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印度在邊境的“帳篷對峙”結束,印度外長庫爾希德對中國進行了訪問。 5月20日,中國總理李克強還將訪問印度。今年晚些時候,印度總理辛格也將回訪北京。印度與中國的高層交往似乎並沒有受到邊境問題的影響,但是,兩國在喜馬拉雅山的糾紛最終能和平解決嗎?
华盛顿 —
中國和印度在邊境的“帳篷對峙”結束,印度外長庫爾希德對中國進行了訪問。 5月20日,中國總理李克強還將訪問印度。今年晚些時候,印度總理辛格也將回訪北京。印度與中國的高層交往似乎並沒有受到邊境問題的影響,但是,兩國在喜馬拉雅山的糾紛最終能和平解決嗎?作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新興經濟體,兩國的競爭目前似乎延伸到了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請看美國之音的系列報導,《美中印三角博弈》的第二集,《中印對抗—從喜馬拉雅到印度洋太平洋》。
就在印度外長庫爾希德訪問中國前夕,中國和印度在邊境持續了20天的“帳篷對峙”落幕。據報導,中印外長在會談中甚至迴避了“帳篷對峙”事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前一陣,中印邊境發生了邊界事件,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及時妥善地得到了處理,這符合兩國的共同願望,也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我們也希望與印方繼續本著建設性的合作態度,探討各方面的合作,同時確保中印邊境地區維持和平與安寧。”
但是,分析人士認為,雖然目前兩國邊境已經恢復了正常,但是麻煩還會再現。
美國東西方中心駐華盛頓主任薩圖•利馬耶(Satu Limaye)說:“兩國政府所做的是暫時把這件事拿下議程,因為接下來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訪問:一個是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另一個是印度總理辛格今年晚些時候對中國的訪問。在這兩個訪問中,看看有沒有可能在邊境爭議上取得進展。不過,我對此並不樂觀。我不認為邊境問題會很快解決。”
他還說:“最根本的問題是在印中之間從來沒有就實際控制線達成協議,他們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就任何特別的控制線進行談判。第二, 我的感覺是,印度比中國更希望盡快解決邊境問題。第三,因為1962年的戰爭,雙方背負著太多的包袱,在領土問題上作出讓步太艱難了。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領土爭端同時出現的時候,中國很難在這個時候解決領土問題。”
中印在邊境地區的軍事對峙由來已久,而且兩國曾於1962年爆發戰爭。 2003年以來, 兩國進行了超過十五次的邊界問題會談,但是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而且,近幾年,隨著雙方經濟的高速發展,兩國都加強了在邊境地區的軍事部署。
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前主任、中印安全問題專家烏代.巴斯卡爾(Uday Bhaskar)說: “說到1962年戰爭,是的,這是非常深刻的體驗。對整個印度的集體意識來說都有很深的影響,影響到對我們對安全問題的看法。所有這些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外交關係。儘管印度現在外交定位是在迎合中國人,看看我們在奧運會和西藏問題上的行動,印度似乎都在額外付出,而且印度的感覺是,中國人並沒有做出回報。”
儘管如此,巴斯卡爾認為兩國保持外交接觸非常重要。五月20日,中國新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而且這是他擔任總理以來的首次出訪,這似乎暗示了印度對中國的重要性。
他說: “我相信,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個亞洲世紀,這將取決於印度和中國的關係,取決於兩國如何管理他們的關係,如果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是積極的,亞洲的未來就會是積極的, 如果印度和中國無法管理他們的分歧,整個地區都會受到影響。我個人認為,(李克強的)這個訪問非常重要, 對印度是這樣,對中國也是這樣,甚至對整個亞洲來說都很重要。
相對於領土爭端,經濟貿易聯繫可能是兩國考量的更重要因素。兩國的經貿關係,特別是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是兩國外長會談的主要議題。中國目前是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兩國還希望能在2015年之前實現雙邊貿易額1, 000億美元的目標。
巴斯卡爾說:“是的, 就像日本和中國,兩國的經濟聯繫很強勁,雙方都有些謹慎,不希望改變兩國的貿易和經濟聯繫,即便尖閣列島領土問題上關係緊張。同樣,印度和中國的貿易關係也很強勁,這對印度來說比對中國更加重要。印度是有些謹慎, 我們不希望影響這種特別的關係。我想說明的一點是,兩國在經濟貿易上的聯繫並不一定排除雙方在安全和戰略問題上分歧。”
近年來,隨著印度和中國經濟的增長,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兩國在全球氣候變暖、尋求新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等諸多問題上也有很多的合作。中國、印度都是代表新興經濟體的“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成員。不過,也正是這種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卻又給兩國關係帶來新的挑戰。
由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對兩國能源和貿易的重要性,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領域的競爭已經開始。印度知名外交政策評論員、長期關注中國事務的專家拉賈•莫漢(Raja Mohan)曾經出版過一本書《攪動乳海—中印海上競爭》。
美國東西方中心駐華盛頓主任薩圖•利馬耶說:“隨著印度與中國在區域的活動的增長,角色、力量、貿易和能源的聯繫在增長,兩國相交的部分也會更多。二、三十年前,印度與中國的關係基本上關注的是巴基斯坦或是邊境爭端,但是隨著印度90年代初的'東向'政策的出台,以及中國在東南亞和東亞活動的參與,兩國進入了同一個競爭場地。”
他還說:“有很多的例子,例如,中國警告印度不要與越南在南中國海領域進行能源勘探合作。也有報導說,中國船艦一直跟踪在該地區進行訪問的印度軍艦。印度很自然也一直關注著中國海軍的訪問以及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港口的活動。”
2012年,印度與越南合作,幫助勘探越南沿海石油礦藏,而越南與中國等其他國家在南中國海地區陷入主權爭端。這被認為是印度第一次介入南中國海爭端。另外,印度還計劃幫助越南進行潛艇和水下軍事力量。
加強與越南的關係,是印度1990年代初提出的“東向”政策的一部分, 從那個時候起,印度還不斷加強與東盟國家的關係。
同時,中國不斷增長的軍力讓印度感到擔憂。北京正在投入巨資用於軍隊建設,重點是建設海軍,而新德里擔心這有可能挑戰該國在印度洋地區的霸權。中國海軍力量的加強被視為印度海事安全上的最新挑戰之一。
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前主任、中印安全問題專家烏代.巴斯卡爾說:“從2008年以來,中國第一次進入了印度洋。事實上,從區域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因為海盜的問題。中國主要是太平洋國家,西太平洋國家,從歷史和地理角度來說,中國也一直被牽制在那裡。考慮到中國與日本、中國與韓國、中國與台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中國一直被牽制在那裡, 當然還有美國, 美國在亞洲無所不在的軍事存在等等。”
2008年底,中國向索馬里亞丁灣海盜頻頻發生的海域派遣海軍艦隊擔任中外商船的護航任務。
巴斯卡爾說:“所以,中國尋求進入印度洋有他們的邏輯。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會記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3年提到了'馬六甲困境',當時,中國在能源上越來越依賴進口。所以,中國有各種原因,尋求進入印度洋,但是,從印度的角度來說,除了中國人,法國人一直在那裡,他們是印度洋國家。現在中國進入了印度洋。”
另外,中國在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建立起一個港口網絡,還在塞舌爾獲得了停泊權,這被一些人描述為中國的“珍珠鍊”戰略,意在抑製印度的實力。
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美國宣佈將戰略中心向亞洲轉移,為了實現“東移”,積極鼓勵印度參與東亞事務,並鼓勵印度扮演更大的國際角色。而印度對美國參與印度洋事務也越來越感到舒適。 2012年,印度幫助美國成為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的新對話夥伴國。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南亞問題專家麗薩.柯蒂斯(Lisa Curtis)說: “美國在印度洋領域確實有利益。 美國希望看到那裡的和平與穩定。美國與印度的任何合作都是為了達到那個目的,那就是維護和平與安全,阻止任何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的挑釁或是強硬行為。我認為,印度與美國之間所發生一切可能取決於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態度和立場。”
不過,印度最近拒絕了美國和日本提出在印度洋進行三國聯合軍演的提議。
除了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領域的潛在競爭外,中國在雅魯藏布江新建大壩的計劃,也讓印度擔心。這可能成為兩國之間新的爭議焦點。印度希望中國允許印方對中國在雅魯藏布江新建三座大壩的方案進行監督。雅魯藏布江源於西藏,海拔很高,流入印度境內後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
中印關係有時也會因為達賴喇嘛以及西藏問題而受到影響。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印度的達蘭薩拉建立了流亡政府。
巴基斯坦是影響中印關係的另外一個焦點。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全天候”盟友,兩國關係被成為“比山高,比海深”,而印度卻為據稱來自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所困擾。巴基斯坦也被視為美國反恐戰爭的盟友,巴基斯坦究竟如何影響著美印和中印關係的發展,我們將在下一集報導。
就在印度外長庫爾希德訪問中國前夕,中國和印度在邊境持續了20天的“帳篷對峙”落幕。據報導,中印外長在會談中甚至迴避了“帳篷對峙”事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前一陣,中印邊境發生了邊界事件,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及時妥善地得到了處理,這符合兩國的共同願望,也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我們也希望與印方繼續本著建設性的合作態度,探討各方面的合作,同時確保中印邊境地區維持和平與安寧。”
但是,分析人士認為,雖然目前兩國邊境已經恢復了正常,但是麻煩還會再現。
美國東西方中心駐華盛頓主任薩圖•利馬耶(Satu Limaye)說:“兩國政府所做的是暫時把這件事拿下議程,因為接下來有兩個非常重要的訪問:一個是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另一個是印度總理辛格今年晚些時候對中國的訪問。在這兩個訪問中,看看有沒有可能在邊境爭議上取得進展。不過,我對此並不樂觀。我不認為邊境問題會很快解決。”
他還說:“最根本的問題是在印中之間從來沒有就實際控制線達成協議,他們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就任何特別的控制線進行談判。第二, 我的感覺是,印度比中國更希望盡快解決邊境問題。第三,因為1962年的戰爭,雙方背負著太多的包袱,在領土問題上作出讓步太艱難了。在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領土爭端同時出現的時候,中國很難在這個時候解決領土問題。”
中印在邊境地區的軍事對峙由來已久,而且兩國曾於1962年爆發戰爭。 2003年以來, 兩國進行了超過十五次的邊界問題會談,但是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而且,近幾年,隨著雙方經濟的高速發展,兩國都加強了在邊境地區的軍事部署。
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前主任、中印安全問題專家烏代.巴斯卡爾(Uday Bhaskar)說: “說到1962年戰爭,是的,這是非常深刻的體驗。對整個印度的集體意識來說都有很深的影響,影響到對我們對安全問題的看法。所有這些反過來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外交關係。儘管印度現在外交定位是在迎合中國人,看看我們在奧運會和西藏問題上的行動,印度似乎都在額外付出,而且印度的感覺是,中國人並沒有做出回報。”
儘管如此,巴斯卡爾認為兩國保持外交接觸非常重要。五月20日,中國新總理李克強訪問印度,而且這是他擔任總理以來的首次出訪,這似乎暗示了印度對中國的重要性。
他說: “我相信,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個亞洲世紀,這將取決於印度和中國的關係,取決於兩國如何管理他們的關係,如果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是積極的,亞洲的未來就會是積極的, 如果印度和中國無法管理他們的分歧,整個地區都會受到影響。我個人認為,(李克強的)這個訪問非常重要, 對印度是這樣,對中國也是這樣,甚至對整個亞洲來說都很重要。
相對於領土爭端,經濟貿易聯繫可能是兩國考量的更重要因素。兩國的經貿關係,特別是不斷擴大的貿易逆差是兩國外長會談的主要議題。中國目前是印度的最大貿易夥伴。兩國還希望能在2015年之前實現雙邊貿易額1, 000億美元的目標。
巴斯卡爾說:“是的, 就像日本和中國,兩國的經濟聯繫很強勁,雙方都有些謹慎,不希望改變兩國的貿易和經濟聯繫,即便尖閣列島領土問題上關係緊張。同樣,印度和中國的貿易關係也很強勁,這對印度來說比對中國更加重要。印度是有些謹慎, 我們不希望影響這種特別的關係。我想說明的一點是,兩國在經濟貿易上的聯繫並不一定排除雙方在安全和戰略問題上分歧。”
近年來,隨著印度和中國經濟的增長,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兩國在全球氣候變暖、尋求新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秩序等諸多問題上也有很多的合作。中國、印度都是代表新興經濟體的“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的成員。不過,也正是這種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卻又給兩國關係帶來新的挑戰。
由於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對兩國能源和貿易的重要性,一些分析人士認為,中印在太平洋和印度洋領域的競爭已經開始。印度知名外交政策評論員、長期關注中國事務的專家拉賈•莫漢(Raja Mohan)曾經出版過一本書《攪動乳海—中印海上競爭》。
美國東西方中心駐華盛頓主任薩圖•利馬耶說:“隨著印度與中國在區域的活動的增長,角色、力量、貿易和能源的聯繫在增長,兩國相交的部分也會更多。二、三十年前,印度與中國的關係基本上關注的是巴基斯坦或是邊境爭端,但是隨著印度90年代初的'東向'政策的出台,以及中國在東南亞和東亞活動的參與,兩國進入了同一個競爭場地。”
他還說:“有很多的例子,例如,中國警告印度不要與越南在南中國海領域進行能源勘探合作。也有報導說,中國船艦一直跟踪在該地區進行訪問的印度軍艦。印度很自然也一直關注著中國海軍的訪問以及在印度洋周邊國家的港口的活動。”
2012年,印度與越南合作,幫助勘探越南沿海石油礦藏,而越南與中國等其他國家在南中國海地區陷入主權爭端。這被認為是印度第一次介入南中國海爭端。另外,印度還計劃幫助越南進行潛艇和水下軍事力量。
加強與越南的關係,是印度1990年代初提出的“東向”政策的一部分, 從那個時候起,印度還不斷加強與東盟國家的關係。
同時,中國不斷增長的軍力讓印度感到擔憂。北京正在投入巨資用於軍隊建設,重點是建設海軍,而新德里擔心這有可能挑戰該國在印度洋地區的霸權。中國海軍力量的加強被視為印度海事安全上的最新挑戰之一。
印度國家海事基金會前主任、中印安全問題專家烏代.巴斯卡爾說:“從2008年以來,中國第一次進入了印度洋。事實上,從區域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因為海盜的問題。中國主要是太平洋國家,西太平洋國家,從歷史和地理角度來說,中國也一直被牽制在那裡。考慮到中國與日本、中國與韓國、中國與台灣、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中國一直被牽制在那裡, 當然還有美國, 美國在亞洲無所不在的軍事存在等等。”
2008年底,中國向索馬里亞丁灣海盜頻頻發生的海域派遣海軍艦隊擔任中外商船的護航任務。
巴斯卡爾說:“所以,中國尋求進入印度洋有他們的邏輯。你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會記得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3年提到了'馬六甲困境',當時,中國在能源上越來越依賴進口。所以,中國有各種原因,尋求進入印度洋,但是,從印度的角度來說,除了中國人,法國人一直在那裡,他們是印度洋國家。現在中國進入了印度洋。”
另外,中國在孟加拉國、緬甸、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建立起一個港口網絡,還在塞舌爾獲得了停泊權,這被一些人描述為中國的“珍珠鍊”戰略,意在抑製印度的實力。
奧巴馬政府第一任期,美國宣佈將戰略中心向亞洲轉移,為了實現“東移”,積極鼓勵印度參與東亞事務,並鼓勵印度扮演更大的國際角色。而印度對美國參與印度洋事務也越來越感到舒適。 2012年,印度幫助美國成為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的新對話夥伴國。
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南亞問題專家麗薩.柯蒂斯(Lisa Curtis)說: “美國在印度洋領域確實有利益。 美國希望看到那裡的和平與穩定。美國與印度的任何合作都是為了達到那個目的,那就是維護和平與安全,阻止任何在領土主權問題上的挑釁或是強硬行為。我認為,印度與美國之間所發生一切可能取決於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態度和立場。”
不過,印度最近拒絕了美國和日本提出在印度洋進行三國聯合軍演的提議。
除了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領域的潛在競爭外,中國在雅魯藏布江新建大壩的計劃,也讓印度擔心。這可能成為兩國之間新的爭議焦點。印度希望中國允許印方對中國在雅魯藏布江新建三座大壩的方案進行監督。雅魯藏布江源於西藏,海拔很高,流入印度境內後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
中印關係有時也會因為達賴喇嘛以及西藏問題而受到影響。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印度的達蘭薩拉建立了流亡政府。
巴基斯坦是影響中印關係的另外一個焦點。中國是巴基斯坦的“全天候”盟友,兩國關係被成為“比山高,比海深”,而印度卻為據稱來自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所困擾。巴基斯坦也被視為美國反恐戰爭的盟友,巴基斯坦究竟如何影響著美印和中印關係的發展,我們將在下一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