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幼康:1991年獨家採訪張學良引起強烈反響

  • 吳心欣

美國之音記者周幼康1991年5月在紐約採訪張學良將軍

周幼康在美國之音中文部38年的工作生涯中,以自己的實際工作帶動中文部逐步從一個翻譯機構變成一個新聞機構。他在第一線採訪過無數的人和事,用大量翔實、及時的報導打動了無數聽眾的心,周幼康在中國年紀較大的廣播聽眾中可以說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

*汪道涵稱久聞周幼康大名*

1993 年6月7號,在打破海峽兩岸延續40多年僵局的“汪辜會談”舉行後不久,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和時任海協會常務副會長唐樹備一起到華盛頓,向當地僑界匯報“汪辜會談”成果。在中國大使館舉行的記者會上,周幼康不顧大使館事先發出的“汪道涵不接受採訪”的通知,主動前去向汪道涵介紹自己,結果是汪道涵的一句“周先生,久聞大名”打開了僵局,讓周幼康成為唯一一個在當時的記者會上採訪到汪道涵的記者。

當周幼康問汪道涵到華盛頓來是否承擔著比“汪辜會談”更重要的使命時,汪道涵說:“我是來徵求各位對今後兩岸關係發展方面的建議,我想這方面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薄盡綿力,促成兩岸關係向良性方向發展。”

*張學良獲釋後首訪美,說服張接受美國之音採訪*

1991 年春天,被蔣介石幽禁半個多世紀的“西安事變”主角之一的張學良先生,獲釋後首次赴美國探親訪友。周幼康回憶說,當時所有的新聞媒體都希望能夠採訪到張學良,但是都遭到拒絕。最終,周幼康通過私人關係說服張學良,於1991年5月11號下午在紐約獨家採訪到張學良,成為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美國採訪張學良的媒體記者。

當年是如何成功說服張學良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呢?周幼康回憶道:“我說你要讓我訪問,為什麼呢?第一,現在張學良放出來,最關心的就是他回不回大陸,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全中國就在等著他回大陸,這是最重要的,是最大的新聞。如何讓中國人民最多最快知道?只有我們美國之音。第一美國電視和報紙大陸看不到也看不懂,只有美國之音透過廣播而且不受中國大陸的干擾,能夠直接到中國大陸去。”

在那次的採訪中,周幼康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問張學良先生是否有回大陸的計劃。張學良說:“我還是懷念我的故土,大陸也表示歡迎我回去,但是我因為政治的關係,暫時不想回去。時機還不成熟。如果能夠回去,最想看看父母的墳墓,現在政府把我父母都葬在一起了;我也想看看故居、同鄉、親戚,他們應該都已經故去,能看的都是他們的後代,很想看看這些人都怎麼樣了。”

*張學良訪談報導引起強烈反響*

在談到海峽兩岸關係時,張學良說:“我衷心希望兩方面能夠和平統一起來,我是非常反對中國分裂的,當年我都是贊成統一的,很反對內戰的,這是我最大的希望。”

和張學良的訪談當時在國際華文媒體界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那是被釋放後的張學良第一次公開表態時機未成熟、暫無計劃回大陸探親。不過,在事隔20年後的今天,周幼康在談及這次採訪時,依然認為這只是他46年採訪生涯中的普通事件,並沒有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

*39年如一日地尋找、報導新聞最有意思*

周幼康說:“我40年如一日,天天在找新聞,這才是最有意思的事情。我不覺得哪一個採訪是最值得驕傲的、最值得難忘的採訪,我覺得每次採訪都是很難忘的。我對大人物、小人物同樣尊重,特別是小人物更要尊重。”

周幼康表示,自己能夠為美國之音中文部工作將近40年,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表示,如果時光重來,美國之音仍會是他職業的第一選擇。他也為自己能夠成為美國政府在冷戰時期所進行的宣傳工作的一部分感到驕傲。周幼康說:“(美國)政府能夠出這麼多錢來建美國之音,他的出發點是對的。在那個時代做宣傳,美國政府有這個遠見,透過廣播,運用當時最新科技,把信息傳遞到封閉的地區,中國是其中之一。他(美國政府)突破鐵幕,功不可沒,確實在冷戰時期發揮了巨大力量,因為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它(廣播)。”

2005年9月底,在最後一個工作日中,周幼康發完最後一篇採訪報導,離開了這個讓他一輩子都覺得“很有意思、很快樂”,讓他能夠一直保持“身體健康、頭腦清楚、精神抖擻”的工作。如今,周幼康在華盛頓郊區居住,過著頤養天年、含飴弄孫的悠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