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及中國官方近年都著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最近台灣玻璃業界發言人說,近年透過兩岸分工,並由工業走向藝術、文化創意發展,台灣玻璃業界去年的總產值比前年大幅增長50%,並銳意開拓國際市場。不過,有業者說,歐美消費市場表現不如預期。
*台灣玻璃業者密度冠全球*
最近多家台灣玻璃產業界重要業者,到香港展覽台灣玻璃產品。台灣區玻璃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肇睢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台灣玻璃產業發展至今已超過120年歷史,由於中部的新竹尖山出產玻璃的重要原材料矽砂,至1960年代有業者引進英國及日本的先進生產技術,令台灣的玻璃產業蓬勃發展。
林肇睢指出,由於原材料供應充足,加上先進生產技術的引進,台灣中部新竹以至彰化形成玻璃生產的聚落,以台灣本島36,000平方公里的面積計算,玻璃業者的密度是目前全世界最高。
林肇睢表示,十年前台灣玻璃產業工業化玻璃生產佔80%,藝術性玻璃產品佔20%,近兩年的生產比重發生重大變化,工業化玻璃只佔40%,藝術性玻璃佔60%。林肇睢並表示,台灣玻璃業界的總產值前年約2億美元,去年大幅增長50%至3億美元,主要是由於台灣玻璃生產由工業走向藝術、文化創意發展。
*兩岸玻璃產業發展相輔相承*
林肇睢說:“台灣本島的玻璃產業把原本生產的玻璃,結合了一些彩繪、文化藝術的元素,讓台灣的玻璃產生一種材質的蛻變和附加價值的提升。另一方面,台灣的玻璃產業跟大陸台商的玻璃產業,產生完整性的融合。譬如台灣玻璃公司在大陸設立18家工廠,也在台灣設立7家工廠,兩邊的工廠做融合性的生產,相輔相承之下,整個訂單的接單量會比以往更強,等於任何一種訂單都可以包容。”
近年兩岸官方都著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台灣政府去年2月正式公佈《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針對台灣的文創產業提供扶植及協助;中國大陸今年十月舉行的六中全會,也確定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林肇睢表示,目前台灣玻璃產業發展,主要是與大陸結合,聯手做國際行銷。很多台灣玻璃業者都將生產線移到中國大陸,負責產品的前段工程,包括產品的裁切、研磨及焢烤,然後再送回台灣做細部的彩繪等。
林肇睢說:以現階段兩岸的產品組合的話,琉璃是最重要的產品之一,另外是熱塑玻璃,再來是工業化玻璃,也就是工程玻璃、家具玻璃。我想這三個系統應該是台灣跟大陸合作,最主要的產品系統。
林肇睢並表示,在兩岸合作的三大主要玻璃產品系統當中,琉璃屬於比較高檔,熱塑玻璃屬於第二檔次,而工業玻璃屬於比較低檔次。
*琉璃工房美國營業增長遜預期*
由台灣1970年代著名演員楊惠姍,及著名導演張毅共同創立的琉璃工房,1987年在台灣淡水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個琉璃工作室。至今該公司已經有76家直營藝廊,遍佈台灣、上海、北京,以至東南亞及美國等地。去年該公司全球營業額超過3,600萬美元,其中,中國大陸佔50%。
琉璃工房董事長及執行長張毅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該公司的作品1992年在北京故宮展覽,1996年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全中國有40多家直營藝廊,今年1至9月中國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8%。
張毅指出,該公司在美國三藩市、洛杉磯、紐約等地設有藝廊,今年1至9月的營業額較去年同期增長18%,但是與預期的30%成長率有一定的落差。主要由於美國今年的經濟持續低迷,影響中產階層的消費意欲。
張毅說:“反而不是高檔消費,而是要非常理性(intelligent)的收藏家(collector),而且是中上階層的收藏家影響很大。反而很有錢的人跟很窮的人佔大多數,中間這部份人是非常辛苦。”
目前琉璃工房的作品主要在中國大陸製作,該公司創始者及藝術總監楊慧姍以「複鑄法」創作的「無相無無相」系列最近在香港展出。楊慧姍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在20多年的琉璃創作當中,學習到更謙虛,了解到世事無絕對,她希望透過各種琉璃作品傳達愛與關懷的觀念,並計劃在中國大陸開設更多藝廊。
楊惠姍說:“為甚麼會有佛山事件,人的冷漠是為甚麼﹖愛與關懷都到哪裡去了﹖我們現在並不是針對佛山這個事情才提出這些觀念,25年來我們一直在談這個觀念﹖”
*歐美聖誕訂單較去年減少*
製作脫臘琉璃及熱塑玻璃的仟庚玻璃負責人周彩怡接受美國之音訪問表示,該公司在台灣成立,12年前到上海設廠,目前有超過50名工人。由於中國大陸工人流動性太大,該公司近年到越南設廠,目前越南製作的產品佔總生產量的60%。
周彩怡說:“越南與大陸比起來比較穩定,員工的流動量才沒那麼快。因為造我們的產品,大概要教導一、兩年的時間,輔導工人需要用可燃氣、氧氣之類的費用、要花很多錢之後,才有可能幫他們賺錢,大概一個工人要輔導兩年左右。”
周彩怡表示,該公司的產品主要出口到日本,其次是歐洲、美國,受歐洲債務危機等金融問題影響,今年部份歐美客戶要求延遲一至兩個月出貨,而今年歐美市場的聖誕訂單比去年同期減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