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這個星期在台灣訪問的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星期五對他和台灣立法委員在一個閉門會議中關於《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談話遭到錯誤解讀作出澄清,表示他並未對這個條例表達關切或提出批評。
莫健(James Moriarty)星期一在台灣立法院與院長蘇嘉全會面,在場有民進黨立委尤美女、羅致政,以及國民黨立委許毓仁等人。
《中央社》當天根據與會者的轉述報導說,莫健在會中對立法院上星期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後續執行與“去中國化”(de-sinicization)的問題表示關注,對於其中涉及正名的部分表示擔憂,因為美國有相同的例子,“擔心造成社會分裂與北京的反應”,希望台灣政府在處理過程中不要“太過激烈”,以免影響社會和諧。
報導也援引立委尤美女的話說,莫健擔心《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有“去中國化”的問題,她告訴莫健條例是要“去蔣化”、“去威權化”,與“去中國化”沒有關係。
星期五,莫健在美國在台協會發給《中央社》的電郵中表示,他在會中的談話被做了錯誤解讀(mischaracterized),他“沒有對這個條例表示關切”,也“沒有批評條例的通過或條例的概念
莫健說,他對立委說的是,他曾經聽到中國學者、官員和其他人提到“去中國化”(something they call 'de-sinification')的詞,“這個字眼在英文和中文裡聽起來都很糟糕”,所以他只是問立委,這個問題是否在立法院討論《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時有被考慮進去。
台灣立法院12月5日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明定政府將設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規劃開放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平復威權時期司法不法、處理不當黨產等任務,委員會在提出調查報告後解散。
不過台灣在野的國民黨對這個條例沒有擴及日本治理台灣期間、沒有納入台灣原住民、慰安婦及金馬地區表示遺憾,許多人也對所有以蔣介石命名的學校、機構、道路將要改名有所批評,認為這不僅勞民傷財,還將引發社會對立。
中國政府批評台灣民進黨政府的一些政策,例如修改高中課綱、降低文言文在教科書中的比例等,是有意去除台灣與中國或中華文化聯繫的“去中國化”、朝向台灣獨立的方向前進的作為,最近台灣立法院通過廢止“蒙藏委員會組織法”,也被認為是以此為目的的舉措之一。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王宏仁此前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認為,北京當局可能將台灣人民的本土化意識與台獨之間做了過度連結。
王宏仁說:“我覺得台獨方向和台灣意識還是要分開,台獨的人和有台灣意識是兩回事,說實在的。的確,到底台灣意識會不會幫助台獨政治的活動躥升,這可能有關係,但可能也沒有直接關係。”
至於北京當局認為,中華文化是“兩岸民眾共同的寶貴財富”,但台灣卻有人“拿著家中的寶貝往外扔”,倫敦政治經濟大學台灣研究項目共同主任施芳瓏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說,文化“沒有去…什麼的”,因為文化會不斷因新元素的融入而更加豐富飽滿。
施芳瓏舉例說,例如茶是中國的,但茶道是日本的,日本將中國的茶轉為一種藝術,“在世界上大家認同的是日本的茶道”。此外,台灣以電音三太子的表演來呈現中國神話故事哪吒,但是哪吒的故事在中國和在台灣各自有不同的文化意象,前者強調不同角色之間的權力關係,但在台灣,民眾注意到的卻是哪吒與父親之間的衝突,這是“一種主體性的展現”。
施芳瓏說:“文化是沒有去…什麼的,包括去中國化。文化是越多元素越好,在台灣,你有包括荷蘭的文化元素,西班牙、日本、甚至明朝、清朝,然後包括後來的國民黨帶進來的一些包括中華文化的元素,文化是越多元素越好。文化的問題是你有沒有那個能力去吸收多元的文化元素,咀嚼之後再吐出來,成為屬於你自己台灣的文化。”
對於台灣立法院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中國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則是在星期三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相關提問說,已經註意到此事在台灣社會引起的廣泛爭議,中國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包括以各種名義進行的'去中國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