忽略了眼下的危機。他認為最近討論的拜登總統的軍費預算對海軍的重視不足。 “我沒看到預算如何確保我們海軍在印太的主導地位,我看到我們只建造了 8 艘新艦艇,…而中國海軍到 2030 年將增加到 400 艘艦艇。”
維持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的主導地位還包括調整海軍作戰策略以及相應的作戰裝備。赫爾曼認為中國在過去十五年中一直遵循的針對美軍第一島鏈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以及新開發的超音速導彈正是為了抵消美國海軍的兩大優勢- 逼近中國海岸和隱身技術。而美國國防部針對中國的反制策略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戰術,包括更分散、更機動的海軍作戰策略,但“所有這些歸根結底都需要擁有強大的海軍,只有維持強大的海上主導地位,才能夠有效投射軍力。這關係到西太平洋盟友對我們的信任。”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6月7日還爆出五角大樓內部發生激烈辯論,以決定要不要將美軍部隊和高端武器放在西太平洋的中國導彈射程內。
魏茨把最近五角大樓的兩難決策類比於珍珠港事件,當年“美國艦隊在加州,但基地設在夏威夷,試圖威懾、塑造和影響日本人的所作所為,但卻使其更容易受到打擊。”現在面對中國的密集導彈部署,美軍高層的爭論焦點在於,如果將武器放置在中國導彈射程以外,這樣減少了被攻擊的可能,但缺少了強大的存在感和威懾作用,這給中國作戰帶來了優勢;如果將艦隊放置在射程內,那麼一旦受到攻擊,美國在短期內很難重建這支部隊。 “這正如當年美軍考量要不要把最好的戰馬放在靠近日本的位置作戰。”
除了針對中國的海軍戰略部署,赫爾曼還特別提到台灣在美國西太平洋戰略中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應該擴大第 7 艦隊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威懾範圍,並將台灣納入戰略部署。赫爾曼說,“我們要向中國明確表示,台灣不僅是一個需要保護免受中國侵略的盟友,而且是一個整合到我們在該地區防禦計劃中的盟友。這將向北京釋放出非常強烈的信號。”
會不會擦槍走火?
哈德遜研究所亞太安全項目主席,高級研究員克羅寧(Patrick M. Cronin) 表示,儘管我們看到是激烈的軍事競爭,但大部分競爭是關於技術、貿易和思想的,是關於軍事威懾的,他不認為會發生軍事衝突。
但他同時認為西太平洋並不穩定,如果熱戰爆發,西太平洋將成為戰事前沿。 “我們確實需要與中國進行戰略對話,…在一種可持續的關係中找到某種穩定。不幸的是中國並沒有試圖穩定這種關係,因為它認為它可以超過美國,並試圖超越,這使得我們想要的穩定對話變得非常困難。”
魏茨認為,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外交政策會加劇這種不穩定性。但他也否認短期內會在西太平洋爆發軍事衝突。另一個保持該地區暫時穩定的關鍵因素是,中國的解放軍自 50年代初期朝鮮戰爭以後就沒有參與過主要的戰爭,所以“我們真的不知道這些軍隊在實際戰爭中的實際效果如何。”
“這層未知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中國領導人在做出軍事決策時會謹慎行事。但這也讓美國軍方更難知道他們到底面臨什麼樣的威脅,”魏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