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中對抗日漸升級,南韓、歐盟等同時與兩國保持密切關係並試圖尋求平衡的國家和地區戰略空間受到擠壓。由南韓前任外交官和歐盟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最近公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加強南韓和歐盟間合作有助於緩解美中競爭造成的最負面影響、發掘美中能夠與其他國家展開合作的領域,進而重建合作包容的模式。
Your browser doesn’t support HTML5
報告的兩名作者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指出,南韓和歐盟在美中競爭格局中的立場相似,追求維護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但不同意完全孤立中國;雙方的合作將致力於提高日漸形成的多極秩序的穩定性。
報告:南韓歐盟應合作應對美中競爭的影響
布魯塞爾管理學院上月底發布的《韓歐合作:邁上新台階》報告指出,南韓和歐盟是擁有共同價值、利益和目標的重要戰略夥伴,並且都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美中競爭、中國對多邊主義的挑戰感到擔憂。為此,雙方有必要積極主動地強化雙邊關係,從而參與並影響外部環境的演變進程,而非僅僅被動應對。
根據報告,南韓和歐盟應優先在四大領域加強合作,分別是綠色戰略夥伴關係、數字化合作、升級雙邊自貿協定、共同應對美中競爭引發的地緣政治問題。前三個領域包含了綠色能源、可持續供應鏈、互聯網安全、新產業標準制定等熱點議題。
對於最後一個領域,報告將美中競爭定義為“當今時代最核心的地緣政治問題”。美國視中國為當前美國主導構建的國際秩序的挑戰者,中國則認為美國試圖打壓中國正當的崛起。由於兩個超級大國從包括安全、政治、經濟、技術、理念在內的全面性觀點看待這種競爭關係,南韓和歐盟必然會受到影響。
不過報告認為,韓歐可通過加強合作來緩解這種影響。雙方可採取的具體措施包括:通過聯合國、技術同盟等多邊機制加強與美國等價值相同的伙伴的合作,共同促使美國更多地運用聯合國、世貿組織、G20等現有機制,在必要的領域包容並促進與中國的合作。
報告作者,南韓戰略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前南韓駐歐盟大使金昌範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將美中競爭之下的韓歐關係描述為“坐在同一條船上”。他認為,隨著美中競爭的加劇,南韓和歐盟為了擴大自身戰略空間,比起單獨行動,“攜手合作、共同充分運用各自的外交資本和經濟槓桿對雙方都更有益”。
報告的另一名作者、倫敦國王學院國際關係學教授雷蒙∙帕切科∙帕爾多(Ramon Pacheco Pardo)進一步向美國之音指出,南韓和歐盟合作的意義在於強化雙方在全球和印太地區的地位。“它們合作得越多,就會有更多的資本來處理美中競爭問題,並使之變得更容易處理”。
學者:南韓歐盟不贊成孤立中國追求穩定多極秩序
南韓和歐盟在報告所提及領域的相關合作近期已經啟動。去年9月和今年2月,雙方先後商討在供應鏈、數字夥伴關係、生命科學技術研發、環保能源、量子技術等方面的合作;南韓還表示希望以準成員國的身份參與歐盟科研資助項目“地平線歐洲(Horizon Europe)”。上個月,雙方又就海洋安全合作、智慧城市標準制定合作展開磋商。
韓歐加強合作關係的動力源自於彼此相似的立場。同屬於民主主義陣營的南韓和歐盟都受惠於美國主導的現有全球秩序,又在經濟上與中國深刻聯繫 - 兩地的最大貿易夥伴均為中國。
這種立場使得韓歐既贊成美國對民主主義價值觀和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維護,又在全面遏制中國的問題上與美國保持著一定距離。最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南韓和歐盟均非五眼聯盟、四方安全對話和AUKUS等由美國主導、旨在遏制中國的安全合作機制的成員。
韓歐各自的外交策略也體現了這一思路。南韓現任政府始終堅持在美中之間“平衡外交”;當選總統尹錫悅雖然強調以美韓同盟為外交核心軸,但也認為中韓需要增進在經濟、氣候變化、公共衛生、文化交流等議題上的合作。
歐盟在去年公佈的印太戰略中更是明確提出,其參與印太地區事務的原則是“通過促進建立在共同價值觀和原則之上、包容有效的多邊合作來鞏固和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同時尋求“與中國的多方面接觸”。今年2月底,歐盟主席國法國邀請包括南韓在內的58個國家出席印太合作外長會議,但不僅中國,美國亦不在受邀之列。
對此,雷蒙∙帕切科∙帕爾多認為,雖然歐盟出於利益和價值基本上是站在美國一邊的,“但它並不想因此而在外交上孤立北京,也不相信能夠與中國從經濟上脫鉤,這是布魯塞爾在處理美中競爭時能夠與首爾合作的原因”。
金昌範表示,南韓和歐盟追求的合作並非組成封閉的小團體,而是盡可能地推動美國、中國等各方在適合的領域參與合作,屬於小多邊的嘗試。這是因為“目前國際秩序正從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向包括美國、中國等眾多參與方在內的多極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歐盟和南韓加強合作將可提高多極秩序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韓歐合作存阻礙和局限在美中競爭上仍可能陷入選邊站困境
不過南韓和歐盟在加強合作的道路上仍然面臨著不少阻礙。雙方的核心利益不一致,因此並非總是能進行有效緊密的合作。
從南韓的角度來看,歐盟不是朝鮮半島問題的當事國,在該問題上能夠發揮的實質性影響遠遠不及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等當事國和周邊國。事實上,儘管歐盟努力提高自身對朝鮮半島問題的參與度,包括發布制裁措施、在人權和人道主義援助方面採取行動,但收效不甚明顯。
同樣地,對歐盟來說,無論是在與其切身相關的地區事務還是全球性事務上,南韓的表現都不夠及時充分。例如在俄烏戰爭初期,南韓因顧及對俄關係,在對俄制裁、向歐洲提供天然氣等問題上均表現遲疑,直到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予以敦促後才轉變態度。
金昌範在採訪中承認,相較歐盟,俄羅斯、美國、中國等在南國的對外關係中確實更受關注,文在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過於以朝鮮半島為中心。而在歐盟看來,“南韓擁有不少意義重大的外交、經濟和安全資本,有必要運用到氣候變化、開發合作、公共衛生政策、網絡安全等韓半島問題之外的全球性事務上,更積極地參與其中。這些都是尹錫悅政府需要解決的課題”。
帕爾多在比較南韓與歐盟、美國的關係時則表示,韓歐的合作由雙邊、包括美國在內的三邊和多邊合作組成的。而鑑於美韓數十年的同盟關係,美國是且仍將是南韓最強有力的伙伴,在這方面,“南韓會繼續將鞏固雙邊關係置於首位”。
而更終極的一個問題是,即使韓歐能夠跨越種種阻礙展開合作,美國和中國會否如韓歐所願,通過在全球性事務中的多邊合作更深地彼此關聯,從而緩解緊張的對抗關係?
金昌範認為,南韓和歐盟比其他夥伴擁有更多的共同價值和目標,在緩解美中競爭方面可以展開更多的互助。但是,“如果美中矛盾持續升級,實際上南韓和歐盟陷入選邊站的政策困境之中的可能性將上升”。