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一些中、東歐國家與台灣往來密切,勢頭正在延續當中,長期被中國孤立於國際社會以外的台灣似乎在東歐找到外交空間。有學者說,台灣政府的目標是試圖把台灣議題國際化,以反駁北京關於台灣是其國內事務的敘事。不過要達到這個目標,台灣和這些國家是否能將彼此的關係進一步體制化將是重要關鍵。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上個月在北京一個論壇上警告台灣說,台灣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不是別國的領地,“台灣的未來只有一個選項,那就是統一。”他還說,“搞台獨、鬧分裂”,台灣當局終將走向窮途末路,“'邦交國'歸零是早晚的事。”
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領導的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台灣的邦交國急劇減少,從22個一路降到目前只剩14個。不過從2019年底、2020年初布拉格與台北市簽訂姐妹市協議,到去年7月立陶宛允許台灣在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接觸正在不斷擴展,雙方官員、國會議員及企業界往來密切,長期被中國以“一中原則”排拒在國際社會外的台灣似乎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台灣在東歐外交斬獲令人意外
“如果你在兩年前告訴我會有這種事,我會說,那是不可能的,” 2008年就從瑞士搬到台灣的唐裕安(Gregory Coutaz)告訴美國之音說。過去這段期間台灣在東歐的外交斬獲讓他感到非常外,他因此將自己的看法寫出文章發表在《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網站。
“真的非常了不起。” 目前在台灣淡江大學國際關係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的唐裕安說,台灣正在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外交進展,而且這種情況在短期內可能會延續下去,因為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的新年講話中表達了有意願持續改善台灣與那些較小的民主國家的關係。
他說,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及立陶宛等東歐國家會積極與台灣發展關係,是因為他們對中國的投資大部分都到了西歐而沒有實現原先對他們的承諾感到失望,而且在俄羅斯與北約及美國的地緣政治競爭中,它們更願意與自由陣營的北約和美國站在一起,雖然台灣的經濟實力無法與中國相比,但台灣有高科技強項及共同價值觀,因此與台灣更容易產生連結。
台灣是紅線
儘管這些小國並不是要尋求與台灣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不過中國的反應依然非常強烈,唐裕安說,這是因為北京別無選擇。
“這是紅線。這就像那些邀請達賴喇嘛的國家一樣,它是有強烈後果的。台灣是紅線,所以他們必須做些事情,即便在國際層面上它是有反效果的,因為它增加中國的負面形象。中國反應的更強烈當然是為了要對所有國家發出信息,不過更多的是要對它自己的人民發信息。共產黨不能示弱。”
唐裕安說,對德國和法國那種需要中國市場的大國來說,中國的經濟報復影響比較大,因為他們害怕失去中國市場,也不要中國抵制他們的產品;相對而言,那些與中國貿易量不大的小國損失就不多,他們希望從與台灣的關係中獲益,但需要大國如美國和歐盟等國際體系的支持。
歐盟支持立陶宛不如美國有力
不過身為歐洲人的唐裕安對歐盟的表現有些失望。他說,中國對立陶宛的報復等於是“經濟戰”,相對於美國公開、高調地以具體行動支持立陶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立陶宛外長見面表達支持,但歐盟卻顯得“過於靜默”,雖然歐盟也發表與立陶宛站在一起的聲明,並表示將就中國對立陶宛的歧視性貿易做法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訴訟,但他認為那隻是對作為歐盟成員之一的立陶宛“最起碼”的支持而已。
唐裕安說,台灣政府的目標是希望將台灣議題國際化,以反駁中國宣稱台灣是中國“內政”的說法,不過這個目標能否成功現在無法得知,即便台灣在東歐有外交斬獲,但這些新建立的關係要能長期持續需要雙方努力將它體制化,否則民主國家政府換屆就可能有不同政策,台灣僅僅做出設立資金的重大宣布還不夠,必須確保這些關係能夠有長遠的機制能夠持續運作。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月2日的報導指出,儘管與台灣有正式邦交的國家只有14個,但台灣在全世界60個國家設有實際上具備大使館功能的代表處,為擴展台灣的國際關係,台灣總統蔡英文推動的是“新藍海”策略,也就是以技術和投資作為台灣與其他國傢伙伴關係的主軸,讓台北在與其他國家的經濟與政治夥伴關係中盡可能變得不可或缺。這種做法不同於以往台灣專注於以傳統外交管道和開設新代表處來拓展國際空間的做法。
中、東歐為重要夥伴關係
這篇報導援引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龔明鑫的話說,目前西方政府對供應鏈安全及信任的注重,使這些國家與台灣在人才及研究機構的持續交流變得更有必要性,而這個過程中雙方建立的關係也會更為緊密。
對台灣來說,中、東歐正是當前建立這種夥伴關係的重要地區。
龔明鑫去年10月才帶領一個龐大的66人代表團到斯洛伐克、捷克及立陶宛訪問,並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備忘錄,與這些國家在各種不同領域,從網絡安全、綠色能源、太空合作、智能機械到電動車等產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除了設立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外,台灣政府上個月又再設立一個10億美元的融資基金供台灣和立陶宛的企業使用,一方面促進雙方產業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協助立陶宛抵抗中國的壓力。
深化與歐洲夥伴關係更有利
在2月3日的《外交家》網站文章中,淡江大學助理教授唐裕安介紹了過去半年來台灣在東歐的外交攻勢。他說,新冠疫情無疑地增強世界各國對中國的理想破滅,一些地區的國家也開始重新思考它們與中國的關係,中國未能實現對中東歐國家投資的承諾,提供了台灣一個在這個地區擴大影響力的機會,未來一段時間,台灣的挑戰在於如何去把握這個積極發展趨勢,與具有共同民主自由價值觀的歐洲夥伴擴大和深化關係。
他說,這麼做要比和那些與台灣有正式關係,但卻不一定那麼可靠的邦交國維繫關係更符合台灣的利益,也對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地位更有幫助。
去年10月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出訪斯洛伐克和捷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說,吳釗燮是“典型的'台獨'分裂分子”,並稱“其四處竄訪的真實目的是鼓吹'台獨'分裂主張,製造'一中一台'假象,離間破壞中國同建交國關係”,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並要求有關國家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不為台獨分裂活動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