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中關係全方位趨冷新年回升可能性幾何

外國遊客正前往位於首爾中區明洞街的貨幣兌換處。(資料圖片)

農曆新年正式來臨。如果說在過去一年間,南韓的外交重心在於加強韓美日合作,那麼在新的一年裡,改善全方位趨冷的韓中關係或將佔據不小的比重。近期南韓釋放出緩和對華關係的訊號,兩國均認同發展友好關係的重要性。

不過美國之音訪問的韓中關係問題專家認為,韓中之間橫亙著朝核、台灣、經濟、民間感情等諸多問題,牽涉美國等多個利益當事方、牽一發而動全身,改善關係恐並非易事。

從民間到官方韓中關係全方位趨冷

隨著全球政治陣營對抗的格局日益深化,處於地緣衝突前線地帶的韓國與中國的關係從民間到官方全方位趨冷。

首先,韓中兩國的民間交流來往有所減少。根據南韓文化體育觀光部、南韓旅遊發展局的數據,今年中國春節長假期間(2月10日-17日)訪韓的中國遊客預計在8萬8.5萬之間,較疫情前2019年的春節( 2月4日-10日)減少逾兩成。同時,假期間赴中國的南韓遊客僅佔到出境旅客總數的約7%,遠低於同為近距離目的地的東南亞(56%)和日本(26%)。

兩國政府間的溝通同樣貌合神離。南韓外長趙兌烈與中國外長王毅的首次通話距離前者就任將近1個月。從兩國公佈的新聞資料來看,雖然雙方都表達了對雙邊關係的重視,但在具體訴求上卻各說各話。

王毅“希望韓方奉行積極客觀友善的對華政策,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共同維護產供鏈穩定暢通,抵制經濟問題政治化、泛安全化和工具化”。而韓方的新聞資料並未提及台灣問題,在經濟議題上也僅表示雙方強調維持穩定供應鏈的重要性、同意深化兩國間貿易投資。

趙兌烈則呼籲中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並為脫北者不被強制遣返、去往想去的地方提供協助。但王毅僅表示「當前半島局勢緊張事出有因,希望各方保持冷靜克制,不採取加劇緊張的言行」。

朝核、台海、經濟中國在多項事務上對韓國存疑慮

專家認為,這種僵局顯示出中國在安全、經濟等重要議題上對以韓美日合作為外交政策基調的韓國的疑慮和擔憂。

從安全問題來看,世宗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鄭載興在通話中向美國之音表示,「南韓想在韓美日安全合作的基礎之上尋求與中國改善關係,去年還出席了戴維營會談,做出了一系列舉動”,但是中國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是,“如果韓國繼續採取這種方式,韓中關係將很難改善”。

安全事務之中,朝核和台灣問題無疑是重中之重。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榮譽教授文興鎬在通話中告訴記者,在恢復中韓雙邊關係的過程中,最大的問題是南北(韓朝)關係。他認為,中韓兩國對朝核問題根源的分析不同,「在中國看來,韓半島不穩定的原因是韓美日以美國為主、韓日從旁協助,從軍事上威脅北韓」。

在台灣問題上,文興鎬表示,「中國認為,南韓政府提到台灣問題的次數太多。中國最擔憂的是台灣問題的國際化」。

事實上,從文在寅政府末期至今,韓美日多次在重要外交場合提及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去年底,三國國安首長也就維護台海和平達成協議。

在經濟領域,專家認為,南韓參與美國的供應鏈重組引起了中國的不滿。西江大學國際大學院教授許允在給美國之音的郵件中指出,尹錫悅政府執政後「積極參與美國發起的多個磋商機制,例如晶片同盟、印太經濟框架等,中國政府對此持擔憂的看法」。

許允也表示,「中國對當前經濟問題政治化、安全化的現象持有負面看法。中國希望與南韓建立深刻的聯繫,但這種現象並不限於韓國,而是全球性的趨勢。未來30年經濟和安全將深刻聯繫,世界將呈現出分散化、陣營化的趨勢」。

韓國釋放友善訊號然改善關係阻礙重重

面對兩國間日漸加深的隔閡,南韓政府近期釋放出了緩和關係的訊號。

南韓總統尹錫悅在農曆新年前的一次電視談話節目中表示,「大韓民國和中國在基本施政基調、對外關係基調上並無不同,韓中貿易關係也不存在構成問題的部分」。

不過專家認為,韓中關係面對著重大敏感的政治議題,且受到美國等其他利益當事人的掣肘。

世宗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鄭載興表示,尹錫悅的說法只是外交言辭,韓中關係遇到的問題很難輕易解決。「韓美日合作不僅包含北韓問題,還牽涉到台海、南中國海等敏感事務,從中國的立場來說,南韓的態度模糊,做一套,又跑來說要合作,這是不能接受的」。

鄭載興指出,問題在於如果中國要求韓國在台灣、南中國海、韓半島問題上改變立場,「那麼韓國能否做到?這需要韓國去跟美國說我們為了中國必須轉向。所以說這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

漢陽大學國際學大學院榮譽教授文興鎬則認為,韓中關係能夠恢復到以往70%-80%的水平,但這取決於美中關係和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

他表示,「中國在看待韓半島問題時是透過華盛頓看首爾和平壤;美國也一樣,會全盤考慮美中、美日關係等因素。目前美中在軍事上的關係有所緩和,所以中國的韓半島有關政策也開始改變”,不過“中國在看待北韓問題時,最擔心的是台灣,如果美國不在台灣問題上讓步,中國也不會在北韓問題上讓步”。

經濟領域同樣存在兩國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變化等深層問題。

南韓國立外交院外交安保研究所副教授表娜俐在給美國之音的郵件中指出,「曾經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的中國產業結構完全改變,在投資、貿易等方面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最近南韓對華貿易首次出現逆差,這對韓國來說是非常大的變化,但成為順差國的中國也不會毫無擔憂”,“建交後韓中基於經濟合作迅速發展出了友好關係,(經濟合作)是一種外交原動力,因此兩國今後必須努力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鄭載興的看法更加悲觀,他認為,南韓在經濟或技術上幾乎已經沒有優勢,「中國想要的只有半導體方面的一部分」。這些是問題的根本所在,略過這些問題、尋求改善關係只是韓國單方面的想法。

最後,民間感情交惡也不容忽視。表娜俐指出,「90%以上的南韓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南韓是自由民主主義國家,無論政府如何推動合作和友好,如果國民不支持,就很難實行」。特別是薩德事件後,中國一邊說是美國的計謀,但限韓令等實際性報復措施都集中在南韓,大大削弱了南韓人對中國的信任。她認為,若習近平能夠訪韓,可望成為消除彼此間誤會和疑慮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