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法國大選在周日(4月24日)塵埃落定,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擊敗勒龐(Marine Le Pen),成為近20年里首位成功連任的總統。
馬克龍的獲勝讓法國和歐洲避免了一場巨大的政治地震。
此次大選的結果確保了在未來五年內,法國與歐洲間的政治平衡。瑞典歐洲政策研究所(SIEPS)主任戈蘭-馮-西多夫(Göran von Sydow)對美國之音表示:“我認為馬克龍將繼續成為歐洲的一個強有力的領導者,推動更緊密的歐盟合作。我相信他將繼續沿著相同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在法國憲法中,總統在外交政策方面擁有相當大的潛在權力,包括在歐盟事務上”。
馬克龍的成功連任會讓法國對華外交政策的連續性得到保障,但人權問題依然是中法及中歐關係中的重要議題。
中法關係的走向
馬克龍曾在2018年和2019年兩次訪華,他甚至表示“在任內,每年都要去一次中國”,但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阻擋了馬克龍繼續訪華的腳步。
2022年北京冬奧會之前,馬克龍公開表示不會追隨美國對北京冬奧會進行“外交抵制”。他在當時表示,“此類抵制行動收效甚微,僅有像徵性作用”。但之後,法國並沒有任何政府官員前往參加北京冬奧會。
馬克龍第一個任期內的中法外交,得到了來自中國官方的認可。在4月25日新華社的新華國際時評中,稱讚在過去的五年裡,中法關係“在雙邊務實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開創意義的成果”。文章中表示:“2021年的中法貿易額超過8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雙向投資快速增長,農業合作成效顯著,中方自法國進口農產品總額同比增長40%。兩國在經貿、科技、農業、航空、核能等領域合作也都取得重大成果”。
今年的2月,馬克龍與習近平進行了電話會談。馬克龍在會談中希望在中法戰略夥伴關係的框架下,在航空製造業、民用核能及太空領域開展進一步的合作。同時,他還希望中國能解除對法國牛肉的進口禁令。但對於習近平在會談中提到的,希望推進中歐投資協定批准生效進程的訴求,馬克龍並沒有做進一步的回應。
習近平希望得到推進的中歐投資協定,是中國和歐盟之間涉及市場准入承諾、公平競爭規則、可持續發展和爭端解決的協定。中國和歐盟之間已於2020年底完成了歷時七年的談判,原計劃在2022年上半年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由歐洲議會正式批准通過。
但由於不少歐洲議員對該協定草案文本中,沒能明確制訂杜絕強制勞動的條款感到不滿,且隨著中歐雙方因新疆人權等一系列問題產生摩擦、互相出台製裁措施,該協議在2021年5月被歐洲議會凍結了批准程序。
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KPMG)在其發布的報告《中歐投資協定的影響和意義》中,將其形容為,“是一個全面、高水平的雙邊投資協定”。該報告指出,“中歐雙方在投資方面潛力巨大。2019年中國和歐盟27國合計GDP達到30萬億美元,佔全球總量的34%左右。但相較於這樣的經濟體量,目前雙邊投資規模依然相對較小。2001年-2019年期間,歐盟對中國累計實際投資金額約為1,100億美元,而中國對歐盟各成員國累計投資近940億美元,僅佔中國對外投資總存量的4.3%。協定的簽署將有利於中歐加強投資合作、構建開放的經濟秩序、推動全球化。”
在馬克龍的第二個任期內,中方所希望的推進中歐投資協定的願望,估計很難實現。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亞洲計劃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âtel)對美國之音表示:“只要歐洲議會還在反對這項協議,那麼我認為歐盟的主要國家也沒有任何確實的機會來推動協議批准生效。如果出現了積極的變化,比如中國開始提議對製裁名單進行修改,那對於歐盟而言,在這個問題上作出相應的轉變也並非不可能。但我個人的觀點是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很小”。
瑞典國際問題研究所(Utrikespolitiska Institutet)中國中心負責人葉必揚(Björn Jerdén)也表示了相同的觀點,他表示:“要讓歐洲議會重啟對於“中歐投資協定”的審議,將是十分困難的”。
葉必揚認為,人權問題已成為歐盟-中國關係裡的重要議題。“在歐中關係中,人權問題將變得更加持久。對歐盟來說,雙方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已是一個固定了的問題。在今天的歐洲,中國成為了一個更加政治化的形象,更多的人開始擔心中國,更多的歐洲政治家開始和中國劃清界限,這樣的情況已逐漸常態化。我不覺得法國會開始嘗試轉變這種在歐洲已成為共識的態度”。
杜懋之也表示:“人權問題其實一直是歐盟與中國關係中的一個話題。但在過去的五年中,這個問題開始凸顯出來。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了外交政策的圈層,在主流媒體和公共議事層面也被廣泛地關注,尤其是在新疆問題上,如果沒有發生明顯的積極變化,那將很難去說服歐洲的公眾”。
法國及歐盟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似乎很難在短期內出現改變。另一方面,中國在烏俄戰爭中支持俄羅斯的立場,也將對中法及中歐關係產生負面的影響。
杜懋也認為:“當下中國對待烏俄戰爭的態度是一個歐盟非常關心,並想和中國進行磋商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中國對待烏俄戰爭和俄羅斯的態度和定位,將很大程度上影響2022年歐盟與中國的關係。當然,還有秋天要舉行的黨代會”。
六月的國民議會選舉
在內政方面,馬克龍未來幾個月內所面臨的問題同樣嚴峻。烏俄戰爭的長期化,以及由於俄羅斯經濟制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擴大,如何贏得6月國民議會選舉中的多數席位,無疑是馬克龍當下的首要問題。
馬克龍在總統大選的第二輪投票中獲得了58.5%的選票,但他在勝選演說中承認,許多人投票給他只是因為想把勒龐排除在外,他表示,“這個國家的許多人投票給我,不是因為他們支持我的想法,而是為了要阻止那些極右翼分子”。
勒龐獲得了41.5%的選票,相較於17年的34%,是有了不小的提升。勒龐表示,這個結果本身就是一種勝利,並稱“遊戲還沒有結束”。勒龐認為,極右翼政黨從未在法國大選中表現得如此出色,這一結果是“歷史性的”,這讓她所在的“國民聯盟”在6月的選舉中“處於有利地位”。
另一方面,週日選舉的投票率只有71.99%,棄權人數高達1670萬,是自1969年總統大選以來的最低紀錄。
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學部教授浪岡新太朗(Namioka Shintaro)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此次大選的總體印象,一是,勒龐及她領導的國民聯盟已成為一個有機會奪取政權的政黨。二是,此次投票的棄權率率創下新低,這可以解讀為:這部分選民即不支持馬克龍,也不支持勒龐”。
“通過這次大選可以明顯地看到,(首輪得票率前四的)無論是馬克龍、勒龐,還是梅朗雄、澤穆爾,都是依靠個人的人氣與魅力來獲得選民的支持。通過政黨及其他中間團體將選民動員起來,進行以左右立場劃分的選舉已成為過去式。更多的選民是圍繞在政治家個人的魅力光環下,來進行投票選擇。這也是民粹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即“民眾越過政黨及各類中間團體,直接與政治家的個人(魅力)產生鏈接”。
法國政治中有個說法是,“總統統領外交,總理負責內政”。馬克龍如果想要有一位稱心的“賢內助”,他所領導的“共和國前進!”就必須在6月份舉行的國民選舉中,繼續贏得大多數選民的信任和支持。
法國的國民議會選舉也是採用兩輪制。第一輪如果投票率在25%以上,那獲得絕對多數票(50%)的候選人將直接當選,反之則需要進入第二輪。第一輪中得票率在12.5%以上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一周後舉行)對決,得票多者當選。
24日大選之夜公佈的兩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法國人似乎不希望馬克龍及其政黨贏得6月的國民議會選舉。據Opinionway為Cnews和Europe 1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63%的受訪者希望馬克龍“不佔多數,被迫共治”,只有35%的人希望馬克龍和他的政黨能“在國民議會中佔多數,能夠執行其政策”。
但浪岡新太朗卻表示,馬克龍及其政黨在六月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勝的可能性依然很大。“在法國現行的選舉制度下,總統選舉中的獲勝方將獲得更有利的位置。總統選舉是先於國民議會選舉舉行的,兩者之間只差了不到兩個月。掌握權力的一方在兩個月內有很多事可以做”。
比如,此次總統大選的中心議題之一的“購買力”問題。
無論是極右翼的勒龐,還是極左翼的梅朗雄,其支持者中有很大部分是對購買力問題敏感的普通勞工階層。因此,面對接下來的國民議會選舉,馬克龍將不得不在這些問題上作出積極的表態。馬克龍政府採取的臨時補助措施很快到期,馬克龍也表示過,將從夏季推出一部提升購買力的特別法律。
另一方面,今年能源漲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烏俄戰爭和對俄羅斯的製裁。浪岡表示,“如果對俄羅斯制裁長期化,那麼能源價格和物價很難回落,購買力的問題還是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
據法廣(RFI)報導,極左翼的梅朗雄希望與社會黨、綠黨、共產黨以及其他左翼小黨派聯合,組成“新人民聯盟”,向馬克龍及其領導的““共和國前進!”發起衝擊。本週三,他將與第一輪慘敗的社會黨候選人、巴黎市長伊達戈爾談判結盟。
相比走向結盟的左派,右派間就顯得有些各自為戰。勒龐領導的國民聯盟由於缺乏盟友,在五年前的國民議會選舉中,僅獲得8個席位。對於另一位極右翼澤穆爾提出的“新右翼聯盟” 的呼籲,勒龐還沒有給予太多的回應。
馬克龍及其領導的“共和國前進!”在上屆的國民議會選舉中,獲得了350個席位。如果在6月舉行的國民議會中取得多數席位,將有利於他在第二個總統任期內保持國內政局的穩定性和政策的持續性,避免落入“被迫共治”的不安定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