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專家:美中關係走向全方位“ 對抗性競爭”
華盛頓智庫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星期四(9月14日)就目前的美中關係舉行研討會,該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這樣形容美中關係。
他說: “這是北京和華盛頓的一致看法,這個關係現在更具有對抗性(contentious),這是一個變化。美中關係中的第二個變化是,這是一個全球性的關係,是全球性的競爭,涉及到全球各個角落,甚至包括北冰洋和南極洲;這是地緣戰略的競爭, 是軍事的(競爭),是意識形態的(競爭), 也是經濟的, ……所有這些變化都是史無前例的。”
2017年,特朗普政府出台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在其中,中國與俄羅斯一起被列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戴博說,當時很多學者很震驚這樣的表述,但是現在不得不承認, 特朗普政府抓住了美中關係的實質。他說,特朗普政府應該是在追趕中國的思維,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很早就把美國當成實現自己抱負的障礙。
戴博解釋說,“對抗性競爭”並非意味著兩國一開始是“敵人”關係,一開始的努力就針對對方,但是,兩國在尋求同一個目標,同一個資源,而最後只能是一方勝出。在美中關係中,美中的相同目標是都尋求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
都是放棄韜光養晦惹的禍?
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中國在外交事務中越來越活躍,試圖獲得更大的影響力。2017年10月,在中共19大會議上,習近平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國越來越走進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要向全世界奉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模式”。
與此同時發生的,不僅是美中關係的交惡,整個西方社會,從美國到歐洲到澳大利亞,都對中國的野心和未來的走向產生了質疑和警惕。中國高調宣傳的“2025中國製造”和“一帶一路”更讓中國成為眾矢之的。西方擔心中國將主導未來的高科技領域,並通過“一帶一路”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
有學者認為,中國外交環境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是因為習近平政府過早放棄了鄧小平當年提出的“韜光養晦”戰略,但是,分析人士認為, 中國擔當更大的全球角色應該是大部分中國人的訴求,並非只體現了習近平一個人的意願。
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項目研究主任孫韻( Yun Sun)在同一個研討會上說:“如果你問問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中國學生,鑑於中國國力的發展以及中國在國際體系中地位的提升,中國是否應該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中國是否應該擁有更強大的外交政策? 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她解釋說,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擔任領導的十年應該是中國在外交上極為低調的十年,但是,中國人卻認為這是中國“不作為的十年”和“失去的十年”。這意味著中國人認同中華民族的複興,認同復興確實需要一個更為積極的外交政策,一個有別於從前的外交政策。她認為,中國未來在宣傳上可能會低調一些,但是不會放棄“2025中國製造”這樣的產業政策。
即便沒有特朗普和習近平,美中關係也會發生轉變
除了習近平的高調外,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不可預測性也被很多中國學者認為應該為美中關係目前的困局負責,但是威爾遜學者中心的戴博認為,即便不是特朗普,也沒有習近平,美中關係也會走向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之路。
在回答美國之音記者提問時,戴博解釋說,雖然領導人可以影響兩國關係的日常狀態,但是卻不能改變改變美中關係走向競爭的軌跡。他說:“為什麼這些國家突然對中國感到擔憂?因為中國變得更加富裕和更加強大了。中國的所作所為與其他擁有財富和能力的國家的所作所為沒有不同,那就是推進自己的防禦力量,在全球範圍內發展國際利益,並有能力去捍衛它們。”
他進一步解釋說,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擔心還在於這是共產黨政府的行為。他說:“我們在說,中國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做。他們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做法,自己運作的方式。在捍衛自己的利益的時候,中國共產黨確實有能力傳播自己的方式,並讓自己的方式被接受。”
日本《外交官》雜誌四月的一篇文章說,與其說特朗普是造成美中貿易戰的唯一原因,不如說,他體現了華盛頓正在形成的兩黨共識,那就是,“早該對北京強硬了”。這篇文章的作者說,這樣的共識其實可以追溯到奧巴馬政府的晚期。這樣的共識源於對一個迅速崛起,而且又不願意擁抱美國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和市場資本主義的中國的擔憂和失望。變本加厲的是,中國還被認為通過所謂的“銳實力”在推銷自己的模式,在積極破壞西方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