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防團體多元崛起,汲取烏克蘭經驗備戰

台北舉行空襲演習,在萬安區警察督促民眾離開街頭躲避。 (資料照:2022年7月25日)

受到俄烏戰事的啟發,台灣有越來越多的民防團體積極汲取烏克蘭民防組織的運作,以應對強鄰中國的武力恫嚇。 其中,部分團體推動小區互助,強化社會韌性,也有一些團體持續聚焦各式射擊或急救訓練課程,更有不少業餘無線電愛好者互相串連,建立緊急通信管道,以防台海突發戰事時, 台灣週邊的海底電纜遭敵軍切斷,引發對外通訊全面中斷的困境。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台灣民防團體多元崛起,汲取烏克蘭經驗備戰

“短波天線沒有一定的款式,只要頻率正確、到達諧振點,就能夠發射信號。”這是中華民國業餘無線電促進會桃園支會會長溫子毅12月9日晚間,出席北台灣桃園的一場定期技術交流會時,對著桌上琳瑯滿目的通訊器材,所詳細解說的部分無線電通訊知識。

防通訊中斷 台灣業餘無線電同好備案

台灣中央研究院11月24日舉辦“台灣民防與全民防衛工作坊”,多位學者和民防團體共商強化台灣社會於戰時的韌性和備戰力。 (美國之音特約記者莊志偉拍攝)

他和許多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避開工作時段,選在周末夜聚會,以交流無線電的操作,一方面是基於興趣,另一方面也基於大夥對防衛台灣國土安全的共同使命。

不過,不同其他業餘活動,業餘無線電受限於電波管制,包括溫子毅在內的所有與會者都必須取得執照並擁有台灣官方頒發的國際通用呼號,才有資格加入這場交流會。

溫子毅在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表示,短波無線電通訊最引人入勝之處,就在於其所發出的電波透過電離層反射,可以跨越地形障礙,若搭配專業操作,還可實現跨國通訊。

他說,當風災、地震損及民眾平時高度依賴的電信光纖,導致寬頻網路及電話訊號都被切斷時,無線電就可以做為緊急備援。另外,在戰時或一如今年2月,台灣外島馬祖接連發生海底電纜斷纜意外時,無線電也能取而代之,成為通訊的最佳利器。這讓這群業餘無線電同好們的憂患意識,從天災延伸到戰災,尤其受到俄烏戰事的啟發,許多人都在平時就備妥裝備,以防不時之需。

溫子毅告訴:“像這些都是我平常放在車上用的,我們也有很多同好,他們平常就會有一些例會,就是裝備點撿的概念。”

溫子毅表示,全台各地的同好平時除頻繁聯繫外,還展開野外架設演練,以因應戰時或台灣週邊海底電纜遭破壞導致的通信中斷意外。 他說,屆時全台同好們的裝備都會傾囊而出,並互相調配電台架設地點及頻率,以協助相當單位恢復緊急通訊。甚至必要時,他們也可以釋放裝備,供台灣軍方徵用。

溫子毅說:“國軍如果裝備故障的時候,它也可以利用我們的設備,在國外,(當)發生戰爭(時),其實業餘無線電都可以被拿來當戰場工具,並沒有特別的限制 。”

地震、颱風若襲台 業餘無線電團體加入救災

即便在平時,這群台灣資深的業餘無線電同好也曾協助軍方救災。

台灣業餘無線電促進會秘書長高大為回憶,台灣1999年發生總能量相當於30顆廣島原子彈威力的“九二一大地震”時,他們就在震災後的第一時間,主動聯繫台中清泉崗 空軍基地的指揮官,並隨即兵分五路,由軍方直升機空投到南投山區,建立緊急通訊系統。

他說,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時,他們也是搭乘軍方的陸航直升機深入災區,搭建通訊系統。

高大為告訴美國之音:“山上很多人是有服用一些藥物,我們也是透過無線電去讓醫療人員作為通訊,需要什麼樣的藥物,請下一批的空投提供相關的資源。”

基於國際及兩岸近期的緊張情勢,台灣業餘無線同好擴增了更多民防層面的討論與行動。 高大為說,他們配合台灣衛福部,每年進行兩次的緊急通訊演練,一旦突發天災或人禍等意外,他們便配合官方調度,趕赴各地擔任緊急通訊志願者。

許多危機意識強烈的同好,不僅備好發電機等備援電力,甚至輕量化到一隻背包就能攜帶整套無線電設備,搭配生存口糧,就能快速反應各種緊急狀況。

退役海軍雷達士官許耿睿 監控共軍擾台機艦

台灣國防部公佈的資料照顯示一架台灣軍機(2018年5月28日)

位於南台灣屏東的許耿睿是台灣海軍退役的雷達士官,他多年來運用無線電技能,以自己的方式“守護台灣”。 自2021年中共軍機頻頻飛入台灣防空識別區侵擾後,他便開始監聽台灣軍方驅離中共軍機軍艦時的無線電對話,並設立臉書粉專“Taiwan ADIZ”,一一公開驅離廣播, 例如台灣空軍常向中共軍機的喊話:“中共軍機注意,你已進入我空域,影響我飛航安全,立即迴轉脫離。”又例如,中共軍機飛行員的回嗆台灣軍機的對話,讓兩岸在空中 的交手如實呈現在台灣民眾的視野。

許耿睿說,他滿足台灣民眾的知情權,讓一般人也能掌握台海周邊的情勢,進而提高憂患和敵我意識。

許耿睿告訴美國之音:“如果是兩岸是和平的,為什麼共機跟共艦一直在台灣週邊繞來繞去?這絕對不是一種和平的行徑。”

從一開始的“單兵作戰”,許耿睿說,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粉絲已加入他的行列,在台灣各地架設6個廣播式自動監視系統(ADS-B)的分站,完整覆蓋台灣的 防空辨識區,在相關係統和無線電監聽的搭配下,讓他更精準掌握台海周邊空域的動態。

至於海面上的中共船艦動向,許耿睿說,他的漁民粉絲出海時,若遇到外國船隻也會協助記錄,“達到全民國防的目的”,讓他倍感欣慰。

以民防為公民運動 台灣社會學者投入研究

除了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反思自身於戰時可扮演的角色外,更多民防團體也興起,由下而上展現備戰實力。

位於台北的台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劉文說,據他調查,這些民防力量的崛起多受到兩岸情勢緊繃、新冠疫情防疫動員及俄烏戰事的影響。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11月24日曾邀集多位學者及民防團體舉辦“全民防衛工作坊”。

劉文在與會時表示,雖然台灣官方早就主導義警、特種防護團等組織的成立,並強調“全民動員”的民防體系,但多半流於形式。

相較之下,由民間自發性組成的民防團體,無論提供的是戰場生存、救災或辨識認知作戰等各種短期訓練,反而能吸引不少民眾的積極參與。

劉文說,“這些民間團體是不是要全民皆兵,每個人都要拿槍?其實他們想像的主要是一個全面式的防衛,包含心防、醫療、資訊等等,而不是每一個人都 一定是要做射擊的訓練。”

民防組織興起 強化台灣社會韌性

位於台北的全球百大文物收藏家之一、半導體大廠聯電(UMC)的前榮譽董事長曹興誠。

由台灣企業家曹興誠贊助的“黑熊學院”也出席中研院的民防工作坊,其共同發起人何澄輝於會中表示,借鑒俄烏戰經驗,他們希望傳遞給學員的基本概念是,身為國民, 戰時的第一要務是先求存活,再為他人和社會貢獻一己之力。

何澄輝說:“(例如),你可以在網路上闢謠、協助軍隊進行有關的物資補給等等,如果你不會其他的任何技能,就是想辦法,盡可能正常生活,好好工作,然後繳稅。 這看起來不經意的事情其實非常重要。我們不但要存活,進而必須重新維護被摧毀的社會機制。”

台灣網路平台“沃草”也曾編撰《積極行動指南》,免費供台灣民眾下載,以提高大眾的民防意識,內容從敵我武器、軍裝識別到判斷空襲警報、製作紙本避難地圖等戰時 須知事項。

該指南的主編蕭長展說,俄羅斯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後,週邊瑞典、立陶宛等國早就出版類似的行動指南,來提高人民的防備意識,但台灣面臨中國威脅多年,卻仍缺乏 這樣的出版物,因此激發沃草採取行動。

台灣民團協會秘書長陳麗伊則於會中自嘲是個“怕死的團體”,但正因為怕死,所以更務實正視所有可能的戰場情境,並做好充足準備。

陳麗伊說,自2022年起,該協會已在台灣各地成立18個“自訓團”,目前擁有150名成員,自訓團舉辦操作止血帶等課程不僅為了推廣知識,也是要串連各地民眾, 建立平時相互連結的平台,才能在戰時,展開合作。

她說,該會未來將成立更多的“自訓團”,讓軟體工程師可以分享應變程序、廚師能教導民眾準備防災食物等,因為面對逐年升高的戰爭威脅,台灣有太多準備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